导图社区 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学生指导知识梳理,包括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小学德育、小学美育、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2 21:09:15第二章学生指导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概念
生理、心理
动因
内发论
观点
内在需要
人物
孟子弗霍逊高格(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高尔基)
外铄论
观点
外在力量
人物
外婆荀找洛华生(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因素(单选简答)
遗传
生理前提、可能性(地位)
环境
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简答):严规范,塑个性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规律(单选简答)
顺序性
表示
由……到……
启示
循序渐进
阶段性
表现
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违背例子:幼儿园小学化、小学成人化、一刀切、一锅煮)
启示
分阶段、针对性教育
不平衡性
表现
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身高)
不同方面不同步
启示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表现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启示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表现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
启示
因材施教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单选)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注意: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记忆:由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向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抽象识记发展
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情绪情感:不断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单选)
发展的结构
图式: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鸟有羽毛,碰见其他的鸟有羽毛)
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鸟有羽毛,碰见鸵鸟,改变对鸟的看法)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口诀:爱奇艺感签巨星)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太阳公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不守恒、集中化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观念的形成(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地位单选)
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可逆性、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各种推理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单选)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即将达到发展水平
教育启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结论(单选)
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对羞怯
学前期(3-6、7岁)幼儿
主动对内疚
学龄期(6-12岁)小学
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12-18岁)初中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小学生的学习
学习的内涵
个体(人或动物)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后天)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的分类
学习结果(加涅)(颜值太动人)
言语信息
是什么
智慧技能
怎么做
认知策略
支配注意、学习、记忆等
态度
对……态度
动作技能
运动技能
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
机械、意义学习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狗)
反射
无条件反射(本能)、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息
刺激的泛化:(想似刺激,相同反应)分不清
刺激的分化:(想似刺激,不同反应)分得清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猫)
准备律(预习)
练习律(做题)
效果律(反馈)
最重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老鼠)
强化(行为增加)
正强化(奖励)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负强化(撤销处分)
摆脱厌恶刺激
惩罚(行为减少)体罚、谴责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消退(行为减少)
不予理睬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模仿榜样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自己做,自己被强化(别人奖励自己)
替代性强化
看到榜样做,自己被强化(看到别人奖励,也这样做)
自我强化
自己做,自己强化自己(自己奖励自己)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完形-顿悟说
顿悟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单选简答)
实质
非人为、实质性
条件(口诀:想有意义)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
引导性材料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单选简答)
知识观
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学生观
丰富性与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人本主义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知识
学习中心教学观
“助产士”或“催化剂”
个体差异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简答)(口诀:心情学堂法来激趣)
①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利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兴趣
⑤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简答) (口诀:正强化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家长做个别评价)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课堂中正确引导
③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力
⑥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⑦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单选简答)
A方法:对偶故事法
B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口诀:钱权克公):前道德、权威阶段(他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公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B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
相对功利(符合自己利益)
习俗水平(9-16岁)
寻求认可(好孩子)
维护权威或秩序
后习俗(16岁以后)
社会契约(法律可变)
普通原则(原则或良心)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认知、行为、自律+转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简答)口诀:脚趾长毛
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过程(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单选)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长善救失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方法(单选)
说服教育法(最基本)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
道德修养法(自我反思)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简答材料)
客观原因
①家庭的不良教育
②社会的不良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疏漏
主观原因(口诀:知情意行+性格 )
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②表现异常的情感反应
③存在明显的意志薄弱
④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⑤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小学美育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营养饮食卫生
维生素缺乏症
小学生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中暑、溺水、烫伤和烧伤、电击、骨折、中暑
常见外伤
轻微擦伤:首先要清洗消毒
严重出血:先止血
蛇咬伤:先绑近心端
蜜蜂蛰伤:碱性溶液
黄蜂蛰伤:酸性溶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
多动症、考试焦虑、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概述
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途径(简答)
①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⑤开展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开展小组辅导
⑦对家长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讲座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
强化法(一次,帮我拖地奖励你)
代币奖励法(例5个小红花兑一个礼物)
行为塑造法(多次,例帮我拖地奖励你,帮我洗碗再奖励你)
示范法
惩罚法
自我控制法
暂时隔离法
行为演练
全身松弛法
系统脱敏法(摆脱敏感)
肯定性训练
改善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教育合力的形成策略(简答)
①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合力
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简答)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应注意:(口诀:尊重服务理性先扬后抑) ①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要有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识 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③与家长联系沟通时要有理性的意识 ④见面沟通时要先扬后抑,让家长的心里有一个适应过程 要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口诀:重视准备时机略总结) ①从思想上重视家访 ②做好家访前的准备 ③精心选择家访时机 ④要讲究和家长谈话的策略 ⑤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③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第二章学生指导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概念
生理、心理
动因
内发论
观点
内在需要
人物
孟子弗霍逊高格(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高尔基)
外铄论
观点
外在力量
人物
外婆荀找洛华生(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因素(单选简答)
遗传
生理前提、可能性(地位)
环境
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简答):严规范,塑个性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规律(单选简答)
顺序性
表示
由……到……
启示
循序渐进
阶段性
表现
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违背例子:幼儿园小学化、小学成人化、一刀切、一锅煮)
启示
分阶段、针对性教育
不平衡性
表现
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身高)
不同方面不同步
启示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表现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启示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表现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
启示
因材施教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单选)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注意: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记忆:由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向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抽象识记发展
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情绪情感:不断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单选)
发展的结构
图式: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鸟有羽毛,碰见其他的鸟有羽毛)
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鸟有羽毛,碰见鸵鸟,改变对鸟的看法)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口诀:爱奇艺感签巨星)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太阳公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不守恒、集中化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观念的形成(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地位单选)
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可逆性、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各种推理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单选)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即将达到发展水平
教育启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结论(单选)
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对羞怯
学前期(3-6、7岁)幼儿
主动对内疚
学龄期(6-12岁)小学
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12-18岁)初中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小学生的学习
学习的内涵
个体(人或动物)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后天)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的分类
学习结果(加涅)(颜值太动人)
言语信息
是什么
智慧技能
怎么做
认知策略
支配注意、学习、记忆等
态度
对……态度
动作技能
运动技能
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
机械、意义学习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狗)
反射
无条件反射(本能)、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息
刺激的泛化:(想似刺激,相同反应)分不清
刺激的分化:(想似刺激,不同反应)分得清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猫)
准备律(预习)
练习律(做题)
效果律(反馈)
最重要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老鼠)
强化(行为增加)
正强化(奖励)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负强化(撤销处分)
摆脱厌恶刺激
惩罚(行为减少)体罚、谴责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消退(行为减少)
不予理睬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模仿榜样
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自己做,自己被强化(别人奖励自己)
替代性强化
看到榜样做,自己被强化(看到别人奖励,也这样做)
自我强化
自己做,自己强化自己(自己奖励自己)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完形-顿悟说
顿悟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学习观
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单选简答)
实质
非人为、实质性
条件(口诀:想有意义)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
引导性材料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单选简答)
知识观
知识并不准确,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学生观
丰富性与差异性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人本主义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知识
学习中心教学观
“助产士”或“催化剂”
个体差异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简答)(口诀:心情学堂法来激趣)
①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②利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兴趣
⑤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简答) (口诀:正强化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家长做个别评价)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课堂中正确引导
③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力
⑥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⑦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单选简答)
A方法:对偶故事法
B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口诀:钱权克公):前道德、权威阶段(他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公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B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
相对功利(符合自己利益)
习俗水平(9-16岁)
寻求认可(好孩子)
维护权威或秩序
后习俗(16岁以后)
社会契约(法律可变)
普通原则(原则或良心)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认知、行为、自律+转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简答)口诀:脚趾长毛
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过程(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单选)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长善救失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方法(单选)
说服教育法(最基本)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
道德修养法(自我反思)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简答材料)
客观原因
①家庭的不良教育
②社会的不良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疏漏
主观原因(口诀:知情意行+性格 )
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②表现异常的情感反应
③存在明显的意志薄弱
④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⑤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小学美育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营养饮食卫生
维生素缺乏症
小学生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中暑、溺水、烫伤和烧伤、电击、骨折、中暑
常见外伤
轻微擦伤:首先要清洗消毒
严重出血:先止血
蛇咬伤:先绑近心端
蜜蜂蛰伤:碱性溶液
黄蜂蛰伤:酸性溶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
多动症、考试焦虑、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概述
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途径(简答)
①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⑤开展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开展小组辅导
⑦对家长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讲座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
强化法(一次,帮我拖地奖励你)
代币奖励法(例5个小红花兑一个礼物)
行为塑造法(多次,例帮我拖地奖励你,帮我洗碗再奖励你)
示范法
惩罚法
自我控制法
暂时隔离法
行为演练
全身松弛法
系统脱敏法(摆脱敏感)
肯定性训练
改善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教育合力的形成策略(简答)
①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合力
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简答)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应注意:(口诀:尊重服务理性先扬后抑) ①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要有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识 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③与家长联系沟通时要有理性的意识 ④见面沟通时要先扬后抑,让家长的心里有一个适应过程 要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口诀:重视准备时机略总结) ①从思想上重视家访 ②做好家访前的准备 ③精心选择家访时机 ④要讲究和家长谈话的策略 ⑤要及时做好记录和总结
③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