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 动机、需要和意志
普通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包括动机概述、动机的理论、需要、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编辑于2022-11-04 13:19:20 北京市第十章 动机、需要和意志
动机概述
动机的含义功能及过程
动机的含义 有目标/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和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过程 ↔️ 目标➡️【诱因(外)➡️需要(内)】➡️动力➡️行动
动机分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概念简答)
概述 动机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曲线的关系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 动机的理论
早期理论
本能理论
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 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 本能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体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
洛伦茨 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 个体经验可以转换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弗洛伊德 生本能和死本能
评价
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本能论过分强掉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
趋力理论
观点 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 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 驱力减少理论 A有生存就有需要,有驱力,给有有机体提供能量使得到满足.进而减少趋力 B 行为主要由习惯来支配,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 C 内部不需要习得叫原始驱力,外部习得叫获得性驱力 D P=D×H-I 驱力H,习惯强度H,抑制I,共同决定行为潜能P
评价
不能解释,通宵达旦的i工作,节食,急中生智
诱因理论
观点 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赫尔的学生 斯彭斯 提出 P=D×H×K-I(K为诱因)
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提出 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三个基本原理: 1偏好最佳—刺激水平和偏好水平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2简化原理—重复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 3个体经验偏好原理—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 托尔曼 对目标的期待,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反应和刺激(S1—R—S2) 期待十分重要,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归因理论(普心/社会交叉)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个体的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 内控,外控
海德的归因理论 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归因时使用两个原则 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韦钠的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三纬度:控制点(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影响成败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韦钠强调从内部,稳定,可控的维度进行归因(努力的人)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自主感,归属感 德西效应:自我决定的研究强调内部动机的东西,也关注外在动机是如何影响内部动机的。 它认为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 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前者是基于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后者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是无动机的。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 1)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2)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前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是个体的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是成就事件的重要纬度 4)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 1个体经验(直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唤起 5)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 3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 4影响人对空难的态度
成就目标理论
(1)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目标成就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意义单位的知觉 1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三个:任务标准(成/败),自我..(自身提高)他人..(与别人比) 2对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能力实体观(稳定,不可改变),能力增长观(不稳,可变) 3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表现)目标
子主题
(2)艾略特把成绩目标分为成绩趋近目标(获得积极,追求高成绩)和成绩回避目标(避免消极,怕低成绩)
(3)平崔克把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四种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对立的动机状态,两种只有一个被激活 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需要
含义: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动机在此基础上产生
种类
起源分
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指向对象分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内容 美国马斯洛1943提出 从低到高分为5层—7种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制度上的)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峰体验
理论观点
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时间上的层次性
力量上的层析性
前四又叫缺失性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又叫生长性需要,有益于长寿,健康
划分不绝对
力量强弱不绝对
意志
含义 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目的性、随意性、坚韧性
意志行动过程:准备,执行
意志行为中的动机冲突 双驱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
定义: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独立性(受暗示性、武断), 果断性(草率,优柔寡断), 坚定性(动摇性,执拗), 自制力(任性,懦弱)。
努力 暂时 内部不稳可控 特定 内部稳定可控
第十章 动机、需要和意志
动机概述
动机的含义功能及过程
动机的含义 有目标/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和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过程 ↔️ 目标➡️【诱因(外)➡️需要(内)】➡️动力➡️行动
动机分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概念简答)
概述 动机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曲线的关系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 动机的理论
早期理论
本能理论
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 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 本能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体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
洛伦茨 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 个体经验可以转换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弗洛伊德 生本能和死本能
评价
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本能论过分强掉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
趋力理论
观点 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 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 驱力减少理论 A有生存就有需要,有驱力,给有有机体提供能量使得到满足.进而减少趋力 B 行为主要由习惯来支配,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 C 内部不需要习得叫原始驱力,外部习得叫获得性驱力 D P=D×H-I 驱力H,习惯强度H,抑制I,共同决定行为潜能P
评价
不能解释,通宵达旦的i工作,节食,急中生智
诱因理论
观点 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赫尔的学生 斯彭斯 提出 P=D×H×K-I(K为诱因)
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提出 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三个基本原理: 1偏好最佳—刺激水平和偏好水平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2简化原理—重复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 3个体经验偏好原理—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 托尔曼 对目标的期待,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反应和刺激(S1—R—S2) 期待十分重要,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归因理论(普心/社会交叉)
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个体的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 内控,外控
海德的归因理论 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归因时使用两个原则 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韦钠的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三纬度:控制点(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影响成败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 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韦钠强调从内部,稳定,可控的维度进行归因(努力的人)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自主感,归属感 德西效应:自我决定的研究强调内部动机的东西,也关注外在动机是如何影响内部动机的。 它认为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 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前者是基于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后者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是无动机的。
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 1)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2)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前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是个体的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是成就事件的重要纬度 4)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 1个体经验(直接经验)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唤起 5)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 3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 4影响人对空难的态度
成就目标理论
(1)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目标成就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意义单位的知觉 1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三个:任务标准(成/败),自我..(自身提高)他人..(与别人比) 2对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能力实体观(稳定,不可改变),能力增长观(不稳,可变) 3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表现)目标
子主题
(2)艾略特把成绩目标分为成绩趋近目标(获得积极,追求高成绩)和成绩回避目标(避免消极,怕低成绩)
(3)平崔克把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四种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对立的动机状态,两种只有一个被激活 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需要
含义: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动机在此基础上产生
种类
起源分
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指向对象分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内容 美国马斯洛1943提出 从低到高分为5层—7种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制度上的)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峰体验
理论观点
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时间上的层次性
力量上的层析性
前四又叫缺失性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又叫生长性需要,有益于长寿,健康
划分不绝对
力量强弱不绝对
意志
含义 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目的性、随意性、坚韧性
意志行动过程:准备,执行
意志行为中的动机冲突 双驱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
定义: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独立性(受暗示性、武断), 果断性(草率,优柔寡断), 坚定性(动摇性,执拗), 自制力(任性,懦弱)。
努力 暂时 内部不稳可控 特定 内部稳定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