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心理学
考编学前心理学: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编辑于2022-11-08 22:04:54 福建省《学前心理学》内容简介:心理学是自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对现代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著述,为人们更好地抚养、教育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建议。作为幼儿园教师,着重了解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特征,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在《学前心理学》编写时,编者试图将有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尽可能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希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考编学前心理学: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幼教考编前三单元总结: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无意识记的发展特点、无意识记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意识记的发展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学前心理学》内容简介:心理学是自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对现代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著述,为人们更好地抚养、教育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建议。作为幼儿园教师,着重了解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特征,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在《学前心理学》编写时,编者试图将有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尽可能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希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考编学前心理学: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幼教考编前三单元总结: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无意识记的发展特点、无意识记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意识记的发展特点。
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笔记本)
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⒈发展的高速度(学前时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⒉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不均衡性
①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整体性
⒊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㈢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内涵
是指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⒈稳定性
⒉可变性
①社会条件不同
②教育条件不同
⒊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进的辩证统一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婴儿期(乳儿期)的是年龄特征(0~1岁)
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⒈初生到满月(0~1个月)
①适应新生活
②依靠无条件反射
③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⒈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⒉无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基础
④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视觉、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⒉婴儿早期(1~6个月)
①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②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有意动作出现的标志)(4~5个月)
③主动招人—“天真活泼反应”(3个月开始)
④开始认生(5~6个月)
⒊婴儿晚期(6~12个月)
①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②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重复连锁动作)
③言语开始萌芽(9~10个月能听懂一些词)
④依恋关系发展
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⒈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⒉ 1.5~3岁:人生第一个反抗期
⒈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①学会直立行走
②使用工具
⒉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2岁左右
①会说话
②想象开始萌芽
③思维的出现
⒊独立性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萌芽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⒈幼儿初期 (3~4岁)
①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②认识依靠行动,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③情绪作用大
④爱模仿(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⒉幼儿中期(4~5岁)
①更加活泼好动,爱玩,会玩
②思维具体形象
③开始接受任务
④初步具有规则意识
⑤能自己组织游戏,并结成同伴关系
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质变,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的开始发展
⒊幼儿晚期(5~6岁)
①好学好问好探究
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④个性初具雏形
㈣儿童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笔记本)
㈤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客观因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⒈遗传因素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⒉遗传因素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格塞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⒈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⒉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的前提
⒊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学前儿童中,男孩比女孩的言语发展要慢一些,这是由于生理成熟造成的)
社会因素
⒈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⒉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⒊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制约
主观因素
⒈儿童心理本身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⒉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
⒈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⒉不可忽视儿童心理成熟的反作用
①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
②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
⒊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
补㈥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⒈转折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⒉危机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三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期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⒊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不可逆)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 关键期提出者:劳伦兹 印刻效应(鸭子)
⒋敏感期(最佳期)
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较为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可逆)
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和能力,但是比起敏感期和最佳期来说,就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如学英语
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幼儿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 启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
二、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㈠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拿东西:身体—手—手指)
㈡首尾规律(从头到脚,从上到下)
㈢近远规律(从中央到边缘,头、躯干先发展—四肢)
㈣大小规律(大肌肉先发展,小肌肉后发展)
㈤无有规律(无意动作—有意动作)
三、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阶段
⒈语言和言语
①口头言语
②书面言语
③内部言语
⒉幼儿言语发生的阶段
另一种表述方式: ①前言语阶段(0~1岁) ②言语发生阶段(1~3岁) ③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①婴儿期言语的准备(0~1岁)
发音的准备
❶简单发音阶段(1~3月)
❷连续音节阶段(4~8月)
❸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语词理解的准备
②先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1岁以后)
不完整句阶段
❶单词句阶段(1~1.5岁)
(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
❷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孩子并不理解词语的顺序)
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❶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❷词汇量迅速增加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
⒈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4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①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②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⒉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①词汇量的迅速增加
❶4~5岁是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❷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②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❶掌握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❷使用频率最多:代词
③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❶“造词现象”
⒊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①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②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③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❶疑问句产生较早,但陈述句还是最早的
❷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单词句(1~1.5岁)——双词句(1.5~2岁)——简单完整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
⒋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①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②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③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④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⒌学前儿童书面言语能力的发展
①掌握口语词汇(幼儿期的儿童可掌握3000个左右的词汇)
②掌握语音
③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④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4岁左右是幼儿图形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有关学前儿童言语的几个基本概念
⒈根据社交功能分(皮亚杰)
①自我中心言语(无社交功能)
❶重复(无意义字词的重复)
❷独白
❸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②社会化言语(有社交功能)
❶适应性告知
❷批评和嘲笑
❸命令、请求、祈祷和威胁
❹问题与回答
⒉按活动的目的和是否出声分
①外部言语
②内部言语(言语的高级形式)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⒈音准差
①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②方言影响
⒉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①语气的掌握
②口吃 书p170
如何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⒈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⒊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⒋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⒌注重个别教育
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⒈感知觉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感觉
概念
分类
①外部感觉
❶视觉(笔记本)
视觉集中(2~3周)
视觉敏锐度
颜色视觉(4~5月)
❷听觉(笔记本)
胎儿有听力(26周开始)
重听现象
❸嗅觉
❹味觉
❺肤觉
触觉
口腔探索
手的触觉
压觉
痛觉
温觉
②内部感觉
❶运动觉
❷平衡觉
❸机体觉(内脏感觉)
特性(笔记本)
①感受性
定义
变化规律
❶感觉的相互作用
❷感觉的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❸感觉的对比
同时对比
相继对比
②感觉阈限
知觉
概念
分类
①物体知觉(笔记本)
❶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4~4.5岁)
距离知觉(也称远近知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3上下—4前后—5自身左右—7他人左右)(5岁)
❷ 时间知觉
定义
特点及发展趋势
⑴时间知觉的精确度与年龄成正相关(7~8岁)
⑵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成正相关
⑶幼儿对时间单位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⑷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成正相关
❸运动知觉
②社会知觉
❶对他人的知觉
❷自我知觉
❸人际关系的知觉
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
❶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❷对象的活动性
❸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
主观
❶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❷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等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⒉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定义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知觉的高级形态)
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②观察的延续性延长
③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④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⑤观察方法的形成
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①帮助儿童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②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
③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
㈡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种类及基本过程
定义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种类
①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书p186)
❶运动记忆
❷情绪记忆
❸形象记忆
❹语词记忆
②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来分
❶外显记忆
❷内隐记忆
③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来分
❶瞬时记忆
❷短时记忆
❸长时记忆
基本过程
①识记
②保持(遗忘)
③回忆和再认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无意识记的发展特点
❶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❷无意识记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的提高
❸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无意识记效果的影响因素
❶客观事物的性质
❷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❸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❹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❺活动动机
有意识记的发展特点
❶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❷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❸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❶机械记忆用得多
❷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❸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❶学前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❷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❸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④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
①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影响幼儿记忆保持的主要因素
❶幼儿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
❷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❸幼儿的情绪状态
❹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
②记忆容量的增加
③记忆内容的变化
❶运动记忆出现的最早(出生后2周左右)
❷幼儿的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
❸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6~12个月左右)
❹幼儿的语词记忆发展最晚(1岁左右)
④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发展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阶段
❶无策略阶段(0~5岁)
❷部分策略阶段 (5~7岁)
❸策略效果脱节阶段(7~10岁)
❹有效策略阶段(10岁以后)
儿童的记忆策略
❶视觉复述策略
❷定位策略
❸复述策略
❹组织性策略
❺提取策略
如何培养儿童的记忆力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②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③教幼儿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
④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⑤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幼儿记忆恢复现象(记忆回涨)
幼儿期健忘(笔记本)
偶发记忆(书p185)
㈢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概念
特征
想象
①形象性
②新颖性
表象
①形象性
②概括性
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分
①无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
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分
①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
幼儿想象的特点
①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无意想象的特点
❶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❷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❸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❹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
❺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
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中班以后,再造想象中开始出现创造性的成分)
再造想象的特点
❶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❷幼儿的想象常常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❸幼儿的再造想象依靠直接行动
幼儿的想象内容可以分为四类
❶经验性想象
❷情境性想象
❸愿望性想象
❹拟人化想象
创造想象的发展
❶独立性,新颖性
❷创造想象是幼儿高级心理活动,开始出现的重要标志
③想象的极大夸大性与现实合理性
❶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情绪的影响
❷想象容易与现实相混淆
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①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②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③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④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特点
①概括性
②间接性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①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②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❶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
❷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③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❶不能分类
❷依感知特点分类
❸依生活情景分类
❹依功用分类
❺依概念分类
(4岁以下幼儿基本上不能分类。5~6岁是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开始发展初步分类能力的过渡时期)
④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思维发展的趋势
⒈思维方式的变化(书p193)
①直觉行动思维(2~3岁)
特点
②具体形象思维(3~6或7岁)(2.5~3岁)
特点
③ 抽象逻辑思维(6、7岁后)
⒉思维工具的变化
①感觉动作
②表象
③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⒊思维活动的内化
幼儿思维的发展呈现出由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⒋思维内容的变化
幼儿思维还有一个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应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掌握概念的特点
子主题
子主题
五、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㈠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㈡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㈢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㈣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㈤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七、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㈠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㈡学前儿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八、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九、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㈠关键期提出者:劳伦兹 印刻效应(鸭子)书p155
㈡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 书p155
㈢成熟势力说: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书p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