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知识梳理,包括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知识梳理,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等。
教育制度知识梳理,包括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学制的类型、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六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广义的概念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概念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的指导下 ,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反映需求---体现性质
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远程目标、宏观目标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中程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学科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
短程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 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 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目标能测量
目的不能测量
3.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导向作用
选择功能
确定范围
激励作用
理想化
调控功能
调工监督教学行为
评价作用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 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主观性
教育目的会收到制定者教育思想的影响
客观性
教育目的是依据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
荀子
赫尔巴特
帕拉图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孔德
口诀:纳(凯兴斯泰纳)社会恐(孔德)吓(赫尔巴特)图(涂尔干)图(帕拉图)
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需要出发,培养自然人
孟子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
康德
口诀:啰嗦(卢梭)人福禄(福禄贝尔)齐(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无目的指的是无一般的、抽象的目的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教育准备生活说
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口诀:全面发展社会人才素质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 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客观依据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口诀:三人一社会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
培养劳动者
总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根本性质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途径
四、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
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保持动力,保证方向
智育
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体育
社会体育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和竞技性
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物质基础
美育
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发展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
实践基础
五、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区别以待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特长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点:新想法,独特性
提高个性创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