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内容涵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编辑于2023-03-12 11:26:31 江西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中
中国文化背景下,教育的词源是教和学这两个词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界定“教”和“育”在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著述《学记》,实则教记或教育论
20世纪初,1902年,清政府设置学部即教育部,“教育”成常用词
中庸之道
荀先
学长
外
拉丁文演化而来,有“引导、引出”的意思
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导出来
教育是活动形态,不是实体形态
教育的定义
我国
古代
中庸之道
学长
荀先
近代
蔡能人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人生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外国
苏改进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亚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来生
捷克 夸美纽斯“适当地吸取了学问、德行和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此生,并且好好地预备来生”
卢自然
法国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涂社会
法国涂尔干“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要求”
斯完满
英国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改造
美国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教的主体、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起主导作用
广义
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教育影响的人,不仅仅指教师,还包括教育目的、方针的制定者,教科书、教材的编写者和教育组织机构的管理者等
狭义或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者
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
学习者、学的主体、学习实践的主体、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双重属性
旺盛的生命潜能和强烈求知欲
广义
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学习者
狭义
专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等,即学生
教育内容
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即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观念、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也是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物质手段
活动场所和设施
教育媒体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实物、口头语言、图片等
教育辅助手段
精神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者的教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讨论法等
以直观为主的演示法和参观法等
学习者的学法
接受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
教育途径
教育者施加教育以影响学习者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
学校教育活动基本途径
教学
学校教育活动辅助途径
课外活动
社会活动
咨询辅导
影响教育活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者和学习者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社会属性
永恒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出现的产物
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
传递社会生产经验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历史性
时代性
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本能生利西
法国 利托尔诺
利演化、利动物
英国 沛西能
能原、能生物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走向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
心理仿孟禄
美国 孟禄
劳动起源说
米凯爱劳动
米丁斯基
凯洛夫
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简单生产非阶级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中国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创办私学在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
整理编订了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
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培养君子、贤人
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德育居教育首要地位,其次是文化知识学习
教学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
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谈话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个别观察法
后世朱熹总结时说“夫子施教,各因其材”
“愤者,心求迫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教学过程
学思结合
孟子
政治主张
行仁政
性善论
人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决定了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体
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教学观点
深造自得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自己主动自觉努力钻研
盈科而后进
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
不同情况学生不同教法
过分夸大“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
性恶论
在中国开创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外铄论”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儒
教育作用
教育能化性起伪
教育内容
主张学习五经,以《礼》为重点
学习过程
主张闻见知行,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
重视学,提出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也
最为提倡尊师,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以兼爱非攻为核心
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主张遵循自然
无为而教,自然教育思想,绝学无忧
认为没有教育就是做好的教育
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
《学记》
西方
苏格拉底
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
问答法
精神助产术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
知识就是美德
柏拉图
《理想国》
总结雅典和斯巴达经验
提出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即“哲学王”
重视学前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认为女子应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事业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学者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
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
《政治学》
昆体良
古罗马
《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修辞学教程
世界上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的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
学科初创
英国培根首提出
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捷克 夸美纽斯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 赫尔巴特
其他著名教育家
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处于多元化发展状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