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哲学内涵及四大问题二.哲学问题及派别三.辩证唯物主义(5观)等。
编辑于2022-11-12 15:19:11 山东省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内涵及四大问题
内涵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四大问题
1.思维和存在统一于谁?(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
思维
唯心主义
物质
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没有
不可知论
有
可知论
3.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
形而上学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
辩证法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4.社会历史的问题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二.哲学问题及派别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物质
形态:金、木、水、火、土、元气
缺陷:自发性、猜测性、直观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原子
机械唯物主义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动自生的
形态:思想(中国人认为的心)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形态:上帝或神等
PS:庸俗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实质上否认意识的存在
不属于唯物主义的派别
三.辩证唯物主义(5观)
1、物质观
内涵
恩格斯版本
列宁版本
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把握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
特征:客观实在性(唯一特征)
物质范畴的意义: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
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坚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2、意识观
物质前提(必要条件):人脑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所以意识是人所独有的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拿起一块板砖拍死老虎
人的意识产生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阶段: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
第三阶段: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决定性的阶段
本质
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人脑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指人特有的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4个作用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创造性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最重要的表现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在你犯困的时候,坚持不睡继续学习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4、运动观
运动
内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特点
绝对性(普遍性)
无条件性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凡是运动的都是物质的
静止
内涵
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
特点
相对性(特殊性)
静止的趋势不是绝对不变的
有条件性
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的普遍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物质的特殊状态
联系
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导致不可知论
昨天的我借的钱,今天的我不应该还,你该去找昨天的我还钱
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辩论
物质--运动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5、时空观
内涵
时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时间一去不复返
空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PS:三维的空间,一维的时间
4大特征
绝对性
对于整个世界
无条件性
相对性
对于个人,时间变化,人也在变化
有条件性
成对出现
无限性
整体的时空
有限性
对于个人,人的一个人这一辈子的时空是有限的
成对出现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时空与物质运动
凡是时间和空间都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
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一定时间且占据一定空间
3、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内涵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
实践具有高于理论认识的品性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2.实践中介(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方法
实践中介决定实践能力的大小
3.实践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
主体客体化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客体主体化
价值关系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关键、最基本)
改造自然
社会政治实践
改造社会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
改造思想、创造精神文化产品
虚拟实践
本质
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借助于虚拟空间
独特特点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实践与人的存在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因素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不当的社会实践
适当的社会实践
四.辩证法的总观点(2大总特征)
1.联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同观点
1)是否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3)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根本区别
内涵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4个特征
1)客观性
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
吃饭都会长肉
2)普遍性
联系存在于事物内部
联系存在于事物之间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个人吃饭都会长肉
3)多样性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都吃饭,但每个人长得肉的多少不一样)
4)条件性
支持作用
制约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可以相互转化,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2.发展
内涵
指事物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发展不一定向好的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实质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2类事物
新事物
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
旧事物
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3个标准
1)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3)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符合的就是新事物,不符合的就是旧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内容
1.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变化、发展、灭亡的过程
2.任何事物都是在过程中存在,在过程中发展,最终在过程中灭亡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意义
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