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五.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大规律)、六.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对范畴)、七.唯物辩证法。
编辑于2022-11-12 15:19:45 山东省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五.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
矛盾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矛盾的内涵出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相对的、有条件的
在事物发展中的3个作用
1)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
2)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3)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
绝对的、无条件的
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在事物发展中的2个作用
1)事物存在发展的关键
2)促使一方克服另一方,或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相互融合成新事物,向前发展
相互联系
1.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2.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从矛盾特征出发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要求我们要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1)事事的矛盾是不同的
2)时时的矛盾是不同的
3)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
①一方克服另一方
②双方同归于尽
③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要求我们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若割裂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只强调普遍性,否认特殊性
教条主义
只强调特殊性,否定普遍性
经验主义
从解决矛盾出发
矛盾不平衡原理
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3组
当面对众多矛盾时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
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
要求我们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着重抓主要矛盾,要学会抓中心、抓重点和抓关键,并兼顾其他矛盾
依据矛盾是否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
在面对一对矛盾时(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相互区别
矛盾的主要方面
指在一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相互联系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要求我们要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意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反对均衡论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实质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核心
矛盾把握联系发展的根本,是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外部形态)
质(决定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概念
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意义
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质与事物之间具有直接同一性
这是个杯子,所以可以用来喝水
量(质的外在体现)
概念
指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意义
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白色的杯子
量与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度
概念
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限度
度的两端:临界点、关节点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也就是掌握分寸、把握火候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
1、量变
事物量的变化
连续性、渐进性、不显著的变化
不超过度的范围
承认相对静止
2、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间断性、飞跃性、显著的变化
质变超过度的范围
承认绝对运动
相互联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注意
只强调量变
导致循环论
只强调质变
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一直不学习,考研前3天,却想考研成功
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外部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肯定、否定的关系
相互区别
1、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矛盾的同一性
2、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联系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注意
只肯定
循环论
只否定
直线论
辩证否定观
内容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2.它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坚持“扬弃”的态度
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涵
从内容上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自我否定引起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一定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一个完整的周期: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从形式上看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意义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六.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对范畴)
1、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前后相继,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可以相互转化,但同一对因果不可以倒置
特征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现象
多样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放牛娃的理想:放牛、娶媳妇、生娃
2、必然和偶然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相互区别
内涵不同
1.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特点不同
1)成因不同
必然是由事物的内在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是由事物的外部条件影响的
2)表现形式不同
3)地位作用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中起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
偶然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影响事物的发展
相互联系
1.偶然之中有必然,任何偶然都受必然制约
2.必然之中由偶然,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补充,为必然的实现开辟道路
3.偶然与必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可能和现实 (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关系)
相互区别
现实性
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性
潜在的尚未实现的
分类
1、根据现实是否具有条件
有可能
不可能
2、根据现实条件是否充分
现实可能
给父母按摩
抽象可能
大海捞针
3、根据可能性导致结果的价值评判
好的可能
坏的可能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现实离不开可能,现实是实现了的可能,没有可能的东西是不会变成现实的
可能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
现实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现在的某种可能发展而来的,同时孕育着新的可能
4、现象和本质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相互区别
1、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外部、个性、用感性来把握、多变易逝
2、本质
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内部、共性、用理性来认识、相对稳定
相互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现象是对本质的表现,不管真象还是假象,都表现本质
真象
对事物本质正面的、直接的表现
假象
对事物本质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属于客观的范畴
假象不会因人而异
镀金的杯子
注意
错觉
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或不真实的反映造成的(内心)
属于主观的范畴
错觉会因人而异
把杯子看成录取通知书
5、内容和形式
相互区别
1、内容
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内容容易改变
一首曲子的音符
2、形式
指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形式相对稳定
一首曲子弹出来的曲风
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由最初的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
1)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2)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适应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适应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七.唯物辩证法
两种形式
主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主要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内容
地位
其他方法
4类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具体
4.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6大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
3.战略思维能力
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
4.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指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5.创新思维能力
6.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以确认事物的普遍性有机联系为前提,以联系的普遍性为理论依据,要求全面的看待问题
系统理念:建立辩证的整体观,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