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复习
这是一个关于流行病学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病因与病因推断、疾病的分布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发病死亡及患病的水平、病例对照研究等。
编辑于2022-11-19 20:38:27Immunology:INTRODUCTION、INFECTION AND IMMUNITY、IMMUNE DYSFUNCTION AND ITS CONSEQUENCE、VACCINATION:AN ONGOING,WORLDWIDE ENTERPRISE
这是一个关于流行病学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病因与病因推断、疾病的分布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发病死亡及患病的水平、病例对照研究等。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Immunology:INTRODUCTION、INFECTION AND IMMUNITY、IMMUNE DYSFUNCTION AND ITS CONSEQUENCE、VACCINATION:AN ONGOING,WORLDWIDE ENTERPRISE
这是一个关于流行病学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病因与病因推断、疾病的分布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发病死亡及患病的水平、病例对照研究等。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流行病学复习
绪论
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内涵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一个个体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研究起点:疾病和健康的分布 研究重点: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为预防控制消除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发展史
起源
形成
发展
研究方法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疾病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的线索,提出和形成病因学假说
分析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检验病因假说
实验性研究(人为干预)
临床实验,RCT
现场实验
社区实验
检验病因假说
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
比较的观点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病例组与对照组 试验组与对照组
概率论的观点
以频率代替概率
社会医学的观点
多病因论的观点
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特点
描述性研究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病因,危险因素
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措施效果的评价
筛检诊断方法的评价
临床疗效的评价
疾病预防和控制效果的评价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群体
个体?
疾病防制和健康促进(终极目标)
卫生决策和评价
分布,病因-政策-(目标)-评价
病因与病因推断
病因的定义
鬼神-金木水火土-郭霍微生物-病因学说模型
Lilienfeld定义: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
多病因理论 :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4
必要(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
必要不充分(传染病)
充分不必要(威胁生命安全事件)
非必要非充分(慢性传染病)
病因模型
三角模型:传染病
轮状模型:慢性病
(多病因学说)病因网模型
病因分类
宿主
遗传因素
免疫状况
年龄与性别
种族
性格、气质和精神心理状态
行为因素
不良的嗜好
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文体活动习惯
不健康的性行为
不良的医疗习惯
不良的心理因素
不遵守法律和交通法规
环境
生物因素:微生物 寄生虫 有害动植物(感染和中毒 某些慢性非传染)
物理因素:声光热电离辐射(癌症)振动噪声尘埃
化学因素(最多): 化学产品工业三废(急慢性中毒、三致) 微量元素 机体代谢过程中物质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文化制度职业居住安定动荡宗教信仰
病因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疾病的分布,一般不涉及疾病发生机制和因果关系;提供病因分析的初步线索,形成病因假设
运用逻辑初步建立病因假说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大-小,前提真结果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Mill准则(小-大,前提真结果可能真)
求同法
求异法
公变法
剂量反应关系
类推法
排除法
分析性研究:检验有关联及关联强度
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检验有关联及关联强度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疾病与暴露因素间的关联是否为因果关联(病因推断的目的) 排除虚假关联,调整分析继发关联,因果关联
关联强度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特异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剂量反应关系
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
实验证据
相似性
疾病的分布 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发病死亡及患病的水平
常用的测量指标
发病指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发病时间/确诊时间在这期间内的病例数,一个人在这期间内发生多次同一病) 发病报告队列研究,疾病发生情况,动态指标 同期暴露人口数(具备发病可能性的人,免疫)年平均人口数
发病专率
描述死亡率极低或非致死性疾病,病程短
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罹患率
小范围短时间发病率,月日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在这期间有病的人数) 横断面调查,疾病存在流行状况,静态指标 同期观察人口数
发病率*病程
病程长慢性病
反应某地区人群某疾病负担程度 ,合理规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卫生资源 ,研究疾病流行因素,检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感染率=受检阳性 受检人数
隐性感染的传染病,寄生虫病
研究疾病的感染状况,防制工作效果,估计某病的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续发率=二代病例(自原发病例出现后,该病在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易感接触者
原发病例出现的时间,易感接触者(不包含原发病例),观察期内二代病例数
传染病
传染病传染力,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
死亡指标
死亡率(粗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死亡专率
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死亡危险性大小,一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和文化卫生水平,为卫生保健需求和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死亡专率 同期患病人数 发病专率
病程短急性
衡量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程度,评价医院医疗水平
流行强度: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人在人群中散在发生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用于描述区县以上较大范围的人群的某病的流行程度
原因: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维持着人群的一定免疫水平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 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某时间的人群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波及全国全州形成世界性大流行(范围)
相对的,用于同一地区某病历年发病率的比较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共同传染源,共同传播途径
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爆发
地区分布
描述地区分布的术语
地方性:由于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常在某地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某地存在的现象
自然地方性:自然条件;传染病
统计地方性:社会因素,文化卫生低,特殊风俗习惯
自然疫源性:存在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病原体生存传播的自然条件 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在自然界生存繁衍后代; 人兽共患病
判断地方性的依据
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儿上升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可能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迁出该地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病人的症状减轻趋向自愈
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外来性输入性:某病在本地从未有过或已被消除,目前病例是外地传入
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国内的分布
城乡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职业分布
种族和民族分布
婚姻和家庭状况
社会阶层
行为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
季节性
严格季节性
季节升高性
无季节性
周期性
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宿主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人群、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 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综合描述三间分布的的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定义: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或某种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诉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因素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原理
特点
观察性研究
设立对照
由果推因
回顾性
论证强度
用途
广泛探索影响因素
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研究健康状态等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
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类型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对照大于等于病例组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成组匹配:比例
个体匹配:个体 1:4
匹配因素,匹配变量,已知的混杂因素
研究设计与实施
提出假设
确定研究目的与类型
广泛探索疾病的危险因子:不匹配/成组匹配 罕见病,病例数少:个体匹配 匹配因素,均衡可比:个体匹配
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的确定
研究因素的规定
研究因素的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
病例(代表性、诊断明确)
新发病例
现患病例
死亡病例
医院:方便,节省,罕见病,合作性好,信息准确;选择偏倚 社区:工作量大,困难;代表性强
对照(代表性也要明确非病人、可比性通过匹配)
医疗机构中其他疾病的病人:易于选取信息准;代表性查,偏倚 社区人口不患该病的人:实施难度大,费用高,不易配合;代表性强 病例的邻居:控制社会经济地位混杂因素 病例的配偶,同胞,同事:易于合作,排除混杂因素;代表性差
估计样本量:P0P1、RROR、a、b
资料收集
资料分析
描述性分析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描述
均衡性检验
推断性分析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
暴露与疾病关联性分析
X2检验
关联强度分析
OR
可信区间
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暴露与疾病关联性分析
X2检验
关联强度分析
比值比
可信区间
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 现患病例-现患病例偏倚 检出症候偏倚
人群病例人群对照 多个医院选择一定期间内连续观察的某种疾病的全部病例或其随机样本 新发病例 相同医院多种疾病的对照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研究对象 调查偏倚:研究对象,调查者
提高测量,严格定义标准,盲法,重复调查
混杂偏倚
和两者有关联
设计,随机化,限制,匹配 分析,分层分析,对因素分析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罕见潜伏期长的疾病,新出现原因不明的疾病广泛探索影响因素,为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疾病的关联,也可用于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与队列研究比,样本量小,省人物时费,易于组织实施 病因探讨,疾病预后,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疾病爆发调查中为寻找病因提供线索
局限: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率低的因素,增大样本量,影响可行性 易于发生各种偏倚,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 难以确定疾病与暴露的先后顺序,无法直接推论因果关联 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的发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度,难以充分直接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队列研究
定义:将研究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个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员在特定时间内与暴露因素相关的结局的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影响结局的各种因素
队列:古罗马军团中的一个分队,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
动态队列
固定队列
原理
基本特点
观察性研究
按暴露与否分组,非暴露组为对照组
由因推果
前瞻性
用途
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效果
研究疾病自然史
预后因素研究和新药上市检测
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直接获取一手资料,资料偏倚少 随访观察时间长,人群样本大,花费大,易失访
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
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不需要进行随访观察,省时省力出结果快,适用于长诱导期长潜伏期疾病 需要详细准确的历史资料,特殊暴露的职业人群的职业病研究 依赖历史资料,易选择偏倚,信息偏倚 缺乏影响暴露与结局的混杂因素的信息难以控制干扰
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评价人对体健康同时具有长短期作用的暴露因素的效应 研究开始时某种暴露因素引起的短期效应已经发生,长期效应未出现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确定研究结局
确定研究现场和人群
样本量的估计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资料整理及分析
描述性统计
推断性分析
结局发生率的差异
结局发生率的计算
累积发病率:固定队列
发病密度:动态队列
标化比:研究对象少,结局事件发生率低
显著性检验
关联强度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I1/I0 RR95%CI
暴露组发病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离1越远,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越大
归因危险度AR=I1-I0=I0(RR-1)
发病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的程度
暴露的生物学效应,暴露的致病作用 RR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发生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病因学意义 AR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如果消除该暴露因素,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预防,公共卫生学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I1-I0)/I1
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那部分发病率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It-I0=I0(1-Pe)+I1Pe-I0=Pe(I1-I0)
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It-I0)/It=Pe(RR-1)/Pe(RR-1)+1
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部分占全部发病率的百分比 RR(暴露致病作用)Pe(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偏倚及其控制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来自研究者观察或历史记录,可靠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发病率,直接计算RR,AR,反应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 因果时间顺序明确,无回忆偏倚,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强,可证实因果联系 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能对一种暴露因素所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进行观察分析,分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前瞻性研究耗费人力物力时间多,不易实施 随访时间长,易失访 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结局受到影响,分析复杂 不适与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研究
实验性研究
概念
基本特点
人为施加干预措施
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随机分组
前瞻性研究
真实验,类实验
类型及比较
临床试验
概念
RCT基本原则
对照
随机
盲法
重复
分期
一期
安全有效剂量范围,药物在人体的吸收代谢和排出规律
10-30
二期
有效性、安全性、三期研究设计给药剂量
100-300
三期
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利险、准备药物注册审查
1000-3000
四期
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评价普通或特殊人群中药物使用利益和风险、改进给药剂量
上市后
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PICO
研究对象的确定
结局的确定和测量
确定样本量
样本量的估计
样本量计算公式
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
设立严格对照
意义
区分处理组与非处理因素的效应
避免:不能预知的结局,疾病的自然史,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标准对照(阳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
交叉对照
自身对照,用药顺序对药效的影响
互相对照
自身对照
随机分组
简单随机化
区组随机化
分层随机化
应用盲法
单盲
研究对象
双盲
研究对象、观察者
三盲
研究对象、观察者、资料整理者
质量控制
收集资料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特征
结局指标的基线水平
其他影响结果的研究因素
随访
干预措施的执行情况
有关影响因素的信息?
结局变量
排除
随机分组前,治疗或干预措施的禁忌者、无法追踪者、可能失访者、拒绝参加者、不符合标准者
退出
随机分组后,另作分析
分析资料
评价治疗措施效果
有效率
治愈率
N年生存率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保护率
效果指数
不良结局
病死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对危险度降低RRR
绝对危险度降低ARR
需治疗人数NNT
偏倚
选择性偏倚
测量偏倚
干扰:试验组接受了类似试验
沾染:对照组沾了试验组
不依从
失访
不符合标准
偏倚的控制
随机分组前,准备措施,排除
随机分组后的退出也要做弥补,分析,不能排除
提高试验对象依从性措施
降低试验对象失访率
筛检与诊断实验的评价
筛检,筛检的分类,筛检实验
目的:可疑病人/健康人 对象:表面健康的人 要求: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费用:简便价廉 结果处理:进一步诊断干预
诊断,诊断试验
目的:无症状的早期病人或病人/可疑有病实际无病 对象:可疑病人 要求:复杂、准确、特异性高 费用:医院较高 结果处理:治疗
诊断试验的评价
设计与实施
设计类型
病例对照设计(医院)
横断面设计(社区)
确定金标准
研究对象的选择(诊断实验可能应用到的目标人群)
金标准为阳性者:各临床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程的不同阶段,典型与否)代表该病病人群体,广泛的推广性,适用性
金标准为阴性者:消除诊断疾病的其他影响因素,增强可比性 患有与研究疾病具有相似症状、易混淆,需要鉴别的其他疾病病人
1.与金标准比,检验诊断效果 2.阴阳重复对照,一致性,可信性
样本量
容许误差,灵敏度或特异度,a,Ua
确定诊断试验的界值
诊断试验的指标
主观指标,被诊断者,质量最差,广泛
客观指标,客观仪器,真实性可靠性最好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有差异,需严格规定
确定界值的原则
减少漏诊,提高敏感度,假阳性高
减少误诊,提高特异度,假阴性高
交界处,假阴性=假阳性
确定诊断试验界值的方法
统计学方法
ROC曲线法
左上角
曲线下面积越大越接近1准确度越高 越小越接近0.5准确度越小
依据临床需要确定界值
评价
真实性评价,准确性,效性,效度:诊断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灵敏度Se,真阳性率: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100%
假阴性率,漏诊率
同一诊断试验,特异度高灵敏度低
特异度Sp,真阴性率:排除没有病的人的能力,100%
假阳性率,误诊率
然似比=金标准阳性组中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金标准阴性组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
阳性然似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越大诊断价值越高
阴性然似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越小
约登指数(正确诊断指数)=(Se+Sp)-1:诊断试验能正确诊断病人和非病人的能力,可用于两个或多个诊断试验的比较,理想值1
ROC、一致率、Kappa分析
可靠性评价,精确度,信度,可重复性,稳定性,重现性:在相同条件下,诊断试验对同一研究对象,重复检测结果的稳定程度
评价指标
定量指标
标准差、变异系数
配对t检验
定性指标
符合率,一致率=(同一批研究对象两次诊断结果均为阳性+均为阴性)/所有进行诊断试验的人数
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1~1,正数,越大越好,1完全一致
影响因素
受试者:生物学变异
实验室因素:实验条件所致的变异
观察者
收益
预测值,验后概率:持有诊断结果的受试者患病与否的概率
阳性预测值:诊断结果为阳性的对象中真正是病人的概率(金标准阳性)
阴性预测值
横断面设计(社区,医院连续选择)阳性预测值=a/a+b 病例对照设计(不能体现自然状况下的患病率)阳性预测值
灵敏度,特异度,疾病现患率与预测值
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更有把握判断阴性结果的人为非病人
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更有把握判断阳性的为病人
患病率越低,阳性预测值越低,阴性预测值高
生物学效果
卫生经济学效果
提高筛检与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预测值)
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初步诊断阳性者患病率高 下级医院转诊到上级医院的病人患病率高
采用联合试验
并联试验
提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不易漏诊, 特异度低,假阳性率高,易误诊
诊断试验灵敏度不高
急需
串联试验
提高特异度,减少误诊,易漏诊
几种诊断方法特异度均较低
价格昂贵有危险
慢性病不急需,要正确
传染病
传染过程:纯生物学现象,未发生感染、隐性感染、轻型、中型、重型、病死
感染谱: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
以隐性感染为主,冰山现象,结核,脊髓灰质炎
以显性感染为主,麻疹,水痘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狂犬病
流行概况
流行特征
感染谱发生变化,中轻度病例所占比例增加 传染源快广远,疫源地范围难以确定 传播途径多样,疾病播散速度快 新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急性期病死率高,难以防止预测
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
病原体
感染力(传染力),续发率
致病力,暴露者中临床疾病者的比例
毒力,重症比例,病死率
免疫原性
可发生变异
宿主:生物和非生物,人和动物:受损和抵抗(特异和非特异)
传染病流行过程
基本环节
传染源
病人
潜伏期
判断病人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检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间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长短影响流行特征,短的爆发,长的流行持续时间长
临床症状期:典型和不典型
病原体多,症状利于排出,传染源意义最多
恢复期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
病原携带者:没有临床症状,排出病原体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少数传染病:麻疹、白喉、痢疾、霍乱,潜伏期末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伤寒、霍乱、白喉、流脑、乙肝,短,长,终生
暂时
慢性
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受感染的动物
啮齿
家畜家养动物
鸟类
人兽共患病
蝙蝠
两栖
传播途径
传播机制,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或因素
经空气传播:呼吸系统传染病
飞沫传播:环境抵抗力弱-脑膜炎双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时间短-密接
飞沫核传播(气溶胶):耐干燥-白喉,结核,时间长
尘埃传播:环境抵抗力强-结核杆菌,炭疽杆菌
流行特征: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冬春高发 儿童老人多见 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 居住拥挤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经水传播: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
饮用水传播
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止使用水源或消毒净化后,爆发和流行即可平息
疫水传播,经皮肤粘膜入侵: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流行特征:解触疫水史,职业差异 地方性,季节性,水网地区,雨季,收获季节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发生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结核,白喉)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米猪肉,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
食物被污染
流行特征:病人有进食同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 潜伏期短,临床症状重 停供污染食物,爆发可平息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性病,狂犬病,鼠咬热
间接接触:肠道传染病,皮肤病
流行特征:散发,家庭同住者病例聚集 无明显季节性 传播速度慢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 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病历的发生
经虫媒传播
机械性传播:体表体内,不发育,携带,污染
生物性传播:发育,外潜伏
流行特征:地区性病例分布与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活动季节一致 职业特点,野外工作人员,森林脑炎 有年龄差别,老疫区发病者儿童,新疫区均 无直接人传人
经土壤传播:蛔虫,钩虫,鞭虫肠道寄生虫;炭疽,破伤风,产气荚膜菌
医源性传播
器械污染
输血,生物制品,药物污染
垂直传播
胎盘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
人群易感性
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减少
病原体变异
降低的因素
预防接种
传染病流行
隐性感染,不牢固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新感染的区域,每个传染源可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可以有多个传染源;疫点疫区
存在形式:传染源存在时,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疫源地即存在 传染源没有了,其周围物体上的病原体可存活一段时间,疫源地存在 传染源周围的物体消毒,周围易感者不能被再感染,但已暴露于传染源的易感者潜伏期,疫源地存在
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 传染源播散在外界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被感染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暴发调查及应急处理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防制策略
预防为主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防制措施
经常性预防措施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浮动主题
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
系统误差
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
随机误差
抽样误差
随机测量误差
虚假关联
继发关联
因果关联
单音因果
单音多果
多因单果
多因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