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虫
这是一个关于线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论、似蚓蛔线虫(蛔虫)、蠕形住肠线虫(蛲虫)、钩虫等。
编辑于2022-11-26 11:06:55 广东《医学影像学》第八版总论部分(除超声),包括:分子影像学绪论、磁共振成像MRI、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关于医学寄生虫学节肢动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三篇医学节肢动物学、第十七章概论节肢动物-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占动物种类的2/3以上、第十八章昆虫纲—世界上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
除成虫营有性生殖外,有的中绦期幼虫可进行无性生殖,如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宿主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受到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异常的芽生增殖的幼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阶段可从囊壁生发层长出许多原头蚴和生发囊。其余成虫可在人体内寄生的绦虫如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和猪带绦虫在人体内进行增殖的方式是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影像学》第八版总论部分(除超声),包括:分子影像学绪论、磁共振成像MRI、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关于医学寄生虫学节肢动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三篇医学节肢动物学、第十七章概论节肢动物-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占动物种类的2/3以上、第十八章昆虫纲—世界上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
除成虫营有性生殖外,有的中绦期幼虫可进行无性生殖,如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宿主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受到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异常的芽生增殖的幼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阶段可从囊壁生发层长出许多原头蚴和生发囊。其余成虫可在人体内寄生的绦虫如牛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和猪带绦虫在人体内进行增殖的方式是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线虫
概论
线形动物门
成虫
圆柱形,体不分节,前端钝圆,后端变细
雌雄异体,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假体腔/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
体壁,3层,角皮层,皮下层,纵肌层(多肌型,少肌型,细肌型)
消化系统:消化管完整: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肛门
生殖系统
雄虫:单管型
雌虫:双管型
神经系统
排泄系统:管型/腺型
卵:一般为卵圆形,卵壳多为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外层:卵黄膜
中层:壳质或几丁质层
内层:脂层或蛔苷层
虫卵排出体外时
卵细胞尚未分裂
蛔虫卵
卵细胞正在分裂
钩虫卵
卵细胞已发育成蝌蚪期胚胎
蛲虫卵
产出前已形成幼虫
卵胎生的丝虫及旋毛虫
生活史(是否需要中间宿主)
直接型/土源性线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一般需要在外界土壤中发育至感染期
如蛔虫、钩虫
间接型/生物源性线虫
需要中间宿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
如丝虫、美丽筒线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形态
成虫
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口孔在头段,口周具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
消化系统
完整,有口有肛门
消化管末端
雌虫→肛门
雄虫→泄殖腔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雌虫:双管型
雄虫:单管型,尾部向腹部弯曲,末端有一镰刀状交合刺
虫卵:
受精卵
宽椭圆形
由外而内
蛋白质膜:卵壳外的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凹凸不平的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卵壳:厚
内容物:1个受精卵细胞,两端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空隙
最后形成含幼虫的感染期虫卵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
卵壳薄、蛋白质膜薄
卵内充满折光颗粒(卵黄颗粒)
蛋白质膜脱落后形成脱蛋白质膜的蛔虫卵
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
土源性线虫,无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
感染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致病阶段:幼虫(组织内移行)、成虫(小肠寄居)
寄生部位:小肠
成虫寿命:1年
致病
表现:机械性损伤、超敏反应、营养不良、宿主肠道功能障碍
幼虫致病
蛔虫性哮喘和蛔虫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听诊有湿啰音,捻发音
严重时异位寄生:幼虫侵入脑、肝、脾、肾、眼和甲状腺
成虫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
致病机制
掠夺营养和损伤肠粘膜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间歇性、脐周)、腹胀
超敏反应
荨麻疹、皮肤瘙痒、结膜炎、中毒性脑病
并发症
蛔虫有钻孔习性
胆道蛔虫病
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
诊断
临床表现:病人间歇性脐周疼痛,反复发作
病原学检查:主要从粪便中查虫卵或虫体,常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法
流行与防治:查治感染者,管理粪便,健康教育。
感染率高的原因: 1、产卵量大 2、虫卵抵抗力强(在土壤及蔬菜上可存活数月至1年) 3、生活史简单(土源性蠕虫) 4、生产、生活方式(新鲜粪便施肥/不良卫生习惯)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引起蛲虫病。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
成虫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有头翼和咽管球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雌虫:双管型
雄虫(较小):单管型,尾部向腹部弯曲,在交配后即死亡
虫卵
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卵壳厚
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
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
土源性线虫,无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
感染方式:肛门—手—口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致病阶段:成虫
寄生部位:人体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
当宿主睡眠,肛门括约肌松弛,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外,产卵于肛周
逆行感染:肛周(卵)→ 肛门(幼虫)→ 回盲部
致病
成虫寄生于肠道→造成肠黏膜损伤
重度感染→营养不良,代谢紊乱
雌虫在肛管、肛周、会阴处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肛门瘙痒及继发炎症
表现: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
婴幼儿:夜间反复哭闹,睡不安宁
蛲虫性阑尾炎:阵发性腹痛,右下腹压痛,局部肌紧张不明显,伴恶心、呕吐、发热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蛲虫刺激尿道→遗尿症;侵入尿道、膀胱→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
异位寄生:蛲虫性腹膜炎,肉芽肿
诊断:肛周产卵→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在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
流行与防治
钩虫
形态
成虫
细长,活时淡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
腺体
虫体前端两侧有1对头腺→抗凝素
咽管壁有3对咽腺→乙酰胆碱酶
排泄腺1对→蛋白酶,抑制宿主血液凝固
末端—质膜交合伞,内有肌肉性辐肋支持
辐肋分为背、侧和腹辐肋—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
交合刺
生殖系统
雄虫—单管型
雌虫—双管型
虫卵
椭圆形,两端钝圆
卵壳薄,无色透明
内容物:2-4个卵细胞
在便秘者粪便内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继续分裂成桑葚状
幼虫
杆状蚴
自卵内刚孵出的幼虫,为自由生活期幼虫
丝状蚴
体表有鞘膜,口腔封闭
口矛/咽管矛
生活史
宿主:人
寄生部位
成虫:人体小肠
感染方式:皮肤接触(手、脚)—丝状蚴通过毛囊、汗腺或皮肤破损处主动穿刺侵入皮肤内
感染阶段:丝状蚴(即感染期虫卵)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
致病
幼虫致病
原因:丝状蚴侵入皮肤和幼虫在体内移行
钩蚴性皮炎
奇痒难忍,“痒疙瘩”“地痒疹”“粪毒”
感染地点:香蕉园、蔬菜园、番薯地、甘蔗地、矿井
呼吸系统病变
成虫致病
原因:成虫寄生于小肠
消化道症状:上腹部不适及隐痛,黏液样或水样便
贫血
婴幼儿钩虫病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机制
头腺分泌抗凝素,咽腺分泌乙酰胆碱酯酶,排泄腺分泌蛋白酶
流行与防治
诊断
粪检—虫卵、钩蚴培养检出幼虫
确诊依据
方法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法
钩蚴培养法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形态
成虫
微小,细线状
背面有一杆状体
由一列圆盘状杆细胞组成
生殖器官
两性成虫的均为单管型
幼虫囊包
内含1-2条幼虫
生活史
宿主
保虫宿主:猪、猫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人
感染方式:经口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致病阶段:幼虫
寄生部位
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的,如膈肌、咽喉肌、胸肌及腓肠肌等)
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
旋毛虫病—食源性人兽共患病
致病过程
侵入期(肠道期)
主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
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幼虫频繁侵入,致受累部位充血、水肿、出血、形成浅表溃疡
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厌食、乏力、低热
幼虫移行期(肠外期/肌肉期)
主要病变部位:骨骼肌
表现: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过敏性皮疹、肌肉疼痛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诊断
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
肌肉(如腓肠肌)组织活检—幼虫囊包
血清学检查
ELISA、IF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旋毛虫病人不是传染源 旋毛虫幼虫和成虫在同一宿主内寄生,无需体外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人即是中间宿主,也是终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