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教育学 第五章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课程的概述二、课程类型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编辑于2022-11-26 18:21:36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 课程的概述
(1) 课程词源
我国
孔颖达 唐朝
《诗经·小雅》---“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与我们现在理解有相似之处。
朱熹 宋朝
《朱子全书·论学》---“奕奕寝 庙,君子作之”一句注释:“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西方
最早出现英国斯宾塞——《什么指示最有价值》
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 课程的概念
狭义:指一门学科
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
广义: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
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3)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
课程即教学科目
古代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
最早采用课程的是英国斯宾塞《什么指示最有价值》
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弗莱雷
古德堡关于课程的定义
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4) 课程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国古 代的“六艺”
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知识的逻辑体系
获取知识:间接经验
特点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
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
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缺点
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
忽视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优点
强调学科的逻辑组织
较短时间内掌握双基
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活动课程
代表人物
杜威
含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直接经验
特点
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
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
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因人而异的弹性
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优点
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
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遗迹学生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缺点
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
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强调:兴趣、自由与主动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甲乙组织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怀特海
打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要有四种形式
相关课程
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语文和历史;地理和历史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
紧密联系的学科
生物学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
社会研究、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雾霾问题
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
必修课程
所有学生必须学习
共性、强制性
公平发展
选修课程
为发展米趣而开设
个性、自愿性
个性发展
等价性,两者有同等的价值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统一。
根据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三基(读写算)
基础型课程也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
的形式出现,与基础课程相比,有较大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必修
主导价值:国家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是二级课程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修+选修
主导价值: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学校(教师),选修
主导价值: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主要表现形式
挂念性隐性课程
物质性隐性课程
制度性隐性课程
心理性隐性课程
计划外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的特点
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空间的广泛性
内容的全面性
隐性课程 杰克逊
潜在、非正式、隐蔽)
计划外
隐性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表现:
物质性—环境、建筑物、教室布置;
制度性—学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班级管理方式;
心理性—人际关系、心态、行为方式;
观念性—校风、学风、教育理念等。
关心物质
杰克逊1968年出版《班级生活》 最早追溯到杜威早期提出的“附带学习”
显性课程
显在、正规、官方、公开
计划内
课程功能角度
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
技能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工资计时
三、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课程开发(社会需求)
(二)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学科知识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四、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 学生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
特点: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
主张:经验论;
主动作业论(各种活动方式)
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所以他提出“教材心理化”。
(2)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理论发展(从学校开始产生)
孔子:六艺西欧:七艺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赫尔巴特:六种兴趣、六种课程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3)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布鲁纳)
①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为目标;
②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采用螺旋上那的方式编制课程;
③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要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学生。
传授知识
⒉.要素主义(巴格莱)∶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首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
内容: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新三艺)
.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学科
①永恒学科;
②经典名著。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核心:社会改造
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
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要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与能力;
注重人际关系课程;鼓励师生对话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奈勒
学生本人要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自我实现), 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个别教育); 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品格教育), 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生义课程理论
(美)多尔
(4R)关联性、丰富性、严密性、循环性)
蜜蜂联欢
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重视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
口诀:姐不要来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