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教师招聘 教育学 课程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知识梳理,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赶紧来试一试吧~
编辑于2022-11-27 13:28:13中心主题
一、 课程设计与实施
1.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2) 课程设计的主要维度
1.范围:深度和广度
2.顺序性:难易深浅
3连续性:重复出现
4.整合性:加强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5.关联性:内容时间性的内在联系上和课程内容空间性的相互联系中
6.平衡性:合理分配重心,避免顾此失彼
范合连(联)序平衡
(3)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
人物:泰勒
课程评价之父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博比特提出活动分析法,为泰勒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基础。
步骤
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目标依据:学习者的需要(首要)、社会需要、专家需要
选择经验(经验)
组织经验(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评价结果
目标,内容, 方法,评价
评价
优点:提供反馈方式;具有操作性;关注整个课程方案
缺点:忽视了实际教学情况(忽略过程);降低了师生的自主性;对于无法被观测到的行为目标无法检验。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基本观点
可追溯到卢梭及以后新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杜威的无目的论、教师即研究者的最早提出者)
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课程发展及教师发展
评价
教育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而有能力的发展
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张,教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
2.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首要环节)
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从全局着眼,每门课程都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迁移性原则。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的迁移规律产生正迁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生理适宜原则。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的状态。(形象性的学科和抽象性的学科交叉(交错)安排。)
概要
(整医生)
(2)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组织并开展教学 (基本环节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最后环节)
(3) 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4) 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
完全一样
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整、适应
创生取向
联合创造
创造新的教育经验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 课程评价
(1)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2)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人’
“课程评价之父”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目标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
3.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口诀:背书过程
4.CSE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材料
(5)报告结果
三、 课程资源
(1) 课程资源的概念
(1)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2)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3)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 课程资源的类型
:
4.载体
文字性课程资源
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5制约因素
原生性课程资源
内生性课程资源
外生性课程资源
6.课程范式
教授化课程资源
学习化课程资源
(3)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共享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最少开支,最理想效果
3.(实效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促进发展
eg.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
4.因地制宜原则
口诀:济公师弟
(4)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③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开发者。
④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四、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
(1) 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课程
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 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5.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6.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A.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 B.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C.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
3.凸显学校特色;
4.重建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①合作开发。②课题研究与实验。③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口诀:专业知识参与研究反思
易错
1.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课程设计
2.课程编制中最为关键的依据:课程目标
3.把课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创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
4.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6.既是课程没计与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