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 教学原理 教学组织原理第三节 教学知识梳理,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两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11-30 22:56:27第六章 教学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再教学中的反应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1.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方法
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
运用最多最广。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谈话法: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者巩固旧知识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有利于因材施教但学生必须有一定知识基础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进行探讨辩论
集思广益,需具备一定基础多在高年级使用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
参观法:教师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分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练习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仪器和设备,引起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
实习作业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校内外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
实际活动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
情境教学法:教师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含义:直观感受——感性认知
概念: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古语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
分类:1、实物直观 2、模型直观 3、语言直观
原则要求: (选择,结合,运用,不滥用)
1.正确直选择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方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求
3.重视运用语言的直观
4.防止直观不当和滥用直观
启发性原则
含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概念:调动积极性、引导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古语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
无疑,至此方是上进
原则:(目的,民主,启发,问题)
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习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牧民发问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学以致用
原则:(联系、运用、训练、补充)
①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古语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智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德育
规律:教育性教学原则
原则:赫尔巴特——无教育的教学。无教学的教育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思想水平。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尊重差异,改变教育方法
原则:区别教育,如分层教学
古语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孔子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西邻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一子敏,一子朦,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朦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者皆不患于衣食焉。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原则(统一要求,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有区别的教学,充分的发展。)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3)尊重学生的差异;
(4)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5)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概念:按知识+学生身心的顺序教学
古语
《学记》学不曦等、不陵节而施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孟子:盈科而后进
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欲速则不达
原则:(认知,系统,矛盾)
1.教师教学具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按照学生认识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含义:理解、复习、运用
概念:长久的保存
古语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原则(复习,巩固)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3)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4)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发展性)
就近发展区
含义: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
概念:能够接受,又有一定难度
古语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王阳明:随人分限所及。
贯彻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考虑时代特点
第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
一、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堂生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或。;
主要内涵
特殊的师生互动;
特殊的时空安排;
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二、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最常用、广泛、一对多)
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和发展
1.最早使用班级—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2.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3.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出阐述;
4.(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对其进行完善而基本定型;
5.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其形成一个元歪的体系。
6.我国,清末(1862年)背景的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7. (《癸卯学制》)法令确定,全国推广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班”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优点(大面积 教 学生)
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核心:教学质量管理)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提高教学效率,经济有效的手段)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 (整齐划一,不灵活)
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课”︰按课上学;
优点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缺点
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受限
不利于学生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3.“时”∶按时授课。
优点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 (割裂整体,脱实践)
理论脱离实践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某些情况下容易割裂知识之间整体性
心理学规律
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规律
口诀:寻直发巩俐,科学理财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