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10.1激励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10.1激励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二、人性假设及其发展三、激励机理。
管理学-激励理论知识梳理,包括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以及行为强化理论三个部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激励基础
一、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
(一)行为的界定
人类在环境影响下一切外在反应的统称。分为:动机性行为与非机动性行为。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 动机性三大特征:①人的理性支配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预见性;②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对象,结果与行为的动机、目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③行为收到环境的影响,是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二)动机性行为的过程
一般过程: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等环节。 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某种内外诱因的刺激,→产生需要;心理上产生不安与紧张,→个体开展满足需要的活动(行为);目标达成→满足,消除紧张,→新的内外诱因刺激,产生新的需要,新动机,新行为;目标未达成→紧张增强,有些会消沉,产生消极行为;意志坚定者会继续努力追求需要的满足。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满足(受挫)‘’
(三)动机性行为的特点
1.自发性:人的自我意识支配而自觉启动和进行。外力职能影响和改变人的认知、态度、感情等内在心理因素,改变动机,不能直接支配人的行为。
2.目的性:表现直接而明显,或间接而隐讳。
3.持续性:目标实现前不会终止行为;若遇阻碍,可能改变方式与手段,但指定目标不会变。
4.可塑性:行为受主客观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改变需要、动机、目标。环境发生变化时,行为人可以主动调节需要、动机、目标来改变行为方向和方式。
5.因果性:不同的行为动机催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行为结果的产出与行为的初始动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二、人性假设及其发展
(一)经济人理论(X理论)
人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特点:①自利且不孤立,逐利是行为的驱动力。只有在经济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才能谋求私利;②凭借环境判断自身利益,用各种手段达到利益最大化;③唯一目的是追逐私人利益,但最终会增加社会公共利益。但这一过程需要有良好健全的法制与规则作为保证;④逐利手段和内容会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但本性不变。 麦格雷戈的基本观点:①懒惰,逃避工作;②无大志,不愿担责,甘愿受他人指导;③个人明白都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用强制、惩罚方法,迫使他们工作;④工作只为了满足基本需要,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⑤少数人能够自我鼓励,克制感情冲动,能够承担管理的责任
(二)社会人假设
霍桑实验的梅奥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基本观点:①根本上,由社会需求引起工作动机,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获得认同感;②工作本身无意义,只能从工作上的社工关系寻求工作意义;③更重视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④上司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改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人假设具有发挥潜能、追求自我完美的需要。 麦格雷戈在此基础上提出:①多数人是勤奋的,环境允许,人乐于工作;②人能够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③不仅会接受任务,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④具有想象力、智谋、创造力,能够正常发挥;⑤蕴藏潜力,但时代条件下只能发挥部分潜力;⑥给予机会,员工会自动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艾德加·沙因提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且随各种因素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①人的需要与潜力随各种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②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时千差万别的。 莫尔斯和洛什提出:①主体需要的差异性;②组织方式的相异性,管理者应当使工作性质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和素质相协调;③控制程度的应变性,多角度考虑,不可强求统一;④目标确立的递进性,激励胜任感而更加努力。
三、激励机理
旨在揭示激发个体行为积极性的一般原理,建立在对人的行为规律和人性假设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上。 激励工作包括:从既定的组织目标出发,通过影响员工的内在需要或动机,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与个人在目标、行为上的内在一致性。 人的行为过程包含三类基本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①诱因,→刺激;②内部觉得因素,是个体本身的特征,→动机;③是①②在个体反应上引起的变化。→个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