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知识梳理,包括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以及行为强化理论三个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10.1激励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一、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二、人性假设及其发展三、激励机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激励理论
一、行为基础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五种需要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尊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①低层次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满足;高层次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②各层次需要之间相互依赖并以重叠波浪形式演进。 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既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形成的。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二)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①人们对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不属于同一类别。②使不满意的因素属于工作环境或外界因素,即保健因素。(''一日三餐'',可保证稳定性)③使满意的因素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即激励因素。(''水果''不吃不会死,吃了会更好)④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意,激励因素才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关键。保健恶化到能接受的水平以下时,会使不满;保健很好时,不会因此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励不足时,不会产生不满;激励上升到一定水平,会产生积极工作态度和满意感。
(三)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提出:人的高层次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争取成功、希望做最好的/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
二、过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主要研究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①对报酬是否满意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满意程度不仅取决于绝对报酬,更取决于相对报酬。相对报酬=O/ I=报酬/贡献。②相对报酬的比较体现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自己的相对报酬比较他人的相对报酬;纵:自己现在的与自己过去的。 横向比较=OP/IP vs OC/IC 纵向比较=OP/IP vs OH/IH (此处的‘’/‘’指除号)
OP:是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所做投入的感觉;OC: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C: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OP:对子所获报酬的感觉;IP:对自己所做投入的感觉;OH:对自己过去报酬的感觉;IH:对自己过去投入的感觉
相对报酬的比较结果会使人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使人紧张和不平衡。横向比较产生不公平感有两种情况:(1)OP/IP<OC/IC。当事人可能:①通过减少投入或设法增加报酬来改变自己的相对报酬 ②更换比较对象,得到主观上的公平感 ③自我解释、自我安慰 ④发牢骚,造成人际矛盾 ⑤跳槽另谋职业。 (2)OP/IP>OC/IC。当事人:①通过增加收入改变自己的相对报酬 ②让他人增加报酬改变其相对报酬。
纵向比较产生不公平感也有两种情况:(1)OP/IP<OH/IH。当事人:感到不公平,工作积极性下降,通过减少投入来改变自己的相对报酬。(2)OP/IP>OH/IH。当事人:也会感到不公平,但不会因自己报酬多而去主动增加投入。
公平感是主观心理感受。制约因素有两方面:①分配政策是否公平以及执行过程是否公平,即客观是否公平 ②当事人的公平标准,即主观感受是否公平
(二)期望理论
研究人们需要或动机的强弱和人们对实现需要/动机的信心强弱对行为选择的影响。M=V×E(激励力=效价 × 期望值)
激励的过程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努力和绩效的关系:主观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产生行为的信心;反之,失去动力。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总希望取得绩效后得到奖励,得到合理的奖励就会产生行为的热情。 3、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总希望自己获得奖励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但是由于人们之间有差异,满足程度也不同,所以同一种奖励方法能满足的程度不同,激发出的动力也不同。
三、行为强化理论
(一)强化的含义:对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该行为以后是否重复发生。
(二)强化的分类:根据目的可分为:1、正强化:通过积极的、愉快的结果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引起的后果,引导职工按要求行事,回避后果 3、惩罚:对不快或不希望的行为予以惩罚,以减少或削弱该行为 4、自然消退:不提供期望结果来减少行为的发生。 根据方式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1、对每个行为都给予强化 2、不是对所有行为都进行强化
杀鸡儆猴:对鸡是惩罚,对猴是负强化
(三)应用强化的原则:1、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措施。2、对期望取得的业绩应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表述,这样才能衡量和给报酬。3、对业绩给予及时的反馈。
强化理论揭示了行为塑造和修正的客观规律。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对员工工作行为的修正和改造。但是过于强调对行为的限制和控制,而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和状态;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了人的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