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框架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萌芽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编辑于2022-12-10 15:44:07 山东省教育学
概述
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社会科学
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引起注意
有研究价值
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客观必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内在的本质
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的价值 (主观必然)
活动系统
主体性活动
教育的艺术 (主体之间的互动)
教育者
经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
受教育者
个性
教育活动
灵性、能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前教育学阶段”
特点
经验和习俗水平
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及著作
孔子《论语》
柏拉图《理想国》
《学记》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
特点
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相类比、没有达到科学化
体系比较完整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及著作
培根 (近代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
《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 首次、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原则与方法
强调教师的作用
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白板说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年龄阶段
目标、重点、内容,方法
康德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多样化阶段
实证教育思想(英国)
代表人物及著作
斯宾塞
《教育论》
主要观点
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强调使用学科的重要
评价
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
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实验教育学(德国)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实验法
代表人物及著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
反对赫尔巴特,概念思辨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
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
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
评价
定量研究成为基本范式
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个体经验增长
学校是雏形的社会
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儿童为中心
独立发现和体验
评价
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苏联的教育学发展
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教育学发展
王国维译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文化教育学
时间
19世纪末德国
代表人物及著作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
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
教育的目的
客观文化到主观文化的转变
培养完整的人格
陶冶与唤醒
评价
影响教育学的发展
思辨气息很浓
夸大价值相对性,忽视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基本观点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起源于生产劳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
教学方法论
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制度教育学
时间
20世纪60年代,法国
代表人物
乌里
瓦斯凯
洛布罗
基本观点
观点
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原因
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疏离
目的
帮助社会变迁 “给定的制度”→“建立中的制度”
显在的制度+隐性的制度
评价
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依赖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批判教育学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鲍尔斯
金蒂斯
布厄迪尔
基本观点
观点
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维护不公平
原因
生产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目的
利益关系
方法
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评价
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
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不同层次由高到低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说
《教育过程》
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
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育学
概述
概念
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社会科学
对象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引起注意
有研究价值
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客观必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内在的本质
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的价值 (主观必然)
活动系统
主体性活动
教育的艺术 (主体之间的互动)
教育者
经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
受教育者
个性
教育活动
灵性、能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前教育学阶段”
特点
经验和习俗水平
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及著作
孔子《论语》
柏拉图《理想国》
《学记》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
特点
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相类比、没有达到科学化
体系比较完整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及著作
培根 (近代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
《论学术的价值与发展》 首次、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原则与方法
强调教师的作用
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白板说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年龄阶段
目标、重点、内容,方法
康德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多样化阶段
实证教育思想(英国)
代表人物及著作
斯宾塞
《教育论》
主要观点
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强调使用学科的重要
评价
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
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实验教育学(德国)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实验法
代表人物及著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
反对赫尔巴特,概念思辨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
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
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
评价
定量研究成为基本范式
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个体经验增长
学校是雏形的社会
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儿童为中心
独立发现和体验
评价
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苏联的教育学发展
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教育学发展
王国维译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文化教育学
时间
19世纪末德国
代表人物及著作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
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
教育的目的
客观文化到主观文化的转变
培养完整的人格
陶冶与唤醒
评价
影响教育学的发展
思辨气息很浓
夸大价值相对性,忽视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基本观点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起源于生产劳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
教学方法论
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制度教育学
时间
20世纪60年代,法国
代表人物
乌里
瓦斯凯
洛布罗
基本观点
观点
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原因
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疏离
目的
帮助社会变迁 “给定的制度”→“建立中的制度”
显在的制度+隐性的制度
评价
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依赖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批判教育学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鲍尔斯
金蒂斯
布厄迪尔
基本观点
观点
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维护不公平
原因
生产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目的
利益关系
方法
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评价
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
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不同层次由高到低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说
《教育过程》
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
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