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教育框架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原理——教育框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是—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质的特点、基本要素、历史发展、教育概念的界定。
编辑于2022-12-10 15:47:50 山东省教育
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
产生于生产劳动
永恒范畴
作用越来越显著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动物没有教育
质的特点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什么)
自觉的、有目的的
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
生物人→社会人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人类经验的互动活动(怎么做)
教育者
有经验的父母、年长一代,或学有专长的教师
受教育者
不成熟、不完善
传承经验
直接经验
生活、交往与实践
间接经验
践行语言文字、图像符号
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目的)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含义
教育活动,教育或教导上互动,德智体美,教师
地位
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
作用
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含义
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学生
地位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作用
主体作用
教育中介系统 (联系纽带、中介的总和)
教育内容
间接
前人积累的经验
根据教学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直接
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师生与生生探讨的经验
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中介)
含义
交互、动态
地位(影响)
知识的理解程度
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状况
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的水平
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
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点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
“三无”
社会生活
教育机构
专职教育人员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有新的教育形式,但极少数人
仍然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知识分子)
产生了文字(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人有了学习的需求)
发展
曲折发展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奴隶社会有阶级,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封建社会阶级性强化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原始教育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现代教育
特点
生产力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益发达
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迅猛发展
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特征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
强制性
普及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原因:阶级垄断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成为公共事业和共同话题
教育的阶层、种族、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清除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与教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迅速增强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结合起来
目的
设置
方法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学校教育的层次、种类及其运行和管理的复杂化
教育宗旨、制度、章程、规范与要求
作用:教育研究和改革,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化
包括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朱熹
地位
最古老的观点
观点
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评价
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
口诀
朱熹古神话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图尔诺
沛西·能
地位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观点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
评价
缺乏目的性和社会性
不科学
口诀
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观点
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合理:以人为对象
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缺乏社会性,无目的性)
口诀
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观点
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职能传递社会生产和生产经验
人类特有
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教育目的/内容会改变)
评价
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
奠定了基础
口诀
米凯爱劳动
教育概念的界定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有目的)
增进知识技能
影响思想品德
增进人的体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 系统的或是零碎的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
专门组织的
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全日制
半全日制
函授教育(成人高考)
广播电视教育
网络教育
教育
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
产生于生产劳动
永恒范畴
作用越来越显著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动物没有教育
质的特点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什么)
自觉的、有目的的
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
生物人→社会人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人类经验的互动活动(怎么做)
教育者
有经验的父母、年长一代,或学有专长的教师
受教育者
不成熟、不完善
传承经验
直接经验
生活、交往与实践
间接经验
践行语言文字、图像符号
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目的)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含义
教育活动,教育或教导上互动,德智体美,教师
地位
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
作用
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含义
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学生
地位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作用
主体作用
教育中介系统 (联系纽带、中介的总和)
教育内容
间接
前人积累的经验
根据教学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直接
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师生与生生探讨的经验
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中介)
含义
交互、动态
地位(影响)
知识的理解程度
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状况
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的水平
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
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点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
“三无”
社会生活
教育机构
专职教育人员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有新的教育形式,但极少数人
仍然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知识分子)
产生了文字(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人有了学习的需求)
发展
曲折发展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奴隶社会有阶级,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封建社会阶级性强化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原始教育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现代教育
特点
生产力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益发达
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迅猛发展
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有大量需求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特征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
强制性
普及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原因:阶级垄断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成为公共事业和共同话题
教育的阶层、种族、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清除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与教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迅速增强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结合起来
目的
设置
方法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学校教育的层次、种类及其运行和管理的复杂化
教育宗旨、制度、章程、规范与要求
作用:教育研究和改革,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化
包括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朱熹
地位
最古老的观点
观点
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评价
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
口诀
朱熹古神话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图尔诺
沛西·能
地位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观点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
评价
缺乏目的性和社会性
不科学
口诀
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观点
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合理:以人为对象
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缺乏社会性,无目的性)
口诀
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观点
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职能传递社会生产和生产经验
人类特有
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教育目的/内容会改变)
评价
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
奠定了基础
口诀
米凯爱劳动
教育概念的界定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有目的)
增进知识技能
影响思想品德
增进人的体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 系统的或是零碎的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
专门组织的
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全日制
半全日制
函授教育(成人高考)
广播电视教育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