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中,不断流动的液体组织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环境与机体内部互相联系的媒介,导图内容详细全面
编辑于2022-12-11 16:35:42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病案分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原则,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及依据,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家族病史,既往病史,主要症状,患者基本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60岁男性左肺上叶占位病例诊疗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关键总结,治疗方案(按分期),进一步检查与确诊,初步临床诊断。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血液循环受神经,体液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组织的代谢功能形态发生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或者包括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等 本篇适用于中职病理学复习——董鑫编
血液
血型和输血
一般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分型的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的类型及有无划分血型
抗原→凝集原 抗体→凝集素
一句话总结: 抗原决定血型没有相应的抗体 AB血型人数少见 例:我B型 →B抗原+A抗体
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聚集成簇,此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补体的作用下,最终可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ABO血型鉴定方法→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
输血的根本原则是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首先进行血型鉴定
首选原则是同型输血
而且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异型输血时一次性不超过300毫升,且不宜过快
交叉配血试验
该试验分为主侧和次侧,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称为交叉配血主侧 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配血结果有三种
配血不合
主侧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绝对不能输血
配血相合 (都没有发生,可以进行大量输血)
配血基本相合
主侧不发生,次侧发生 可以进行异型输血 ( O型万能供血者)
Rh血型系统
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则称为阳性 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则称Rh为阴性 (阴性少)
人血清中不存在天然Rh的抗体,只有当Rh性阴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D抗体 一般在第1次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2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溶血反应
IgG 分子较小能通过胎盘, Rh阴性的孕妇在第2次妊娠过程中可引起新生儿溶血,及时输液注入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成年男性:40%-50%
正常成年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约占体重7%~8% 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毫升血液
90%左右,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另10%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从内流动,很慢称为贮存血量
失血一次性超过20%(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失血超过30%可危及生命
血液的理化特性
氧和血红蛋白较多时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较多时呈暗红色
全血比重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米每升,相当于770千帕或5800毫米汞柱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小于下限即酸中毒/大于上限即碱中毒 血浆中缓冲对:碳酸氢钠和碳酸(NaHCO₃/H₂CO₃)
血液的主要功能
运输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和保护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免疫应答
血浆
血浆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小分子晶体物质
如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其中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K⁺.Ca²⁺) 维持血浆渗透压,血液酸碱度和组织液的兴奋性
血浆蛋白
详细见表 A/G正常(1.5-2.5)比值可反映肝功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情况和肾排泄功能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是一切溶液具有的基本特性,其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包括
血浆晶体渗透压
钠离子,氯离子等
5775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是清蛋白
25mmHg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和1.9%的尿素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吸引水进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为溶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状态下,血浆蛋白的浓度高于组织液蛋白浓度 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吸引组织液的水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在维持血浆容量的相对恒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
正常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
正常值
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5-5.5)x10¹²/L 平均5.0x10¹²/L
女性为(3.5-5.0)x10¹²/L 平均:4.2×10的12次方每升
新生儿可达:6.0x10¹²/L
血红蛋白浓度:男120-160g/L 女 150g/L 新生儿200g/L
此类问题要带括号 其次注意前后单位统一
红细胞的功能
携氧能力
缓冲血液酸碱度 (由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钾盐实现)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0.6%~0.8%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逐渐胀大成球形
0.4%~0.45%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部分破裂溶血
0.3%~0.35%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全部破裂溶血
其抵抗能力的大小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呈反变关系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可用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表示
正 成 男 0-15mm/h
女:0-20mm/h
与血浆成分有关,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
红骨髓
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和铁(Fe²)
成熟因子
叶酸和维生素B1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产生)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
在脾脏
白细胞 (WBC)
(4.0~10.0)×10⁹/L
背表
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平均寿命为7~14天
(100~300)×10⁹/L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少于50×10的9次方每升时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促进血液凝固
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也就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FⅢ缺乏表现为凝血过程缓慢,轻微外伤常可引起出血不止称为血友病
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启动因子为FXⅡ,凝血因子分布都在全血当中,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多,凝血时间慢 约数分钟
没有限免加入图片的机会啦 用文字阐述一下区别
外源性凝血:启动因子为FⅢ,凝血因子分布在血浆或组织中,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少,凝血时间快 约几十秒
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
肝素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上千倍)发挥作用)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体外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
加速凝血:维生素K(促凝血因子合成)
延缓或抑制凝血:用枸橼酸钠除去血浆中的钙离子,达到抗凝目的
纤维蛋白溶解
董鑫同学编
血液
血型和输血
一般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分型的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的类型及有无划分血型
抗原→凝集原 抗体→凝集素
一句话总结: 抗原决定血型没有相应的抗体 AB血型人数少见 例:我B型 →B抗原+A抗体
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聚集成簇,此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补体的作用下,最终可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ABO血型鉴定方法→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
输血的根本原则是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首先进行血型鉴定
首选原则是同型输血
而且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异型输血时一次性不超过300毫升,且不宜过快
交叉配血试验
该试验分为主侧和次侧,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称为交叉配血主侧 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配血结果有三种
配血不合
主侧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绝对不能输血
配血相合 (都没有发生,可以进行大量输血)
配血基本相合
主侧不发生,次侧发生 可以进行异型输血 ( O型万能供血者)
Rh血型系统
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则称为阳性 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则称Rh为阴性 (阴性少)
人血清中不存在天然Rh的抗体,只有当Rh性阴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D抗体 一般在第1次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2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溶血反应
IgG 分子较小能通过胎盘, Rh阴性的孕妇在第2次妊娠过程中可引起新生儿溶血,及时输液注入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成年男性:40%-50%
正常成年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约占体重7%~8% 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毫升血液
90%左右,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另10%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从内流动,很慢称为贮存血量
失血一次性超过20%(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失血超过30%可危及生命
血液的理化特性
氧和血红蛋白较多时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较多时呈暗红色
全血比重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米每升,相当于770千帕或5800毫米汞柱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小于下限即酸中毒/大于上限即碱中毒 血浆中缓冲对:碳酸氢钠和碳酸(NaHCO₃/H₂CO₃)
血液的主要功能
运输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和保护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免疫应答
血浆
血浆是血细胞的细胞外液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小分子晶体物质
如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其中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K⁺.Ca²⁺) 维持血浆渗透压,血液酸碱度和组织液的兴奋性
血浆蛋白
详细见表 A/G正常(1.5-2.5)比值可反映肝功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情况和肾排泄功能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是一切溶液具有的基本特性,其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包括
血浆晶体渗透压
钠离子,氯离子等
5775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是清蛋白
25mmHg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和1.9%的尿素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吸引水进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为溶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状态下,血浆蛋白的浓度高于组织液蛋白浓度 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吸引组织液的水进入毛细血管,从而在维持血浆容量的相对恒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
正常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
正常值
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4.5-5.5)x10¹²/L 平均5.0x10¹²/L
女性为(3.5-5.0)x10¹²/L 平均:4.2×10的12次方每升
新生儿可达:6.0x10¹²/L
血红蛋白浓度:男120-160g/L 女 150g/L 新生儿200g/L
此类问题要带括号 其次注意前后单位统一
红细胞的功能
携氧能力
缓冲血液酸碱度 (由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钾盐实现)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0.6%~0.8%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逐渐胀大成球形
0.4%~0.45%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部分破裂溶血
0.3%~0.35%的氯化钠低渗溶液中 全部破裂溶血
其抵抗能力的大小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呈反变关系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可用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表示
正 成 男 0-15mm/h
女:0-20mm/h
与血浆成分有关,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
红骨髓
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和铁(Fe²)
成熟因子
叶酸和维生素B1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产生)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
在脾脏
白细胞 (WBC)
(4.0~10.0)×10⁹/L
背表
血小板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平均寿命为7~14天
(100~300)×10⁹/L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少于50×10的9次方每升时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促进血液凝固
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也就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FⅢ缺乏表现为凝血过程缓慢,轻微外伤常可引起出血不止称为血友病
血液凝固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启动因子为FXⅡ,凝血因子分布都在全血当中,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多,凝血时间慢 约数分钟
没有限免加入图片的机会啦 用文字阐述一下区别
外源性凝血:启动因子为FⅢ,凝血因子分布在血浆或组织中,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少,凝血时间快 约几十秒
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
肝素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上千倍)发挥作用)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体外血液凝固的加速与抗凝
加速凝血:维生素K(促凝血因子合成)
延缓或抑制凝血:用枸橼酸钠除去血浆中的钙离子,达到抗凝目的
纤维蛋白溶解
董鑫同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