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028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HAV的致病过程: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口咽部、唾液腺中初步增殖→肠黏膜或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病毒血症→肝脏(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胆汁→粪便。
编辑于2022-12-18 20:40:53 广东肝炎病毒
一、概况
1.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
·世界性传染病。
·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3.肝炎病毒的分类 见表2-28-1。
4.肝炎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见表2-28-2。
5.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
(2)血源性传播
·血液和血制品、注射、外科手术等。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胎盘、产道、哺乳等
·密切接触传播。
(3)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具季节性、急性、暴发性。
(4)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具有散发性
(5)慢性携带者。
二、甲型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特点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我国成人HAV抗体阳性率:70%~90%
2.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不转变成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3.HA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直径27~32nm。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有7个基因型,中国主要流行IA亚型。
·抵抗力较强:60℃条件下可存活4小时;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贝类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
4.HA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ssRNA,,只含一个ORF
·VP1、VP2、VP3编码衣壳蛋白,含中和抗原表位。
·VP4编码小分子多肽,功能未明
·VPg(viralne-linked protein)
5.HA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密切接触
·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
·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粪便大量排出病毒,传染性强
·HAV在肝细胞内增殖缓慢,一般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致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HAV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HAV的致病过程:HAV(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等)→口咽部、唾液腺中初步增殖→肠黏膜或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病毒血症→肝脏(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胆汁→粪便。
6.微生物学检查
·抗-HAV IgM 检测:早期、快速诊断。
·抗-HAV IgG检测:了解既往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RT-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HAV RNA
7.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与血清学过程 见图2-28-1
8.防治原则
·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
·预防接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三、乙型肝炎病毒(HBV)
1.乙型肝炎
·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3.5亿人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行区:感染率为57.6%;HBsAg携带率为9.75%;慢性乙肝病人为2000万。
2.HBV 相关疾病
·HBV无症状携带者。
·重症肝炎。
·急性肝炎。
·慢性乙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HCC):90% HCC与HBV慢性感染有关。
3.HB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
(1)电镜下见3种类型颗粒
·Dane颗粒:球形颗粒,42nm,完整病毒颗粒,具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中空颗粒,22nm,由病毒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无感染性。
·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2)Dane颗粒的形态与结构
·S蛋白(小蛋白):HBsAg。
·M蛋白(中蛋白):含BsAg和PreSlAg。
·L蛋白(大蛋白):含HBsAg、PreS1 Ag和P
(3)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dsDNA,3200bp,不完全双链DNA。
·含4个ORF:S区、C区、P区、X区。
S基因——HBsAg
S区 PreSl基因——PreS1(前S1)
PreS2 基因——PreS2(前S2)
前C+C基因——PreC蛋白——HBeAg
C区
C基因——核心蛋白(HBcAg)
P区——DNA 多聚酶
X区——HBxAg(可反式激活广泛的启动子)
4.HBV的抗原组成
(1)HBssAg(HHBV 表面抗原)
·有共同的a抗原和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表位(d/y,w/r)
·有四个不同亚型:adr,adw,ayr,ayw。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可诱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不同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2)PreSl、PreS2
·存在于急性期患者血液中,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
·抗原性强,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
(3)HBccAg(1HBV核心抗原)
·主要存在于HBV核衣壳表面,亦可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核、胞质和胞膜上,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抗原性强,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抗HBe 没有免疫保护作用。
·抗HBc-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4)HBeAg(HBVe抗原)
·游离存在于血中。
·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病毒复制的指标。
·抗HBe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5.HBV的复制 见图2-28-2。
6.抵抗力较强
·耐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
·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
·常用消毒剂: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
7.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血液和血制品、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共用剃刀或牙刷等。
·母婴传播:胎盘传播、围生期传播、哺乳传播。
·性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
(3)致病机制(表2-28-3)
·免疫病理反应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CTL的杀伤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肝细胞凋亡。
·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免疫复合物导致I皿型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暴露肝特异性脂蛋白(LSP)抗原。
·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免疫逃逸与慢性肝炎
8.HB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1)HBV抗原、抗体检测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PreSlAg,,抗-Pre-PreS1。
·PreS2Ag.抗--PreS2。
(2)血清 HBV-DNA检测。
(3)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9.HBV的防治原则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筛选供血员。
·控制家庭内传播:提倡家庭成员接种疫苗。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HBsAg基因工程疫苗。
·被动免疫: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尚无特效疗法,慢性肝炎患者可用免疫调节剂、护肝药及抗病毒药联合治疗。
·常用抗病毒药:α-干扰素、拉米夫定。
四、丙型肝炎病毒(HCV)
1.生物学性状
·球型,有包膜。
·有严格的宿主限制性:人类是天然宿主。
·易感动物:黑猩猩。
·体外培养困难
·HCV基因结构示意图
·HCV的基因结构和功能:C区为核心蛋白基因,编码病毒衣壳蛋白;E1、E2区为包膜蛋白基因,编码包膜蛋白,呈高度变异性。
2.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潜伏期短(7~33天)。
·感染易于慢性化,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HCV与HBV重叠感染易发展成重症肝炎。
·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免疫病理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感染后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病毒易变异,故免疫保护作用不稳定,不持久
3.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体检测:抗HCV-1,抗HCCV-IgG
·RT-PCR法检测病毒RNA
4.防治原则
·献血员筛选。
·首选治疗方案: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疗法。
五、丁型肝炎病毒(HDV)
1.生物学性状
·为缺陷病毒(d),不能独立复制,只有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出完整病毒。
·有包膜,包膜蛋白为BsAg.由HBV编码
·基因组:-ssRNAA,1.7kb,编码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
·HD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亦可存在于感染早期的血清中。
2.HD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必须与HBV共感染才能致病。
·联合感染:HBV和HDV 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易发展成重型肝炎。
·致病机制:可能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HDAg可诱生IgM和gG型抗体,但这些抗体为非中和抗体。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抗原抗体检测
·HDAg 检测:可作为HDV感染的早期诊断。
·抗-HD IgM 检测: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D IgG检测。
(2)HDV RNA 检测: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或肝组织内的HDV RNA。
六、戊型肝炎病毒(HEV)
1.生物学性状
·形态:呈球状,无包膜体外培养困难。
·基因组:+ssRNA RNA,7.5kb,共有3个ORF。
·有8个基因型,我国流行I型和IV型。
·HEV 基因结构示意图(图2-28-4)。
2.HE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病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青壮年。
·潜伏期:10~60天,平均40天。
·表现为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暴发性肝炎。
·自限性疾病,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抗-HEV IgG维持时间5~6个月,免疫保护作用不持久。
3.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EV IgM检测。
·抗HEV IgG检测。
(2)核酸检测:RT-PCR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的HEV RNA
4.防治原则
·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尚无有效疫苗和特异性药物可供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