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能弘道孔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把人发扬光大。” 【解读】 这一章说明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不能用道来装点门面,...
编辑于2022-12-19 17:42:13 湖南人能弘道孔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
轴心时代。
人生经历,讲究老头的一生。
弘道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弟子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性善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荀子性恶论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皆可为尧舜,更加现实主义的强调外在的礼(教出两个好弟子法家韩非公开反对儒学,李斯)。
朝代
秦始皇接受了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诞生使熟读儒学经典成了谋取官职的必由之途。
宋明儒学的盛行
程颢程颐兄弟俩与朱熹为主要代表的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儒学第三期
从儒家的教条化发展到极端 到打倒孔家店 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到现在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道德和谐以人为本儒家的影子。
作为开宗立教的孔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问死了的人是否有意识 不说没有也不说有,你想知道人死后有没有意识,当你死了你自然会知道😂(谨慎性 开放性)
天人合一。
不朽与人生的意义。
孔子主张的儒教的开放性与接纳性。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
孤立的个人无法成为完整的人
爱是仁的特有表现,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爱也有等差观。
成长是个过程
弘道也弘己 在成为“成人(一个完善的人,完整的人)”
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是德道之德是建立在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思辨能力置于其伦理学的核心位置。
孔子指出的德是功能之德,它的价值仅仅是相对于它具有的功能而言,把人际的关爱这一情感因素置于核心。
礼
如果仁就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与礼的关系就好比电与电线的关系。)
礼仪社交规范是确保行为举止得体的指导,正如任何事都有“质”(构成的材质)和“文”(外形 形状),良好的人类行为也是文质兼备的(这里的质可以理解为内在能量行为,文就是礼仪)。
述行句(“我承诺”“我愿意”)一切述行语都依赖于礼仪或典礼的环境,离开这个环境就什么也不是了,实际就是理解为保持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礼节就是行为的本身,实际上就是劝告人们选择正确的行为。
礼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子说一个人到了40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礼仪,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外在举止,也能使一个人的内在品性得到培养和确立(反过来 还是具有高度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学礼就是学习做人,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也是在塑造他们的品性,使他自身举止得当,并且还学会感激和关心他人。
礼的教育意义既是道德的,也是美学的,把“礼”与“乐”连在一起,乐就是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内的各种美学行为,合乎礼的行为总是高雅并给人以审美愉悦。优雅永不过时,如果一个人举止粗鲁卑俗,即使他长相很好,也会因此而大为失色。
礼还具有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子事父以孝,父待子以慈),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关系,除了最后一种关系是平等的,前面四种关系都有上下上主从之分),后来的追随者却强化了这些关系的不对称,将“五伦”理论作为“儒家等级社会”的基础,三纲(君为臣纲……这里具有领导性和表率性)。
儒家伦理观可以称为角色理论 ,他基于对由“名”所规定的角色及相关的期待的清楚意识,在孔子看来,知道一个人的角色意味着充分意识到相互的职责 (曾参不小心锄断了瓜秧的根的故事)。
中庸之道
中庸要求的是避免过和不及这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之间,或者既不善也不恶。人道的精神就体现在我们普通平淡的生活里。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理想社会
“和”的思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整体主义 孔子认为的理想社会与理性原则的社会的三种现象1普遍论(追求抽象原理基础上的普遍一致)它的主要问题在于专制以及排斥多元,好比要求每个人都穿同一种制服,2特殊论(坚持保留差异和特性的观点)它的主要问题是导致相对论和整体的分崩离析,3孔子主张的是整体论(一种保持多元的整合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异类在此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
内圣外王
政治 孔子认为 取“正”(端正)所谓正既意味着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楷模,也意味着摆正自己的礼仪姿态,。
政治手段
名
名正则言顺
礼
礼仪依赖于角色的定位
无需选择的自由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就是一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用作出选择的人,因为他的品格已经决定了那些不良的选择根本就不会进入他的选择范围。不忧不惧也是自由的表现。
修养自如的自由不是生而有之 坐享天成的自由,他是需要通过长期修炼而获取的能力。
督责自己严而督责别人宽,怨恨自然不会来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不具备一定程度的修养,选项太多反而会危及自身,一个人在不知道和理解什么才是对他真正有益之前,给他提供坏的选项,除了获得惨痛教训之外 毫无益处,在达到修养自如以前,人们需要有规矩束缚,这些规矩是引导人们达到自如的必要条件。
调适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在社会环境里获得个人自由度的唯一途径。
正直和公正
正直与公正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笔法之中)熟谙历史和诗歌不能直接地表达现实,却又能最理想地表达影响现实的重要信息。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化人,试图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成为君子,懂得如何去生活,并为社会,为弘道作出贡献
人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其为己与弘道是一致的。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学、思和身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方法
教导学生他发奋想弄清楚而不得要领的时候开导他,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启发他,告诉他东边在哪里,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出,西,南,北,便不教他了,因材施教。
作为凡人的孔子
曾点气象
承认人类基本欲望的合理性的基础上 克己艺术生活。
精英主义者?
通常是那种轻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或弱势群体的人(高傲)孔子看人先看别人优点在看别人缺点,优点向他学习,缺点之处就作为借鉴而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师)。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智慧。儒家而言看到自己的渺小就是伟大。
男性至上主义者?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养的,亲近了,他们会无理,疏远了,他们会怨恨。把这句话当为人生指导,近者悦远者来(威而不猛)。
直与诚
“诚”是比“信”更高境界的功夫。
归根结底,孔子是个人
一个真实的人。
人能弘道孔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
轴心时代。
人生经历,讲究老头的一生。
弘道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弟子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性善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荀子性恶论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皆可为尧舜,更加现实主义的强调外在的礼(教出两个好弟子法家韩非公开反对儒学,李斯)。
朝代
秦始皇接受了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诞生使熟读儒学经典成了谋取官职的必由之途。
宋明儒学的盛行
程颢程颐兄弟俩与朱熹为主要代表的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儒学第三期
从儒家的教条化发展到极端 到打倒孔家店 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到现在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道德和谐以人为本儒家的影子。
作为开宗立教的孔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问死了的人是否有意识 不说没有也不说有,你想知道人死后有没有意识,当你死了你自然会知道😂(谨慎性 开放性)
天人合一。
不朽与人生的意义。
孔子主张的儒教的开放性与接纳性。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
孤立的个人无法成为完整的人
爱是仁的特有表现,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爱也有等差观。
成长是个过程
弘道也弘己 在成为“成人(一个完善的人,完整的人)”
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是德道之德是建立在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思辨能力置于其伦理学的核心位置。
孔子指出的德是功能之德,它的价值仅仅是相对于它具有的功能而言,把人际的关爱这一情感因素置于核心。
礼
如果仁就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与礼的关系就好比电与电线的关系。)
礼仪社交规范是确保行为举止得体的指导,正如任何事都有“质”(构成的材质)和“文”(外形 形状),良好的人类行为也是文质兼备的(这里的质可以理解为内在能量行为,文就是礼仪)。
述行句(“我承诺”“我愿意”)一切述行语都依赖于礼仪或典礼的环境,离开这个环境就什么也不是了,实际就是理解为保持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礼节就是行为的本身,实际上就是劝告人们选择正确的行为。
礼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子说一个人到了40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礼仪,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外在举止,也能使一个人的内在品性得到培养和确立(反过来 还是具有高度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学礼就是学习做人,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也是在塑造他们的品性,使他自身举止得当,并且还学会感激和关心他人。
礼的教育意义既是道德的,也是美学的,把“礼”与“乐”连在一起,乐就是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内的各种美学行为,合乎礼的行为总是高雅并给人以审美愉悦。优雅永不过时,如果一个人举止粗鲁卑俗,即使他长相很好,也会因此而大为失色。
礼还具有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子事父以孝,父待子以慈),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关系,除了最后一种关系是平等的,前面四种关系都有上下上主从之分),后来的追随者却强化了这些关系的不对称,将“五伦”理论作为“儒家等级社会”的基础,三纲(君为臣纲……这里具有领导性和表率性)。
儒家伦理观可以称为角色理论 ,他基于对由“名”所规定的角色及相关的期待的清楚意识,在孔子看来,知道一个人的角色意味着充分意识到相互的职责 (曾参不小心锄断了瓜秧的根的故事)。
中庸之道
中庸要求的是避免过和不及这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之间,或者既不善也不恶。人道的精神就体现在我们普通平淡的生活里。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
理想社会
“和”的思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整体主义 孔子认为的理想社会与理性原则的社会的三种现象1普遍论(追求抽象原理基础上的普遍一致)它的主要问题在于专制以及排斥多元,好比要求每个人都穿同一种制服,2特殊论(坚持保留差异和特性的观点)它的主要问题是导致相对论和整体的分崩离析,3孔子主张的是整体论(一种保持多元的整合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异类在此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
内圣外王
政治 孔子认为 取“正”(端正)所谓正既意味着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楷模,也意味着摆正自己的礼仪姿态,。
政治手段
名
名正则言顺
礼
礼仪依赖于角色的定位
无需选择的自由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就是一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用作出选择的人,因为他的品格已经决定了那些不良的选择根本就不会进入他的选择范围。不忧不惧也是自由的表现。
修养自如的自由不是生而有之 坐享天成的自由,他是需要通过长期修炼而获取的能力。
督责自己严而督责别人宽,怨恨自然不会来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不具备一定程度的修养,选项太多反而会危及自身,一个人在不知道和理解什么才是对他真正有益之前,给他提供坏的选项,除了获得惨痛教训之外 毫无益处,在达到修养自如以前,人们需要有规矩束缚,这些规矩是引导人们达到自如的必要条件。
调适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在社会环境里获得个人自由度的唯一途径。
正直和公正
正直与公正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笔法之中)熟谙历史和诗歌不能直接地表达现实,却又能最理想地表达影响现实的重要信息。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化人,试图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成为君子,懂得如何去生活,并为社会,为弘道作出贡献
人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其为己与弘道是一致的。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学、思和身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方法
教导学生他发奋想弄清楚而不得要领的时候开导他,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启发他,告诉他东边在哪里,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出,西,南,北,便不教他了,因材施教。
作为凡人的孔子
曾点气象
承认人类基本欲望的合理性的基础上 克己艺术生活。
精英主义者?
通常是那种轻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或弱势群体的人(高傲)孔子看人先看别人优点在看别人缺点,优点向他学习,缺点之处就作为借鉴而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师)。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智慧。儒家而言看到自己的渺小就是伟大。
男性至上主义者?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养的,亲近了,他们会无理,疏远了,他们会怨恨。把这句话当为人生指导,近者悦远者来(威而不猛)。
直与诚
“诚”是比“信”更高境界的功夫。
归根结底,孔子是个人
一个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