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第56章,每年选择题大概考6分左右,偶尔出计算题。政治经济学要提前学明白,要懂逻辑、关键词、运算,后面突击比较辛苦效果不好,建议早学
编辑于2020-01-09 08:13:31政治经济学
简单商品经济(价值)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
自然经济vs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经济范畴)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即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也很难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商品经济(经济范畴)
以交换为生产目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交换体现商品经济的本质。
同社会生产力比较高和社会分工比较发达相适应
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相互交换产品的需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区别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商品
定义
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天然的物品不是劳动产品,即使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是历史范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伴随人类社会始终(X)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
(实体)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的质是相同的,都凝结了一般人类活动。
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的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价值和使用价值互为前提(x)
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对立统一
对立性
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两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二重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有用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实体)
指撇开一切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是藏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对立统一
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属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
质的规定
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抽象劳动
量的规定
商品价值量
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vs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vs劳动生产率
含义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相关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商品价值形式
发展的四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历史范畴)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产生
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职能
价值尺度(最基本)
原因
货币是商品有价值,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观念上的货币
方式:标价
流通手段(最基本)
现实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发挥作用时,可以是不足值
方式:(现货交易)现金面对面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方式:作为财富囤积
支付手段
方式:(没有现货交易)还钱偿债、付工资、交税
世界货币
方式:美元
①电子货币也是现实的货币 ②纸币=零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工具,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功能
形式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反而扩大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作用
(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力
刺激社会生产力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后果
垄断
两级分化
资源浪费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商品+同质的价值形式
价值量形式
物物交换形式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掩盖了商品经济的关系的本质,妨碍人们透过物的外表认识商品、价值以及货币的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发达商品经济(剩余价值)
自由竞争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小商品经济分化
商人高利贷者转化
资本的原始积累
内涵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途径
暴力剥夺土地
暴力掠夺货币
利用国家政权殖民掠夺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 根源在于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原则的掩盖下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有制vs所有权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的特点和性质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把握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③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
劳动力的使用
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出卖
标志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借助于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的增值
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
马克思“罗马的奴隶是由...”
形式上 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
实质上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特点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由抽象劳动新创造的。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决定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不是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内容
本人生存+家属生存+训练培训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唯一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剩余价值)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是增值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
定义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本质
资本不是物,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本质不是劳动力商品
不变资本vs可变资本
划分依据:资本在生产中是否增值
不变资本【C】
生产资料
流动资本
原料、燃料
固定资本
机器、厂房
可变资本【V】
购买劳动力
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实质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特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源泉
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定义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本质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源泉
剩余价值
规模大小 取决于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后果
两极分化 社会失业现象(根源)
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相对过剩人口
有机构成↑ → 可变资本【V】相对量↓ → 资本对劳动力需求↓ → 大批工人失业 →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定义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形式
流动+潜伏+停滞
资本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力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资本积累 → 失业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的循环周转
资本循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阶段形式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的职能
划分依据:资本在循环中执行的不同职能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
条件
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
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资本周转(资本运动的速度)
定义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影响因素
周转时间+资本构成
剩余价值
①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尽可能获取剩余价值。③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特点
工人受监督,劳动属于资本家
劳动成果产品全归资本家
价值增值过程(主要方面)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定义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一定点:指雇佣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劳动内容
必要劳动
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
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定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的关键
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vs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机器普及)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 相对剩余价值
【共同点】
①体现剥削关系 ②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量 ③提高剩余价值率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
工资
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
表现
劳动的价格 或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雇佣劳动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vs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对可变资本【V】而言
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获得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
关系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被掩盖
利润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激烈,大量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利润→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价值规律 变化
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的形成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
超额利润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特点
周期性
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阶段
危机【基本必经】+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
国家职能和本质
国家职能
对内
政治统治【主】+社会(公共)管理【服务】
对外
国际交往+维护国家利益及安全
是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服务与政治统治
国家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民主制度
子主题
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