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3认识论部分
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是马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考主观题的几率更大,这两个部分关系到选择题10分左右的成绩,学会了蛮好得分的。悲催的是我整理的唯物论部分电脑bug吃掉了,想当初我唯物论整理的相当详细呜呜呜
编辑于2020-01-09 08:20:36实践与认识(认识论)
两对关系
实践与认识
实践
本质和基本特征
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一切客观事物x)
主体vs客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技术发展)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主要内容
反映的客观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反映的特性=摹写性
反映的创造性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辨析】
唯物主义反映论vs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反省自生的结果
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vs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
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子主题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基本条件:实践基础+辩证思维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直接经验:实践阅历)
理性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间接经验:书本理论
辩证联系
区别
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两个不同阶段
“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联系
相互依存、渗透、包含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两类因素
理性因素
内容:人的理性思维
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内容:人的情感、意志(想象、灵感、信仰)
作用:激活、驱动、控制
真理与价值
真理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含义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元性),形式是主观的(多样性)。
真理的客观性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定义: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对立统一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绝对性
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关系:辩证统一
反对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不可知论、诡辩论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
真理和谬误
区别
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
对立统一
相互对立+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和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能作为真理的唯一判断标准
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则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交错点——社会实践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真理的最后结果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历史阶段局限性)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价值
含义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积极意义)
构成:主体的需要+个体的特性
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定义
(价值判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评判和判断
基本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前提)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实践的价值尺度
按照自己的尺度需要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举例: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两个规律
认识发展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一个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过程: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自由是对必然(规律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有条件的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现理论创新(动力源泉)和实践创新(行动指南 )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鲜明特点: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