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史纲部分、徐涛强化课框架总述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史纲部分、徐涛强化课框架总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基本框架、马原总论、大致攻略。
编辑于2022-12-25 22:37:49 四川省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渠海霞 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 风靡欧美的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了解了足以被称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真理”的阿德勒思想之后,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又或者,什么都不会改变? 来吧,让我们与青年一起走进这扇“门”!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精华读本)》的特点在于通俗易懂,实用有效,没有空洞地讲大道理,一切都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的讲述,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从而阐述了实用有效的人情世故哲学。人情世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的一门实学。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职场竞争激烈,一场成功的面试就像打仗一样,从面试前到面试中,再到面试后,都要做好关键动作,才能胜利! 本书以作者自身职场成功的经营和发展思维、方法、体系为基础,结合10余年互联网行业职场经验、近2年教练式咨询经历,首次吐露高薪人才赢得面试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区别于市面上的其他图书,本书力求以极简的思维解析高薪Offer面试中的关键动作,将从心态、动机、准备、策略、战术、技巧、问答7个维度,以高薪Offer面试的视角,跟读者分享面试的实操心得与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渠海霞 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 风靡欧美的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了解了足以被称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真理”的阿德勒思想之后,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又或者,什么都不会改变? 来吧,让我们与青年一起走进这扇“门”!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精华读本)》的特点在于通俗易懂,实用有效,没有空洞地讲大道理,一切都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的讲述,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从而阐述了实用有效的人情世故哲学。人情世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的一门实学。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职场竞争激烈,一场成功的面试就像打仗一样,从面试前到面试中,再到面试后,都要做好关键动作,才能胜利! 本书以作者自身职场成功的经营和发展思维、方法、体系为基础,结合10余年互联网行业职场经验、近2年教练式咨询经历,首次吐露高薪人才赢得面试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区别于市面上的其他图书,本书力求以极简的思维解析高薪Offer面试中的关键动作,将从心态、动机、准备、策略、战术、技巧、问答7个维度,以高薪Offer面试的视角,跟读者分享面试的实操心得与方法。
徐涛强化课
基本框架
马原24'
导论
序言,主体为下3
哲学18'
包括10'论述+个别选择题
哲学基本问题
梳理一些考试要求的其他哲学学派的相同点和分歧
唯物论
探讨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
辩证法
物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孤立的还是联系的?
全面的or片面的?
运动的or静止的?
认识论
人类如何认识马哲下的物质世界
认知过程中有何特点规律和过程?
唯物史观
研究对象:人类历史(将其视为物质)
人类历史发展并非主观意志精神现象,而存在物质力量,客观规律
马哲之前的哲学家都持唯心史观
政经(只考3,4分)
比马哲更难
经济学内容,逻辑性很强
真正纯粹出自马克思本人之手的内容
马哲部分更多出自恩格斯及前人
框架
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
价值是什么
价值如何衡量
价值如何表现
价值有何规律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及以后的商品经济)
自由竞争阶段(考试重点
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展开
如何产生
如何积累
如何流转
如何分配
垄断阶段
科社(考2'左右)
共6',且不命制分析题
思修法基16'
大概2单项2多项+10'分值论述题
分值不高且简单
绪论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思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
思想篇
第一~三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思想修养】
道德篇
第四、五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思想和道德两方面
道德探讨维度
纵向三德
以时间轴为线索
古代传统美德
近代革命道德
今天社会主义新道德
横向四德
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
工作层面:职业道德
家庭生活:家庭美德
个人修养:个人品德
法律篇
第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只学法律的皮毛
史纲14'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到1919五四前夜)
12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到1949新中国成立)
4-7章
中国现代史
8-10章
时间轴
党百年奋斗历史时期划分
毛中特30'
当代16'
马原总论
马克思主义内涵及构成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了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创立者: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与人类史观内容不同,人类史观仅包含人类及人类社会历史,不研究自然
目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立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作用意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由什么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的关系?
马哲是基础
政经是主体
用马哲思维方式方法攥写《资本论》
科社是目的归属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1
基本立场
立场?
为谁说话
服务于谁的利益
standpoint
立场不同于是非,是非是对错,立场是偏好
是非:
发动战争为了自保,故发动战争正确
发动战争行为本身不正确
立场
美国是敌人,所以俄罗斯是朋友
俄罗斯是朋友,所以美国是敌人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
主要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还包括
实事求是
辩证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
历史分析
阶级分析
群众路线
...
马克思主义来源2
历史溯源
资本主义大背景下工人阶级建立组织:正义者同盟
(仅为组织,谈不上政党
政党还需要指导思想,章程,纲领
《共产党宣言》为马恩向工人阶级答疑解惑回信中的一封
之后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
马恩所处时代资本主义蓬勃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中逐渐自觉,迫切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3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
废黜百家(CNM
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以往理论都批判,但非全盘否定)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从实践中来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其政治立场
其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即只要是为无产阶级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发展开放性
发展性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开放性即不断吸收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丰富自己
即便真理具有相对性也是永恒的正确,因为其发展且开放
出题方式
鲜明特征5点,独有特征2点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实践基础
科学性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新考点:马恩列著作
《德法年鉴》上的一篇论文
1844年2月,马恩联合发表。表明他们完成从唯心到唯物,革命民主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神圣家族》
马恩第一次合作,批判德国唯心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共产党宣言》
《法兰西内战》
高度赞扬巴黎工人伟大,科学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
《哥达纲领批判》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反杜林论》
恩格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大致攻略
重点标识
重点分析题考点
听懂,理解,会背会写
重点选择题考点
无需背诵
重在理解
非重点
考纲中存在但历来未考过且未来考查概率低
框架搭建
学完一轮细节知识点可以忘但框架要留住
何为框架?
一本政治书讲了哪些学科
各学科哪些部分
各部分什么逻辑展开,内容是什么
做好笔记
后期提高学习效率针对性
听课后及时刷题
讲听懂的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
学习顺序
马原→思修→史纲→毛中特
考点无非两种
涉及一个词的考点:往往学习其概念、定义、特点
涉及两个词的考点:分别学习二者概念并探讨其关系
无非是不可分割和对立统一
二者词性相同一定是对立统一
男女、美丑
二者词性不同多半是不可分割
小明和英俊
马哲的批判套路
马哲总是看两边而批判两个极端
中心主题
绪论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
“时代新人"的特征
第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第二,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第三,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 实干进取
第四,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2
内涵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思想道德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也称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封建阶级、社会主义阶级、资本主义阶级道德不一致
法律的思想理论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法律的基本设施条文(机关部门单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既然是上层建筑即服务于经济基础
道德为软性,法律为硬性约束
具有社会属性,即社会没人其就不存在
关系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即国家确立法律应以道德为基础,如提倡诚实则诈骗违法
体现方面
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止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思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单个国家只靠软性约束思想道德调节不够
体现方面
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
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律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思想道德素质3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法治素养4
法治素养的内涵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主要考人生价值,其次人生目的,态度基本不靠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5
马原知识的重复
人的本质
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6
1. 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的内涵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目的的重要作用(为什么人生目的是人生观核心)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目的决定一些人生关键抉择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上有时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目标不明确才会飘或摆烂
最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为什么而活决定了什么东西有价值
2. 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的内涵
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中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3. 人生价值
考试中最重要
人生价值的内涵
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的层次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即我获得了什么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即我奉献了什么
需背诵默写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即当社会秩序不再,社会被颠覆,个人自我价值就可以被粉碎,浸入虚无
汇总: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保障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
人生观与世界观7
世界观的内涵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即世界观包含了人生观,可决定人生观,而人生观可反作用于世界观
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考人生为了什么、该如何对待人生、怎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
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利益(需要)的关系
必背模板:个人与社会的所有关系都可装进该模板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社 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9
1. 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2. 为什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第一,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第二,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0
态度一般都是非重点
1. 人生须认真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
2. 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3. 人生应乐观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
4. 人生要进取
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11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物质贡献如杂交水稻。 精神贡献即艺术或哲学思潮等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做法)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如称帝不满足社会客观条件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努力客观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
第三,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12
1.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3.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
4.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5.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6.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反对错误人生观13
反对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思想观念
拜金主义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把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反对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主张人生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的思想观念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它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
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14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或根本途径)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15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的内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分类
按主体分类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按时间分类
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
按内容分类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
按层次分类
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理想的特征
理想具有超越性
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理想不实践则沦为空想
理想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关系不同,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形成的理想也就会有所不同
即不同时代下人们理想不一样
封建社会:妻妾成群当大官皇帝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的内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每个人都有理想,但不一定都有信念
一个人只有理想没有信念,则其理想容易改变
一个人对其理想有信念后,对理想会更加坚定执着不易改变
信念的特征
1. 信念具有执着性
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对考研没有信念,很容易放弃
2. 信念具有支撑性
信念是一个人经受实践考验而始终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
3. 信念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
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
如爱情、工作、学术上有不同信念
信仰
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对事物的坚定性远超信念,不完成就去死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为社会贡献更科学正确
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则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
没有理想,信念难以附着
没有信念失去坚持,理想难以实现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这个人们确信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无从产生;离开信念这种对奋斗目标的执着向往和追求,理想寸步难行
在此意义上,理想和信念难以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将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金字塔关系
理想最底层,基础
信念中层
有信仰的人最少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的作用)16
第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第二,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第三,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第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17
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强调实践而非空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与时俱进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很有用有效有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18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9
第一,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共产主义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同时也是一种现实运动
第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20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应然即应该怎么样 实然即实际怎么样
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理想已经变成现实则无需奋斗
联系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理想基于现实产生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必须反对理想与现实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认识:
一是用理想否定现实,对现实大失所望
二是用现实否定理想,随波逐流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 长期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 艰巨性
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 曲折性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2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概念
个人理想
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
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指引
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个人主观愿望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
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集体主义
巧用个人与社会关系万能模板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22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更多考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2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精神的表现
第一,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
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 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 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
诗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二,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诗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
第三,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如古代进举不考察能力而是考查道德孝廉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精神品格的养成
诗句
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第四,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包容性,真善美的追求
诗句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考察方法
例举古诗词问体现哪种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2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的内涵(“四个伟大”)
第一,伟大创造精神
发明创造
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
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
建设了万里长城、 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工程
第二,伟大奋斗精神
开辟开垦
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瞥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三,伟大团结精神
团结斗争
第四,伟大梦想精神
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概念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核心:改革创新
①时代楷模
一些个人在铸就时代精神
②精神脊梁
一些事件
奥运、女排、抗疫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即今天的民族精神是某个过去的时代精神,今天时代精神可为未来角度下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靠时代精神难以区分同时代下各民族间区别,区分中国精神主要还是靠民族精神
即民族精神用以区分代表个性,时代精神用以跟上时代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5
中国精神的意义(作用)
1.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特点26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区分祖国和国家,国家与政府想统一,被灭国时国家政府更替,对祖国的情感不变
爱国主义同时满足3点
不爱国不道德
不爱国不政治正确,与中国人民群众站在对立面
不爱国还有诸如分裂祖国的实践,违法
如男女平等和诚实守信是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但非政治原则
爱国主义的要求(我们应如何爱国)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即爱人民群众
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的胎记、精神基因、摇篮
炎黄子孙、孔孟传人
爱自己的国家
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爱国主义的特点
1.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历史的即不同时期性质不一样
具体的即一定要对象化,有一个对象,而非抽象
2.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发展而发展,随国家消亡而消亡
这里强调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概念瓦解,人类无国界
即国家是历史的
3.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考查方式
判断诗句与国家民族是否有关,有关及反映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27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是对大陆公民的要求(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对港澳台和侨胞而言,可以不爱社会主义,但只要不颠覆反对即可
题干不特指港澳台,一律指大陆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港澳台侨胞底线:至少要维护祖国统一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4.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即世界多彩丰富多样多元,既然世界无法大一统,则中国需要别具特色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
(2) 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响协奏。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热爱和平的优秀传统,对内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对外主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原则,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文明利谐。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做忠诚爱国者28
1.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3.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一,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二,增强国防意识
第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9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30
改革创新的意义(作用):
第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第二,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只有通过创新能够赶得上国际竞争甚至引领世界
第三,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第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最根本的是要增强白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31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32
核心价值观
概念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不同学校也有不同核心价值观,某种身份认同凝聚力
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者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3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必要性)
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第三,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34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木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36
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故其价值观也是最先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
人民都认可,站在人民利益考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
言下之意说其他核心价值观都不真实
“普世价值”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存在根本不同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37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38
勤学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修德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蔡元培: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明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笃实
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什么是道德39
道德的起源
(1)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或决定性因素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道德主体即人
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使相互依赖、相互扶持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当时最自然、最朴实的道德生活状态
(2)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
道德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
(3)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两三岁打父母和成年人打父母,社会对其评价不一。其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有关
道德的本质
(1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意识,是建立在一定阶级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因为观念上层建筑源于社会经济基础
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封建主义:土地等所有资源归皇帝所有,君要臣死不得不死
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
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3)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虽是意识,但与实践紧密结合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光说不做非道德,道德不是光看一个人怎么想怎么说而是看其怎么做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40
道德的功能
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即在行为之前先产生该做什么的道德认知
规范功能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行为之中
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功能
行为后
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社会意识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不同社会意识之间还会相互影响
3.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使用 统治者借用道德使被统治者臣服 被统治者打着替天行道旗号为自己服务
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反对道德万能论
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 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反对道德无用论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
道德的变化发展41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 更加科学合理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42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 “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 “子孝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
(5)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对待)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 进步的一面
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第二,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三,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种是复古论
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即全盘吸收
另一种是虚无论
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依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即全盘丢弃
注意区分两个概念
传统道德
上述就是如何对待,合理扬弃
传统美德
如何对待传统美德?美德即传统道德中好的事物
应该全盘吸收照搬照抄?
错误,应该用如下术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43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
第二,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44
第一,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道德都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第二,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正确态度即辩证态度批判吸收
第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以我为主即中华民族道德为主体,不能学得吸收得比自家还多
干扰选项:大量用国外道德改造我国道德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不同时期的道德 从横向看不同领域的四德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4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与爱国主义区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集体主义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原则
(1)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
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公德46
1. 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的特征
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空间不断扩大,特别是网络使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公共生活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公共空间,它涉及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
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这就增加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
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索,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2.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如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公共秩序的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社会交往的道德要求
助人为乐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公共生活的最低道德要求和公民生活最低道德要求不一致
公共生活的最低道德要求是守法
公民生活最低道德要求为爱国守法
4.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加强信息的辨识能力,增进信息的应用能力,使网络成为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重要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际交往,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网友,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第四,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第五,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职业道德47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 爱岗敬业
职业道德规范的最低要求
做一个工作就要爱岗敬业
2. 诚实守信
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3. 办事公道
4. 服务群众
5. 奉献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1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作的本质是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3)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只有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才能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第一,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第三,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家庭美德48
1.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注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这个考过就不会再考
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和谐
2.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 婚姻与家庭。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
道德要求、基本国策和法律原则要求
夫妻和睦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 互助互让
核心:不和睦其他道德要求无法实现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个人品德49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的概念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特点
稳定性
平时都缺德突然一天积德,这人还是缺德。量变质变
综合性
品德对待对象大都一致,看人不要光看他对自己如何,也要看他对他人如何
实践性
品德是做出来的而非说出来的
个人品德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第一,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第三,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不能人前人模人样,人后跟nm鬼一样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第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第二,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第三,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台一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53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制定
制定即人为编写,创造一个东西
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认可
认可并非人为编出创造出的东西,而是社会先前已经存在,通过法律对其予以认可
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既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也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不同国家经济基础不同,其法律往往不同:私有制为基础有与私有制相匹配的法律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超级考试内容)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统一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整体意志
干扰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加总
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统一
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除了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中
干扰项:统治阶级的全部意志都体现在法律中
还可体现在政策纲领领袖讲话中
综上所述,可以将法律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54
本质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55
立法-法律制定
属性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即法律的运行前提是要有法律存在,需要先制定出来
环节
①法律案的提出;②法律案的审议;③法律案的表决;④法律的公布
原则
贯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执法-法律执行
属性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原则
①合法性;②合理性;③信赖保护;④效率
合法性即法律的执行如惩罚需要依据法律
合理性如惩罚需合情合理,惩罚金额弹性很大
信赖保护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不能损害法律权威,要保护群众对法律的信赖
效率即执法要快要及时,迟到的正义不是完整的正义
执法主体
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②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③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
有执法权的组织个人才能执法
司法-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
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原则
①司法公正;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守法-法律遵守
属性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人都不尊法守法那真就抓不完
含义
①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②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守法主体
一切组织和个人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56
我国宪法的地位
(1) 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2)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要求1/5人大代表提议,且2/3以上通过,才可修宪
(3)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4)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5)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任何法律的生命都在于实施,否则就是形同虚设无需存在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 人民主权原则
这一原则在宪法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宪法通过确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
通过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经济基础
通过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组织保障
通过确认广大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和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4)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在毛中特中系统讲解再列为重要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57
概述
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
根据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不同分不同法律部门
中特法律体系由七个法律部门构成,6实体法律部门+1程序法律部门
实体法部门是在特定领域中明确告诉谁承担责任是非对错在哪里
程序法律部门并不指具体的事情,而是二者产生纠纷时应以何种程序解决这一纠纷
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可包括国旗法国徽法特别行政区法
大概知道哪些法属于该部门即可
民法商法
比宪法相关法考察更多
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个人与政府非平等主体之间
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包括7编
即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
商法
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与民法并列并互为补充的部门法
企业与政府非平等主体之间
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经济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
与民法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商事关系不同,经济法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如涉及劳动纠纷及失业保障等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排除犯罪事由
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
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
区别罚金和罚款
罚金是刑法性质,罚款是行政处罚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规定了自首、立功、缓刑、减刑、假释、社区矫正等刑罚制度;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10类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规定了背叛国家罪等460多个具体罪名
我国实体法律部门汇总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58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要去法院打官司就是诉讼 不打官司作调解仲裁则是非诉讼
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时
非诉讼程序法
我国制定了仲裁法
规范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机构的设立,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
一裁终局即判定结果后不能说不满意还要去打官司
我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
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 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 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原则
调解结果不满意时可进行仲裁或诉讼
打官司前后过程中都存在调解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59
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的内容
对考试而言不重要,没有命题点
关于政治方向,这一思想深刻mi答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科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
往哪里去
关于战略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深刻揭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有多重要
关于工作布局,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科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战略布局、全面依法国的总抓手和基本思路
关于主要任务,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如何突破的问题,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战略安排
做些什么
关于重大关系,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如何协调
关于基础保障,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什么保障的问题,科学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关键少数”
如何保障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共享、社会和谐都算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中特的本质要求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即理想口号的落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60
1.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先必须有法可依
2.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3.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垂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LE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4.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中特最本质特征:党的领导
全而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61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
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公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2.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
3. 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政府建设,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
4. 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治道路即法制方向问题 5个坚持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根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法治的保证,法治是党的领导的保障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党大还是法大?
党比法大:重大政治错误
法比党大:重大政治错误,违背党的领导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63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而前人人平等64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5
一硬一软两手抓
1.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的地位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是个方式都是重要的,这里基本重要性大于后者
2.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强制-硬
德治的作用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教化-软
3.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德治的实现途径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4.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法治&道德作用归纳
道德:教化
法治:规范
法治→道德:促进保障作用
道德→法治:支撑滋养作用
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66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第五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67
法治思维不同于死刑的暴力思维以及拿到网上批判的舆论思维
1.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的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的特征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依据上
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片面强调依赖个人的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极大魅力无限智慧永恒公正
将具有这种人治条件的人称为哲学王(神?)
哲学王治理下的社会是最理想最优的状态
因此采取次优解: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不完美,法律文本不可能涵盖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所有事件,总是存在各种漏洞,但是现实的最好选择
二是在方式上
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
法律面前众生平等
可预测行为面临的后果
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难以预测行为后果,与人治头主观因素相关
三是在价值上
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
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四是在标准上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而人治思维则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2.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身。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 )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现代国家有很多规范,如宗教规范、道德规范、团体规范和行业规范等。法律至上要求这些规范都不得超越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 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 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权力制约的要求
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
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 “非歧视”
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权利救济即权利受侵犯后去伸张维护
机会公平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
阶级固化到极致后底层无法通过努力流动至上层,会爆发暴力革命
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的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
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平等有效的救济
司法救济公平
行政救济公平
社会救济公平
(4) 权利保障
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 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宪法表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鲜明态度,确立保障权利的有效机制,明确列出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和法律体系加强权利保障
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宪法有关基本权利的规定一般较为原则,各项具体权利的保障由立法机关通过立法作出明确规定
行政保护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处置社会成员的利益问题,很容易发生损害或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因此,行政机关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权利,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权利保障状况
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司法保障既是解决个人之间权利纠纷的有效渠道,也是纠正和遏制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有力机制
(5) 正当程序
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办案,处理结果才可能公正并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程序正当可能为不法分子存有违法空间
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合法性是指程序运行合乎法律的规定,有关机关或个人不得违反或变相违反
中立性是指程序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向任何一方
参与性是指案件或纠纷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机会进入办案程序,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为解决纠纷发挥作用
公开性是指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防止办案不公和暗箱操作,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时限性是指程序的运行必须有合理的期限,符合时间成本和效率原则的要求,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终结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68
1. 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法律满足权威的条件要素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法律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法律才具有权威
高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只有法律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法律才具有权威
对
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只有法律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遵循,法律才具有权威
光说不实施,法律失效
做
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只有法律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 法律才具有权威
不信仰而只是畏惧、怕,那么人们倾向于钻法律漏洞 有人看着才守法
服
干扰项:法律具有权威取决于法律被国际社会认同和尊敬的程度
2.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第三,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
第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一,信仰法律,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第二,遵守法律,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第三,服从法律,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69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第六节依法行使权耐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70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权利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如义务教育年限,低保额度,都依据社会经济基础。
法律权利的特征
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 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为什么说古代中国社会不是法治社会?
古代社会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观念,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当前现代社会明确了每个人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作为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而古代法律仅仅隆重谈到义务,而不谈权利。只说了应当必须做什么,而没说可以做什么(权利在别人的义务当中),并不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权利外显出来,而是藏在每个人的义务之中。
三是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不可侵犯性并不指权利并不会被侵犯
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得任性,公民个人行使法律权利也不得任性
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义务的含义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履行义务是为了满足权利
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作为
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如子女通过经常看望和提供财物等行为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
另一种是不作为
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如未经许可不得公开他人的隐私等
法律义务的特征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派生、免除或产生新的法律义务
比如服役是义务,但伤残后就免除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如只有开发商履行交房义务,购房人才能行使房主的权利
同样,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如债务人的还款义务,来自于其先前取得权利人财物的行为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实现权利
如开车系安全带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
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民事侵权或者刑事犯罪行为设定法律义务,就必须与权利受到侵害的程度相适应,不能超出公正和平等的限度设定权利
最后,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平等实现,要求权利人只能按照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不能向义务人提出过分要求。同样,义务人必须满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得逃避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互利互赢
从表面上看
法律权利表现为“需要”“获得”“占有”等属性,似乎只对权利人有利
法律义务表现为“必须”“给予” “付出”等属性,似乎只对义务人不利
但实际上,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他们都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实现了各的利益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71
1.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考得浅,考查方式即归类
第一,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
它的行使主要表现为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
政治权利主要包括
选举权利,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表达权
即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 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表达权利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道德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民主管理权
即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监督权
即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第二,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
人身权利主要包括
一是生命健康权
即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
人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是
二是人身自由权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具体权利
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三是人格尊严权
四是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
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这里的“住宅”既包括固定居住的住宅,也包括临时性的住所
五是通信自由权
第三,财产权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财产权主要包括
一是私有财产权
二是继承权
第四,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要求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以促进公民的自由和幸福,保障公民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一是劳动权
二是休息权
三是社会保障权
四是物质帮助权
第五,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
第六,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按照宪法的规定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
一是教育方面的权利
二是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
2.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1) 权利行使的目的
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
正当
(2) 权利行使的限度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不过度
(3) 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
合理
(4) 权利行使的程序
例如, 我国选举法对选举程序作了规定,包括确定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推荐候选人、 选举投票、确定当选人等流程;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申请、审查和批准程序作了挫定,公民应 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相关权利
合法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72
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最首要重要义务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民事责任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由国家司法机关代表国家依法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即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负刑事责任意味着应受刑罚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主题
中心主题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
经济方面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政治方面
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的特点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文化方面
儒家思想是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使之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清初统治的危机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资本原始积累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沙皇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
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强
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战争起因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殖民扩张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尤其是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英国政府针对中国禁烟,发动了对华战争。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战争过程
从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战争结果
中国战败,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IO月,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接着,1844年7月,中美签订《望厦条约》;1844年10月,中法签订《黄埔条约》。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后果
第一,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形成的原因
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 中国大是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 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 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呈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阶级的变化
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的变化
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
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
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
被统治阶级一一农民阶级的变化
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新阶级的产生
工人阶级
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 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受压迫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资产阶级
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根据来源不同分为2部分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
是大官僚与大买办 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由于经济上的天生的软弱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革命性、动摇性
近代中国的社会H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侵略方式和具体表现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9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10
第二节 洋努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11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12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雄新运动的开展13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第一,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第二,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第三,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维新派的活动
第一,向皇帝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第四,办学会
第五,设学堂
第六,办报纸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主要问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14
失败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
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第二,维新派的局限性
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一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范围
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17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19
中华民国的建立20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1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专制统治的形成2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次大规模革命运动的比较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24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主张(错误表述)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5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李大钊
李大钊代表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阐述十月革命性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深刻揭露一战本质,歌颂十月革命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标识李大钊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26
五四运动爆发背景
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思潮
外部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
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实行国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大革命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大华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宁、汉合流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开展武装反抗国心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八七会议
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对中国箪命新道路的探索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毛泽东在实践上、理论上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作出的重大贡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古田会议
会议通过的毛庠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诉命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堆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三次“左”倾错误
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首先,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其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内容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没有解决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问题
政治路线是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解决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解决的。
遵义会议的意义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的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精神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共的抗Il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日本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第一,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力量
第二,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配合英、美打Ili日军
豫湘桂战役溃败后陷入全面危机
像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大溃败,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全而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关键)
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农村(重点)
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原则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代表工人和农民,党外进步人士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延安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整风运动的深远意义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 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意义
第一,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1.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
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第二节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上地法大纲》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三条道路的幻火
第四节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七届二中全会
“两个务必”的思想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中心任务是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定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此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社会上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第五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大跃进”及初步纠“左”的努力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