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3艺术的审美本质(美审美情感)
这是一篇关于1,3艺术的审美本质(美审美情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艺术与美的关系(现实艺术对象)、艺术的审美本质(人与现实,美与美感,艺术是表现形态)、情惑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编辑于2022-12-27 17:24:57 广东艺术的审美本质(美审美情感)
艺术与美的关系(现实艺术对象)
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
含义: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其产生源于事物本身的审美属性,是非人为的,和人的审美认识无关,不是人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
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
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
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
现实为第一性,艺术为第二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只是现实的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模仿,艺术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
艺术创造艺术美
含义: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的区别
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现实美比较分散
艺术美比较鲜明、集中、完全和充分
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原因:丑的现实也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渗透进了创造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因素,从而成为了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是艺术的美
重要性: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艺术是审美对象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是生产艺术产品、创造艺术美的
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即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主观世界加工改造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接受和消费的范畴中,艺术作品是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相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其美在于作品本身,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艺术的审美本质(人与现实,美与美感,艺术是表现形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这种审美关系
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人在改造客观自然的同时,逐渐发展起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的审美能力(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已有了一定的审美因素)
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人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美的规律,并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体和创造出一个新的客观对象
这个由于人的审美意识而创造出来的对象,既是一个新的物质实体,也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人在自己所创对象上看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到满足和喜悦,产生了美感(原始人用兽皮、兽牙和兽骨做装饰,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上看到了狩猎的胜利,肯定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也感到了美)
“人化的自然”
所谓“人化的自然”,即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成了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上,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所达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不但创造着物质生活资料,也创造着精神生活资料、创造着美。客观自然物虽然具备着自然的物质的审美属性,但它必须在人的实践中同人发生审美关系,被人认识、改造,赋予人的社会性的内容,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成了“人化的自然”,才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才可能是美的。李泽厚是当代中国各派美学体系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他将该命题运用于美学研究中,以“人化的自然”为核心,以“积淀说”为联系美与美感的中介构筑了一个以“实践”为特色的美学体系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动物性的,还是社会性的,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发现了自然规律,懂得用工具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也发现了美的规律,并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客体。这个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新的对象,既是一个新的物质实体,也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人在自己所创对象上看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感到满足和喜悦,产生了美感。正是在目的的引导在人充分调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加工对象,通过劳动把人的目的、观念等实现在产品中,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物质材料的统一。在这种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直观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得以不断展开,“能感受音乐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产生出来。美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只能从人的对象化的世界去寻找
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与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规定着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任何事物只要符合美的规律,那么它就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的或是丑的。所以可以说,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而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尺度”是指一定事物量、质变化的界限或尺度,即哲学上常用的“度”。从广义上理解,“尺度”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也正因如此黑格尔常常将“规律”与“尺度”并用,由此可见美的规律首先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另一方面,美的规律不是仅仅关系着事物抽象的内在的本质和普遍性,还应关系着事物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美是形象的真理。事物内在的本质必须直接表现在外部现象中,通过一定的形式或形象显现出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艺术作品的的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艺术作品离不开形象和生动的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作了艺术典型的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这就是艺术的美
美感的本质
艺术的审美本质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的。没有对美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也就没有美感
美感产生的根源
是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客观事物的美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决定了美感的产生,审美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人的美感上的差异。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正确的能动的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美感就是正常的;错误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错误的或歪曲的反映,由此产生的美感就是不正当的,甚至是以丑为美
人的审美观念是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在理性阶段形成的,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是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在人的审美意识中的统一。因此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形式的多样性
感官的快适占主导
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互为补充
理性的满足占主导
在任何情形的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是与快感相和谐的,或是与快感相冲突的,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这是一种假定的、审美化的生活,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通过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因此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从社会的角度看,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而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即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故二者并不矛盾
艺术家正是根据他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他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他自己的审美观念,是他的“胸中之竹”
艺术的审美性
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艺术家通过艺术创造所产生的艺术作品,把自己的审美意识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而欣赏者也是通过这种艺术欣赏使自己的审美需要获得满足
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艺术美是真善美的结合,艺术中的“美”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善”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二者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当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内容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实践性和主体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
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创作主体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艺术创作有一个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需要技艺或技巧
黑格尔:“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绘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从“精神生产”的角度看,艺术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更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
在艺术作品方面,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根据美的规律、按照美的目的创造出来的产物,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征
形象性
最根本的特征。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的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作用于“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故其艺术形式或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性,即形式中积淀着历史文化的内容,积淀着人类普遍的审美意识,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创造性
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
在艺术作品方面,作品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其风格样式也是艺术家在审美实践中的独特发现和创造
在艺术家方面,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他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应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艺术的情感特征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重要性: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在整个审美认识 、审美创造乃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毛诗序》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是来自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她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
在艺术体验中,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萌生,是创作的精神准备。艺术家发自心灵的创作冲动常常是作品感人至深的原因。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产生的艺术情感也就越真挚、越强烈。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激情一旦被强烈的创作目的、创作对象等调动起来,情感就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使艺术家兴奋地、如醉如狂地把艺术想象、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欲罢不能的高潮,制止创作完毕
韩愈《送孟东野序冬》:“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一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以自然万物受外界激荡而发出声音为喻,说明文学也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旨在抒发郁积内心的愤慨之情
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艺术构思中,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象和联想的客观材料,使之产生出与主体相契合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艺术意象的典型化也需要艺术家情感的参与。艺术典型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家要把主观的情绪、情感和感受灌注、融汇在艺术意象或据此物化的艺术形象上,使之浸透在主观的情感色彩中,从而获得感人至深的审美效应。情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对诸多相关表象起着“筛选和提炼”作用。
在艺术表达中,艺术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使用艺术语言和运用艺术形式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就愈强烈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也就愈强烈
欣赏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艺术作品结合时,必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经过想象、联想,将艺术作品中的不确定和空白点进行填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潮闻先生说:”艺术形象不过是有限而又有力的诱导物,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那些与特定艺术形象相符合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从而丰富提炼出具体的艺术形象。“
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被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染,同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共呼吸,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恨其所恨时,产生与艺术作品的共鸣
对于音乐作品来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表达的情感与欣赏者情感的和谐与共鸣
情感符号学
是西方符号论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卡和美国的符号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卡西卡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苏珊朗格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但这里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和”艺术符号“。该学说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