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感染是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发生于儿童;最常见于肺部感染。传染源是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和排痰等方式,产生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1~5μm的飞沫核,被密切接触的易感者经呼吸道吸入到达肺泡后,主要被巨噬细胞吞噬,还可被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识别。细菌通过自身毒力因素的作用,既能逃避吞噬细胞的杀伤,也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并大量繁殖;细胞死亡释放出的细菌在细胞外繁殖或再被细胞吞噬,反复发生上述过程,并引起渗出性炎症病灶,称为原发灶。原发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
原发结核病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不明显,仅免疫学检查为阳性;少数病变较重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潮热和盗汗等症状。感染大约3周后,局部淋巴结中细菌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到达感染部位,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增强新移行来的未感染的巨噬细胞,形成以被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为中心,周围聚集泡沫状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外层为胶原纤维包裹的慢性肉芽肿。其中心为包括死亡细胞和病原菌的干酪样坏死,为结核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结核结节。
随着感染的持续,机体抗结核免疫力逐渐建立,原发灶大多可纤维化和钙化而自愈。少数原发感染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进一步经淋巴、血流播散至全身,如脑、肾、骨、关节、生殖器官等部位;极少数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传染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可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原发灶内可长期潜伏少量结核分枝杆菌,不断刺激机体,强化已建立的抗结核免疫力。受结核结节中心的微环境影响,细菌不能繁殖或缓慢增殖,成为持留菌;也可代谢停止,形成休眠菌。原发灶内的残留菌是日后内源性感染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