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22.肿瘤免疫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二十二章肿瘤免疫,包括肿瘤抗原,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3-01-03 22:17:02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
概念
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肿瘤抗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诱导机体肿瘤免疫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肿瘤免疫诊断和治疗的靶分子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肿瘤特有特有的抗原
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或肿瘤排斥抗原
主要是肿瘤来源的热休克蛋白(HSP)与肿瘤抗原多肽的复合物,能够被肿瘤细胞以MHC I提呈,提供给CTL识别,激活细胞免疫
肿瘤相关抗原TAA
细胞癌变时含量增高的抗原
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表达明显增加
如胚胎抗原、分化抗原和过度表达的癌基因产物等均属TAA
根据诱发因素不同分类
基因突变或癌基因表达的抗原
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特异性高而抗原性弱
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肿瘤抗原间很少出现交叉反应
自发型肿瘤抗原
无明确诱发因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此类
自发肿瘤细胞可表达TSA,其抗原特点类似于化学/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可能与易感性基因突变有关
Ras基因突变-肠癌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同一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均可表达相同抗原,且抗原性较强
肝炎病毒(HBV/HCV)
肝癌
EB病毒
鼻咽癌、B细胞淋巴瘤
人T淋巴细胞病毒
急性T细胞白血病
乳头状瘤病毒(HPV)
宫颈癌
异常表达的细胞抗原
胚胎或分化抗原
胚胎组织的正常抗原,出生后逐渐消失或极微量,但在癌变细胞中又大量出现
分化程度
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高分化肿瘤
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低分化肿瘤
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未分化肿瘤
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最差
分类
分泌型胚胎抗原
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
如: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AFP
膜胚胎抗原
高表达后输送结合在膜表面的抗原,易脱落
如:结肠癌细胞表达的癌胚抗原
肿瘤睾丸抗原
正常:出生后只表达于生殖母细胞,无MHCI类分子,不被CTL杀伤
异常:表达于肿瘤细胞,能诱发CTL或抗体
糖基化修饰等导致的异常抗原
糖基化修饰导致的异常抗原
糖基化
一种最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类基团转移至蛋白质(或脂类)上,形成糖苷键
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过量或结构异常的糖脂或糖蛋白
可作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生物学意义
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靶点
病毒相关肿瘤表达的病毒基因编码蛋白,可以成为免疫系统识别此类肿瘤的主要标记物
肿瘤抗原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手段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机体肿瘤免疫应答受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肿瘤发病率增高
肿瘤进行性生长时,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被抑制
二者互为因果,双方各因素的消长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有重要影响
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免疫原性强的抗原
适应性免疫为主(T细胞为主)
免疫原性弱的抗原
固有免疫细胞为主(NK为主)
非特异性(固有)抗肿瘤免疫
NK细胞
特点
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广谱抗肿瘤作用,无需抗原致敏
不受MHC限制
作用
直接杀伤(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通过fas/fas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通过ADCC作用
释放细胞因子(IL-1、IL-2、IFN-γ)扩大杀瘤作用
巨噬细胞
吞噬肿瘤细胞,作为APC提呈活化T细胞
只有激活的吞噬细胞才有杀瘤作用
非特异性吞噬
ADCC
分泌TNF、NO、IFN、蛋白水解酶
与致敏T细胞、抗体、补体等共同作用
巨噬细胞的促肿瘤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巨噬细胞被肿瘤细胞分泌的物质“驯化”,成为肿瘤细胞发展的“帮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
M2型巨噬细胞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CTL的抗肿瘤作用
直接激活
肿瘤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直接将抗原肽递呈给CD8+T细胞,刺激其合成IL2,增殖分化为CTL
间接激活
肿瘤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活化的Th1细胞分泌IL-2,帮助CTL的活化
杀伤机制
细胞毒性杀伤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诱导细胞凋亡
fas/fasL途径
TNF-TNFR途径
Th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IFN-γ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
促进肿瘤细胞表达MHC-I类分子,利于肿瘤抗原的提呈,激活CTL
IL2
活化CTL
TNF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
抗体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杀伤作用
ADCC
激活补体
调理吞噬
封闭生长受体
促进肿瘤(增强抗体)
结合粘附分子,促进肿瘤细胞转移
封闭重要抗原表位,干扰NK和CTL的杀伤作用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肿瘤发展的三个阶段
清除期
免疫监视功能清除恶性突变的细胞
平衡期
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势均力敌
部分肿瘤被免疫系统选择性清除
部分通过突变重塑抗原表位(免疫编辑)
逃逸期
肿瘤细胞具备抵抗免疫系统的能力,发展为肿瘤
肿瘤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本身突变
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宿主免疫系统缺陷
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机制
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抗原缺失
肿瘤细胞表达的抗原与正常蛋白差别很小,或免疫原性弱,无法诱导机体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清除免疫细胞
抗原调变
机体对肿瘤抗原产生的应答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减少或丢失,致肿瘤细胞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其它
肿瘤细胞MHC-1类分子表达低下
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分子(无法激活T细胞)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TGFβ)
肿瘤细胞抗凋亡作用
肿瘤细胞诱导抑制性细胞的功能
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肿瘤细胞存在的周围环境
肿瘤和微环境相互依存促进,也相互拮抗斗争
周围的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炎性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
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宿主免疫低下,有助于肿瘤逃避免疫系统攻击
年龄的增长
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缺陷
抗原提呈功能低下
病原体感染
体内存在增强抗体或封闭因子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肿瘤的免疫诊断
生化和免疫学技术检测肿瘤抗原、抗肿瘤抗体或者其他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肿瘤患者的诊断
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评估有助于判断肿瘤发展及预后
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治疗的理想效果
诱导肿瘤细胞自身生长停滞或凋亡
激发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力
关键是克服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忽视/耐受状态
目的
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
适应症
多用于清除少量残存、散播的肿瘤细胞
对晚期实体瘤疗效有限
作为常规治疗的辅助疗法
主动免疫治疗
注射具有免疫原性的瘤苗
如灭活、异构、抗独特型抗体瘤苗
需要宿主在免疫状态较好时使用
被动免疫治疗
注射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
如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
过继性免疫治疗
细胞毒性T细胞(CTL)
患者T细胞在体外与自体瘤细胞共同培养,建立特异的CTL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外周血淋巴细胞在IL-2刺激下,体外培养后回输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浸入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取出后用IL-2刺激后回输,比LAK好
不依赖与宿主免疫状态
免疫检查点治疗
免疫检查点
一类免疫抑制分子,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广度,避免过渡活化的T细胞损伤正常组织
通过靶向阻断免疫检查点,可重新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抗肿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