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床执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2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执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2DNA损伤和损伤修复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生物化学》-1、DNA损伤、《生物化学》-2、DNA损伤修复、《生物化学》- 3、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意义、临床执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2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
编辑于2023-01-07 17:48:48 广东十二、DNA的损伤与修复
《生物化学》- 1、DNA损伤
概述
生物遗传物质DNA的遗传保守性是维持生物物种相对稳定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在长期的生物演进过程中,生物体时刻受到来自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DNA的改变不可避免。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与结构变化称为DNA损伤。
DNA损伤可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损伤导致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二是损伤导致DNA失去作为复制和(或)转录的模板的功能。DNA损伤的诱发因素众多,一般可分为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
体内因素主要包括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活性代谢物,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配,以及DNA本身的热不稳定性等,均可诱发DNA“自发"损伤。体外因素则主要包括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感染、植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因素与体外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通常,体外因素是通过体内因素引发DNA损伤的。
一、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NA损伤
(一)体内因素
1.DNA复制错误
在DNA复制过程中,碱基的异构互变,4种dNTP之间的浓度的不平衡等均可能引起碱基的错配,即产生非Wason-Crick碱基对。尽管绝大多数错配的碱基会被DNA聚合酶的即时校读功能所纠正,但依然不可避免地有极少数的碱基错配被保留下来。DNA复制的错配率约1/100亿。
复制错误还表现为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特别是DNA上的短片段重复序列,在真核细胞基因组上广泛分布,导致DNA复制系统工作时可能出现“打滑”现象,使得新生DNA上的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变化。
2.DNA自身的不稳定性
在DNA自发性损伤中,DNA结构自身的不稳定性是最频繁发挥作用的因素。当DNA受热或所处环境的pH发生改变时,DNA分子上连接碱基和核糖之间的糖苷键可自发发生水解,导致碱基的丢失或脱落。另外,含有氨基的碱基可能自发发生脱氨基反应,转变为另一种碱基。
3.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
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OS)可以直接作用修饰碱基。
(二)体外因素
最常见的导致DNA损伤的体外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电磁辐射。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通常将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a粒子、β粒子、X射线、γ射线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被穿透组织发生电离,损伤DNA,属电离辐射;而紫外线和波长长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属非电离辐射。
2.化学因素
能引起DNA损伤的化学因素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自由基、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物和嵌入染料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是通过诱导DNA损伤,包括碱基改变、单链或双链DNA断裂等,阻断DNA复制或RNA转录,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和霉菌,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其蛋白质表达产物或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如黄曲霉素等有诱变作用。黄曲霉素主要由黄曲霉产生,在湿热地区的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概率最高。
二、DNA损伤有多种类型
DNA分子中的碱基、核糖与磷酸二酯键均是DNA损伤因素作用的靶点。根据DNA分子结构改变的不同,DNA损伤有碱基脱落、碱基结构破坏、嘧啶二聚体形成、DNA单链或双链断裂DNA交联等多种类型。
1.碱基损伤与糖基破坏
化学毒物可通过对碱基的某些基团进行修饰而改变碱基的理化性质,破坏碱基的结构。DNA分子中的戊糖基的碳原子和羟基上的氢可能与自由基反应,由此戊糖基的正常结构被破坏。由于碱基损伤或糖基破坏,在DNA链上可能形成一些不稳定点,最终导致DNA链的断裂。
2.碱基之间发生错配
碱基类似物的掺入、碱基修饰剂的作用可改变碱基的性质,导致DNA序列中的错误配对。在正常的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发的碱基错配发生,最常见的是组成RNA的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掺入到DNA分子中。
3. DNA链发生断裂
DNA链断裂是电离辐射致DNA损伤的主要形式。某些化学毒剂也可导致DNA链断裂。戊糖环的破坏、碱基的损伤和脱落都是引起DNA断裂的原因。碱基损伤或糖基的破坏可引起DNA双螺旋局部变性,形成酶敏感性位点,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并切割这样的位点,造成DNA链断裂。DNA链上受损碱基也可以被另一种特异的DNA-糖苷酶除去,形成无碱基位点,这些位点在内切酶等的作用下可造成DNA链的断裂。
DNA断裂可以发生在单链或双链上,单链断裂能迅速在细胞中以另一条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完成修复;而双链断裂在原位修复的概率很小,需依赖重组修复,这种修复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一般认为双链断裂的DNA损伤与细胞的致死性效应有直接联系。
4.DNA链的共价交联
被损伤的DNA分子中有多种DNA交联形式。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中的两个碱基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链内交联。低波长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就是DNA链内交联的最典型的例子。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碱基以共价键结合,称为链间交联。DNA分子还可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称为DNA-蛋白质交联。
实际上DNA损伤是相当复杂的。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在其局部范围所发生的损伤常常不止一种,而是多种类型的损伤复合存在。最常见的是碱基损伤、糖基破坏和链断裂可能同时存在。这样的损伤部位被称为局部多样性损伤部位。
《生物化学》- 2、DNA损伤修复
概述
在生命的各种活动中,生物体发生DNA损伤不可避免。这种损伤所导致的结局取决于DNA损伤的程度,以及细胞对损伤DNA的修复能力。
DNA 损伤修复是指纠正DNA两条单链间错配的碱基、清除DNA链上受损的碱基或糖基、恢复DNA的正常结构的过程。DNA修复是机体维持DNA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证生命延续和物种稳定的重要环节。常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或系统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损伤跨越修复等。
一、有些DNA损伤可以直接修复
直接修复是最简单的一种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修复酶直接作用于受损的DNA,将之恢复为原来的结构。
1.嘧啶二聚体的直接修复
嘧啶二聚体的直接修复又称为光复活修复。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DNA光裂合酶,能够直接识别和结合于DNA链上的嘧啶二聚体部位。在可见光激发下,光复活酶可将嘧啶二聚体解聚为原来的单体核苷酸形式,完成修复。哺乳动物细胞缺乏DNA光裂合酶。
2.烷基化碱基的直接修复
催化此类直接修复的酶是一类特异的烷基转移酶,可以将烷基从核苷酸直接转移到自身肽链上,修复DNA的同时自身发生不可逆转的失活。
3.单链断裂的直接修复
DNA连接酶能够催化DNA双螺旋结构中一条链上缺口处的5'-磷酸基团与相邻片段的3'-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直接参与DNA单链断裂的修复。
二、切除修复是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
切除修复是生物界最普遍的一种DNA损伤修复方式。通过此修复方式,可将不正常的碱基或核苷酸除去并替换掉。依据识别损伤机制的不同,又分为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两种类型。
三、DNA严重损伤时需要重组修复
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断裂,可被模板依赖的DNA修复系统修复,不会给细胞带来严重后果。然而,DNA分子的双链断裂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与其他修复方式不同的是,双链断裂修复由于没有互补链可言,因此难以直接提供修复断裂所必需的互补序列信息。为此,需要另外一种更为复杂的机制,即重组修复来完成DNA双链断裂的修复。重组修复是指依靠重组酶系,将另一段未受损伤的DNA移到损伤部位,提供正确的模板,进行修复的过程。
四、跨越损伤DNA合成是一种差错倾向性DNA损伤修复
当DNA双链发生大范围的损伤,DNA损伤部位失去了模板作用,或复制叉已解开母链,致使修复系统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有效修复,此时,细胞可以诱导一个或多个应急途径,通过跨过损伤部位先进行复制,再设法修复。
此外,对于受损的DNA分子,除了启动上述诸多的修复途径之外,细胞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将损伤的后果降至最低。例如,通过DNA损伤应激反应活化的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延迟或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为损伤修复提供充足的时间,诱导修复基因表达,加强损伤的修复,使细胞能够安全进入新一轮的细胞周期。与此同时,细胞还可以激活凋亡机制,诱导严重受损的细胞凋亡,在整体上维持生物体基因组的稳定。
《生物化学》- 3、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意义
遗传物质稳定性的世代相传是维持物种稳定的主要因素。然而,如果遗传物质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话,自然界也就失去了进化的基础,也就不会有新的物种出现。因此,生物多样性依赖于DNA损伤与损伤修复之间的良好的动态平衡。
一、DNA损伤具有双重效应
DNA损伤通常有两种生物学后果。一是给DNA带来永久性的改变,即突变,可能改变基因的编码序列或基因的调控序列。二是DNA的这些改变使得DNA不能用作复制和转录的模板,使细胞的功能出现障碍,重则死亡。
从久远的生物史来看,进化是遗传物质不断突变的过程。可以说没有突变就没有如今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当然在短暂的某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往往无法看到一个物种的自然演变,只能见到长期突变的累积结果。因此突变是进化的分子基础。
DNA损伤若发生在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基因上,可能导致细胞,甚至是个体的死亡,人类常利用此性质杀死某些病原微生物。DNA突变还是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尤其是肿瘤,均是多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DNA损伤修复障碍与多种疾病相关
细胞中DNA损伤的生物学后果,主要取决于DNA损伤的程度和细胞的修复能力。如果损伤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修复,就可能导致细胞功能的异常。
(一) DNA损伤修复系统缺陷与肿瘤
先天性DNA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病人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肿瘤发生是DNA损伤对机体的远期效应之一。众多研究表明,DNA损伤→DNA 损伤修复异常→基因突变→肿瘤发生,是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DNA损伤可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也可使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达失衡是细胞恶变的重要机制。
(二) DNA损伤修复缺陷与遗传性疾病
着色性干皮病(XP)病人的皮肤对阳光敏感,照射后出现红斑、水肿,继而出现色素沉着、干燥、角化过度,最终甚至会出现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等瘤变发生。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XP病人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核酸内切酶缺乏引发的切除修复功能缺陷,所以病人的肺、胃肠道等器官在受到有害环境因素刺激时,会有较高的肿瘤发生率。
(三) DNA损伤修复缺陷与免疫性疾病
DNA修复功能先天性缺陷病人,其免疫系统常有缺陷,主要是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中的DNA修复功能逐渐衰退,如果同时发生免疫监视功能的障碍,便不能及时清除癌变的突变细胞,从而导致发生肿瘤。因此,DNA损伤修复、免疫和肿瘤等均是紧密关联的。
(四)DNA损伤修复与衰老
有关DNA损伤修复能力比较研究发现,寿命长的动物如象、牛等的DNA损伤的修复能力较强;寿命短的动物如小鼠、仓鼠等的DNA损伤的修复能力较弱。人的DNA修复能力也很强,但到一定年龄后会逐渐减弱,突变细胞数与染色体畸变率相应增加。
临床执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12 DNA损伤和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