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希腊哲学与中世纪哲学
古希腊哲学与中世纪哲学思维导图,包括: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
编辑于2023-01-28 17:57:15 陕西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
伊奥尼亚学派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1、大地浮于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并非江河湖海的“水”,而是一种比喻,以水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来体现“本原”应有的特征)
“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
用自然本身去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第一次抛弃了世界的世界的神秘创造,人事的神意安排的愚昧观念。
阿那克西曼德
1、本原和元素是“无定”,“无定”是唯一的、永恒的、能动的、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实体。性质上和形状上都没有规定,但仍是有形体质料。
2、生成即通过永恒的运动分离出对立面
阿那克西美尼
1 、本原不是无定,而是有确定性的,即迷蒙之气。
2 、气的凝聚和疏散导致了事物的生成和变化。
开辟了用量的不同解释事物性质的差异的新途径
赫拉克利特
“流变”哲学
“变”的普遍性(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即肯定变化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象征世界的变化,并否定宗教愚昧)
“逻各斯”乃人所共有(即运动变化的规律)
“变”的源泉(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循环与平衡
“事物的本性(逻各斯)惯于掩盖自己”(现象与本质)
阿那克萨戈拉
“种子”理论
“同素体”与“理智”
1、“种子”是无限的(种类上、数量上、分割上)
2、“种子”是永恒的
3、“种子”是同质的
4、“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
“理智”是单一的,自为的、“理智”是运动和生成的原因、只有“理智”才能领悟到“种子”
异类相知说(由冷知热)
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
看到了感觉作用的不足
宇宙学说和生物理论(p58)
南意大利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1、将“数量”进行抽象,以不具形体的、抽象的量作为构成宇宙的质料、万事的模式。重视理论概括
2、数目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
3、数目中存在着对立(奇、偶、一)
4、和谐(反映其对于宇宙万物统一现象的直观把握以及对道德完善、社会公允等理想状态的追求)
爱利亚学派
克赛诺芬尼(反对神人同形论由此开始,主张单一的、非人化的、不动的神、理性上的神、思想上不自相矛盾的神)
巴门尼德
两条道路
真理道路
1、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
2、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
3、“存在”是不动的
4、只有思维可以把握“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存在”(to on)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最普遍的肯定的和最高度的抽象。
有西方语言的必然性(系词始终不变,有了系词才能为下面赋予名词和形容词)
“存在”:桌子已知为前提的东西(本体论)
存在论哲学标志着古希腊理论思辨的性质
5、存在仍是有形体的,是一个从中间到各边距离都相等的球体
意见道路
对立是万物生成的本原
芝诺
归谬法
单一否定众多
无限大与无限小
有限与无限
否定运动
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客观上揭示了运动的矛盾本性,为辩证法作出了贡献
麦里梭
修正“存在”哲学
正面论证“单一”和“静止”
否定虚空存在,证明“存在”不动
否认“存在”有体积
恩培多克勒
元素学说
“四根”与“友爱”、“争吵”
水、火、土、气为本原,“友爱”和“争吵”为力量,推动事物生成和发展
事物的差异在于元素结合的不同比例
宇宙起源和生物进化思想p53
同类相知和流射说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与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
用土见土
灵魂轮回说
阿布德拉学派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
原子与虚空(存在与不在)
原子(atom)内部充实、没有虚空、不可分割、不能为感官所感知、数量无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相互区别
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质点的改造,将其变为了有形体的物理质点
克服了巴门尼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以一种感性物质做本原的朴素性
宇宙生成说
事物依据必然性产生(用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
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割裂了有机联系
影像说(认识论)
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会产生,但感觉无法触及到细微的领域
看到了感觉的重要性和不足,看到了理性优于感觉又不能脱离感觉
灵魂学说和幸福理论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普罗泰戈拉
人(指人的个体)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能动性
陷入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
人类社会约定生成论
城邦源于人类自我保存本能
人人都有德性和治国能力
方法论
反讥法——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智者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
矛盾必然性
高尔吉亚
无物存在
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
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苏格拉底
贬斥感性,推崇理性,摒弃自然、专注德性
要找出世界的原因,而非本原,善即万物的内在目的
认识自身的善,即人的德性(将注意从自然转到自己身上)
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每个人潜在地有德性,但需要理性的指导才能为善(对自己的德性有知识才能为善)
把道德和知识等同起来,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忽视了其间的差别)
问答法
反讥:通过反问揭露矛盾
归纳:通过对片面意见的否定,走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诱导(助产术):让人自我反思,启思别人,认识自己
定义: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
柏拉图
把构成世界本质的所有概念,能够构成有机的体系,作为整个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
理想国
统治者—智慧(理性)
军人—勇敢(激情)
人民—节制(欲望)
正义
两个世界
可感世界
现象(理念的摹本,影像)
可知世界
理念(现象的共相,模型、根据,目的)
学习就是回忆
通过回忆先验的知识,认识理念
癫狂与理智的进展(灵魂的转向:由经验感官世界转向理念世界
世界的层次和理智的功能
“善”主宰理念世界
数的理念——理解
伦理价值(辩证思维)的理念——思想
智慧
太阳主宰可感世界
影像(理念的摹本的摹本)——猜测
具体事物(理念的摹本)——信念
意见
对理念论的反思
哪些事物存在理念(普遍性问题)
理念怎样存在
具体的事物怎样分有理念(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何存在)
理念世界无法作用于感官世界
通种论
理念之间的联系/分有
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
摹仿创世说
创造者根据永恒存在的理念作模式,通过摹仿创造出宇宙
亚里士多德
理论知识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不能运动,与质料分离)
原因论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根基)
质料
形式因(事物何以是的原因)
动力因(运动自何处来)
目的因(事物何所为的原因)
形式
存在论
本然
范畴体系=世界逻辑结构
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
“实体”是存在的中心点,是最根本的存在(存在之存在)
偶然
实体论
感性实体(个别事物)
绝对主体
理性实体(形式与质料)
潜在的实体——纯质料
等同于“无”的“有”
现实的实体——纯形式
根本本质、思想自身(统一了主客观,思维与对象)
神道论
“神”是最高的实体,是永恒的,不动的,是万物所追求的最后目的
数学(不能运动也不能分离)
物理学(能运动,但不能分离)
自然哲学
自然观
自然:指一切有质料能运动的事物,是一切能引起动变,并趋向于某一目的的事物,以及具有内在动变特征的事物的总称。
存在着的事物
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
作为其他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事物
一切自然事物的目的,都是该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
内在目的论
自然目的就是该事物自身
目的和形式是同一的
运动论
运动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广义:生成和消灭 狭义: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前提
时空观
空间
宇宙空间—旋转运动
具体空间—包容物体的内部界限,无法移动
时间
时间是连续的,永恒的
时间和人的意识联系,带有主观成分
宇宙观
地界
火、气、水、土相互对立、转化、生成
地心说,地球静止不动,天体做圆周运动
天界
以太作圆周运动
灵魂观
本质
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躯体的完全现实性
灵魂是躯体的现实,躯体是灵魂的潜能
分类
营养灵魂
感觉灵魂
理性灵魂
人类灵魂
理智
积极理智(思想自身)
消极理智(思维能力)
实践知识
伦理学
善是一切事物追求的目的
幸福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
适度和中道
政治学
维护奴隶主国家制度
以公共利益为原则
整体问题实质是财产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创制知识
小苏格拉底学派
麦加拉学派
欧克里德、欧布里德
将“善”与“存在”等同
怀疑主义
犬儒学派
安提斯泰、第欧根尼
“善”是节制、禁欲
唯名论,禁欲主义
库兰尼学派
阿里斯底波
“善”是快乐
幸福主义
晚期希腊哲学
斯多亚派
早期
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克利尼雪斯、克吕西普
逻辑学
辩证法与修辞学
只有个别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物理学
普纽玛
伦理学
按照本性或自然生活
晚期
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可 .奥勒留
禁欲、忍让、守己
宿命论、禁欲主义、神秘主义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
准则学
判定真理的标准:感觉、预知、情感
先预知再感觉,形成意见,再通过感觉判断,形成真理
物理学
原子形状有限论
原子重量
原子运动偏斜说
伦理学
快乐就是肉体的不受痛苦和心灵的不受干扰
懒惰、淫逸、放纵由自由意志决定
怀疑主义
无法真正获得知识,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
皮罗
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不做判断
爱那克西德谟
事物不是自在的、独立的,而只是处于一种与他物的关系中,事物的存在只是显现。
十个论点
阿格利帕
意见分歧、推论无穷、一切相对、公设武断、论证循环
新柏拉图主义
先驱
新毕达哥拉斯派
将毕达哥拉斯的数降为上帝的思想
“一”是神、理性、第一原理
“二”是不平等的和变化的原则
犹太教
费洛
将柏拉图的理念降为神的思想
哲学的最高层次是对神的静观,通过自我否定获得
折中的柏拉图主义
普鲁塔克
纽曼内斯
三位神的思想
罗马学派
柏罗丁(普罗提诺)
“一”:第一原理,单一性、绝对性
“努斯”:理智,是“一”的影像,具有多样性
“灵魂”:“努斯”的影像,双重转向性
可感世界:“灵魂”的影像
流溢说,向下的路
人通过哲学静观回到神(解脱)
向上的路
叙利亚学派
扬布利柯
绝对同一体
“一”“善”
可知世界
理念
能知世界
努斯、潜能、造物主
灵魂领域
超世俗的灵魂以及由此流溢出的其他两种灵魂
可感世界
雅典学派
普罗克洛
“一”生成存在、形式、有限
生命(潜在性)、实存
理智
统一性、富饶性、绝对完满
中世纪哲学
教父哲学
早期希腊教父
查士丁
“道和上帝同在”,“道太初就在”
“道来自上帝”
“道”是上帝创造万物的工具
“道”永恒地普照着整个世界,向所有人启示真理
塔提安
基督教是唯一真正的哲学
倒向诺斯替教派(神秘主义)
伊里奈乌
神只有一个
三位一体说的雏形
早期拉丁教父
德尔图良
禁欲主义,摩泰教派
反理性、反异教、反哲学
将理性与信仰分割
亚历山大里亚宗教哲学
克莱门
把知识和信仰的统一看作真正的基督徒的任务
奥里根
用圣经的神学思想来改造柏拉图主义,用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哲学
上帝和三位一体
灵魂在先论——世界是灵魂具有自由意志的结果
魔鬼获救论
奥古斯丁
自我意识
人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深入内心,导向上帝
信仰成为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上帝与三位一体
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在经验中认识超验
上帝是三位一体的
上帝与世界
上帝从无中创造万物
上帝创造时间,对上帝来说只有永恒的现在
将时间主观化为期望,注意,记忆
形式与物质在万物之先
灵魂的不朽与获救
灵魂是独立的、有理性的实体,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统治肉体
灵魂的本质在于意志
恶并非实体
(前定说)人只有行恶的自由,没有行善的自由
历史神学
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
教会高于国家
将历史看作直线的、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
波爱修
上帝与世界
上帝是存在本身
理性世界和无理性世界
肯定人的理性与自由意志的地位
殊相与共相
将“种”和“属”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区别开来
“种”和“属”都是思想,它们的相似性是从它们存在于其中的诸个体中收集起来的
相似性在个别事物中可被感觉,在共相中可被认知
唯名论先驱
经院哲学
早期
爱留根纳
理性与信仰
信仰应服从于理性
使信仰具有理性,与理性取得一致
上帝与自然
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上帝
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逻各斯
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万事万物
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上帝
存在与不存在
五种区分方式
人与获救
人可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而重获存在
安瑟尔谟
理性与信仰
理性服从信仰
信仰是理解的前提、范围、目的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从思维到存在的本体论方法
极端唯实论
洛色林
否认一般的真实性,只有个别的事物才具有客观真实性,共相是“声息”
三神说:“三位一体”是名字,只有三位的个别存在才是真实存在的
阿伯拉尔
从怀疑到真理
理解而后信仰
辩证法
辩证法是除圣经外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从方法或形式上规定了经院哲学
概念论
共相是理智中的概念
共相是“无形的事物”,即个别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
伦理思想
道德的评判在于个人的主观动机
繁荣
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伊本.西纳
泛神论
真主
原初理性
具体万物
共相
共相“在物之先”——存在于真主的智慧中
共相“在物之中”——物化于现实之中
共相“在物之后”——作为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智中
二重真理观
哲学和宗教可以独立存在
真主的启示高于认识的真理
哲学高于宗教
伊本.路西德
初具形式的自然神论
真主给予物质以“第一次”推动
双重真理论
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主义化
波纳文图拉
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认识真理的方式
象征的方式:感觉和想象
本义的方式:理性和心智
神秘的方式:神人结合
创造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
多米尼克教派
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
知识与信仰
坚持真实的、客观的知识的可能性
超现实世界可凭信仰获得
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是真理进程的两个不同环节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存在论
自在的存在——上帝
非自在的存在——万物
1、存在与本质2、被创造的事物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3、被创造的事物处于变化中,但实体不变
上帝是纯粹的作用因,纯粹的现实、纯粹的实体
上帝存在的证明
灵魂与认识
灵魂
纯精神的、独立于肉体的实体
灵魂赋予肉体形式,控制和推动肉体
基本形式:营养能力、感觉能力、追求能力、运动能力、理性能力
认识
感性影响、理智影像、引入影像、陈述影像
从认识论看,共相在后,从本体论看,共相在先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理念决定具体事物的存在
社会政治理论学说
君主制、教权至上论
神的永恒法
人生的目的在于认识真善美,即上帝的本性。四枢德导向自然,“信、望、爱”导向超本性的幸福
拉丁阿威洛依主义
西格尔
上帝是万物的目的因,而非作用因
天然物种的永恒性(繁衍)
上帝只能认识一般的和必然的东西
解体
罗吉尔.培根
认识的障碍
屈从于错误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自己的潜在的无知
知识的来源
权威、理性、经验
哲学为神学服务
唯名论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邓斯.司各脱
放弃通过理性证明信仰
思维是混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一切行动的唯一原因
除上帝外,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
质料是普遍的基础,形式是事物的个性原则
知识起源于个别的感知,普遍的概念来自人类能动理智的抽象活动
奥卡姆的威廉
唯名论
共相在物之后,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
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从个体出发的经验
关于个别事物的抽象认识是以同一对象的直观认识为前提的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神学与哲学,教权与王权
否定了宗教信仰的理性基础,促进哲学和科学的独立
否定了教权至上性,为近代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否定了王权至上性
唯名论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
约翰.艾克哈特
上帝与三位一体
原初神性
圣父(主体)圣子(客体)圣灵(连接)
灵魂与三位一体
记忆、理性、意志
神人合一
否定人格化的上帝的至高无上性
存在和认识是一回事
认识的过程
自我启示,世界从上帝之中产生
越来越高的直观就是万物复归到上帝之中
把时间看作是一种绝对均匀流逝的连续性 把空间看作是一种不动的三维的绝对框架
现实
潜能
理念
是事物抽象的概念,并与事物独立
可感事物是众多的、相对的、运动的、感觉的对象(感性认识)
理念是单一的、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思想的对象(知识和真理)
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通过分有和摹仿派生万物
特点与贡献
哲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体
四根说和流射说直接启发原子论
“友爱”和“争吵”观念是第一个以形象的方式提出的动力因
生物进化和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巴门尼德的贡献
确定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存在
确定了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逻辑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