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章知识点梳理,包括: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
编辑于2023-01-28 23:40:57 江苏省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涉外投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涉外投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原因
①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发展历程
① 圣西门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
② 孔德和斯宾塞创立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质为生物有机体理论
③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理论内涵
① 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石
②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基本特征
①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②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③ 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含义
① 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② 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① 劳动对象:指需要进行加工的物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又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
②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 劳动者: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④ 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软件”
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① 属人性:它是人们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
② 客观性: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③ 社会性:它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④ 历史性:劳动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而人的需要又是历史地发展的,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不变的生产力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
含义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①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② 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③ 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里的“总和是指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
功能
① 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只是可能的生产力,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前提和纽带
② 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阶级: 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的含义、区别标志与产生途径
含义
①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②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③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区别标志
① 区别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② 从本质上看,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产生途径
① 氏族酋长、军事首领和一些公职人员依靠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把一些剩余产品占为己有,特别是利用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机会掠夺和积累财富,从而形成氏族显贵
② 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财产不平等现象日益扩大,氏族内部逐渐分化出一些富裕的家庭,他们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其他财富,成为氏族内部的富人
③ 通过战争把俘虏变为奴隶,从而使阶级的划分逐渐扩大到全社会
阶级与等级、阶层
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专 利的社会集团
阶层
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其他标准划分的若干层次,按照特定的标准,把各阶级中的部分成员联合起来而构成的社会集团
等级与阶级的区别
① 等级比阶级的外延狭窄,等级不是一切阶级社会而仅仅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所具有的
② 从根本上说,阶级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等级则是按照地位、身份、门第、职业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划分,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等级与阶级的联系
一个等级中可以包含不同的阶级,一个阶级中也可以包含着不同的等级
阶层与阶级
既要防止用阶层划分代替阶级划分,又要把这两种划分联系起来,从而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向度上把握社会成员的结构状况,准确识别个人或集团的阶级或阶层归属
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
含义
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
核心
国家政权
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① 从历史的长过程看,经济结构的状况决定着政治结构的状况,政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追踪经济结构,围绕着经济发展的中轴线而演变
②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治结构的演变有其相对独立性,并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或干扰经济运行
③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结构的完善,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
国家
产生
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特征
① 按地域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② 设立有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③ 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机关需要征收赋税
本质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职能
① 对内职能,即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② 对外职能,即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等
国体与政体
① 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 政体即政权的构成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③ 两者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的构成形式涉及国体的巩固
发展趋势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当国家与社会走向同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的内涵
文化结构又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和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意识与社会意识
① 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意识,二者在同一过程中发生, 意识的发生即社会意识的发生
② 差异在于,意识可以只在个人头脑中盘旋,它必须在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成为人们共同的意识时才能称为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
①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② 意识形态又不等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有人类社会就有了社会意识; 而意识形态是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出现
社会意识与科学
① 从社会意识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意识形态
科学,即非意识形态
② 科学与意识形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重要的区别
科学不仅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而且反映自然界本身的关系
科学不是由强制性约束、信仰、形象、情节或行为规范构成的体系,而是由实验观察材料、实证性定律、定理和假说、学说、理论等知识单元组成的系统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
艺术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情操等
政治法律思想
① 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②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的总和
③ 政治和法律是经济结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因此,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结构的意识形态
宗教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更概括、更完整地表明人们关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识
文化结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① 各种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内容、形式、作用和特征
② 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意识形态体系
文化结构
特点
相对独立性,表现如下
① 文化结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② 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 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功能
① 意识形态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② 意识形态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③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与文明
① 文化不同于文明,文化是相对于自然或经济、政治而言,而文明则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其次,文化是一切“人化”的事物,文明则是其中的积极成果,文明是文化的升华
② 文化与文明又有内在的联系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传统文化
内涵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
特征
相对稳定性及连续性
作用
其中的精华塑造着向上的民族精神;糟粕造成了落后的国民习性
社会现代化
内涵
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文化
特征
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作用
不断发展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跟新换代,向前发展
关系
对立统一
① 二者具有对立的一面,拥有悠久的文化与发达的经济不相统一
② 二者又有统一性的一面,社会现代化不可能脱离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相反,它要以此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