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概论
知识点梳理+每个知识点对应的易错题
编辑于2020-01-25 03:52:04毛概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件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发展的
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分析了中国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总用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代表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1945):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代表作:《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主要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党的建设的力量。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P5)(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提出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制度基本方案,马与中“第二次结合”,正确处理人们重要矛盾
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革命和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二,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群众路线
马克思原理之一:人们群众创造历史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独立自主(P14)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党,民族,国家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论了毛泽东的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国情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3.革命的根任务为和性质
任务
推翻 帝国主义
推翻 封建主义
推翻 官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从根本上退房腐朽,解放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工人阶级胜利)
3.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观条件
十月革命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客观条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资产阶级)
近代革命形势的发展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总结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时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第一次提出总路线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是首要问题
首对象帝国主义
社会基础 封建主义
官僚主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最基本动力)
农名阶级(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 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之一 但有两面性)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革命最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 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领导权是历史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决定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其他阶级和政党领导
(2)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纪律)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实现的
第一 实现领导权的基本条件--胜利和福利
第二 建立工农联盟---关键
第三 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基本策略
第四 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坚强支柱
第五 加强政党建设---根本保证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的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 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子主题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 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 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革命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通过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 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 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 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必须要走这道路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 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1.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 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2. 武装斗争
党军队的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军队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党的建设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首位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子主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没找到原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经济成份(社个资)
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剥削和接受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两个转变”同时并举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及两个转变。。。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和平赎买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 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 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和平赎买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四马分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4年 第一届人大会议宪法颁布确立
“庸俗生产力论”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巩固和建设)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4"论十大关系"
”党领导一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监督)
两个阶段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专政和民主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两条腿走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的关系。
统筹兼顾
四个现代化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 起门来搞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邓小平理论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