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来世不读医-眼和耳
人体的感光部位核心结构是眼球,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光功能。此篇导图详细的总结了眼,耳,能感官的节细胞层。
编辑于2023-02-10 10:19:46 福建省眼和耳
眼
人体的感光部位,核心结构是眼球,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光功能
眼睑、结膜、泪腺和眼外肌等为眼的辅助装置,起支持保护运动的作用
眼球壁
纤维膜
前1/16为透明的角膜
呈现透明的圆盘状,似一凹凸透镜,边缘以角巩膜缘与巩膜相连。角膜的边缘较后,约1mm,中间较薄,约0.5mm,角膜无血管和淋巴管分布,但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感觉十分敏感
角膜能使患者复明,成功率90%
缺乏MHC II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朗格汉斯细胞较少
无血管淋巴管
营养主要由房水和角巩膜缘毛细血管渗透供给
角膜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与周边的结膜(上下眼睑内和眼球前的一层粘膜,复层柱状上皮和少量结缔组织形成的透明薄膜)相延续,由5-7层细胞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约占整个角膜厚度1%上皮表面有泪液膜覆盖,基底膜平整,通过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连接
角膜上皮细胞
基底细胞
位于上皮基底部的一层柱状细胞,常见分裂相,表面角膜上皮细胞的更新较快
翼状细胞
为中间2-3层多角形细胞
扁平细胞
位于上皮表面,有1-2层,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的微绒毛,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
正常情况下,上皮内偶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角膜炎症时,这些细胞的数量增多
前界层
透明的均质层,由固有层发育过来,故认为没有再生能力
含有I类胶原蛋白构成的胶原原纤维,直径16-24nm,排列散乱,深部纤维聚集呈斜行排列,与固有层浅部纤维方向一致。
对细菌具有屏障保护作用
角膜基质
又称为固有质,约占角膜厚度的9/10,主要由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胶原含量70%以上,以I型和V型胶原蛋白为主
可见角膜基质由200-500个板层状结构所构成,同一板层内的胶原原纤维呈平行排列,但相邻的板层纤维的排列却呈互相垂直的关系,此种结构形式具有高度抗损伤及抗变形能力
角膜细胞分布(细长突起的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纤维和基质的能力,并参与角膜的损伤的修复
还含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硫酸角质素和纤维连接蛋白等成分,他们起粘合和保持水分的作用
角膜保持透明的重要因素
后界层
透明均质膜,厚约5-10um,由胶原原纤维和基质组成,含VII胶原蛋白。
由角膜内皮分泌而来,属于角膜上皮的基膜,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厚
角膜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其基底部附着于后界面,游离面与房水接触
角膜内皮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内还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吞饮小泡,表面其具有活跃的物质转运功能
在内皮细胞侧面的胞膜由Na+,K+ATP酶,能主动将角膜基质中的谁转运至前房,以维持基质水分的恒定,保障角膜的透明和折光率的恒定
角巩膜缘
位于角巩膜缘的巩膜缘内测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循环的重要结构,与眼球压力的稳定密切相关
巩膜静脉窦为一环形管道,腔内充满房水,其管壁由内皮、不连续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小梁网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的巩膜组织,呈筛网状,小梁之间的间隙为小梁间隙。小梁网由角膜基质纤维,后界膜及角膜内皮向后扩展。其轴心是胶原纤维,表面覆以内皮细胞。在巩膜静脉窦内侧的巩膜组织略向前突,称为巩膜距
后15/16为瓷白色的巩膜
致密结缔组织,起支持保护作用
瓷白色,厚0.4mm-1mm,前后端分别与角膜基质和硬脑膜像延续,在视盘处则为筛板状结构,是巩膜最脆弱部分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织成网,由少量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并有少量血管神经穿行其中
血管膜(葡萄膜)
主要成分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营养和遮光作用
虹膜
眼球的内腔被虹膜不完全分隔为了前房和后房,二者通过瞳孔连接
环状肌性薄膜,中央为圆形的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虹膜的周边与睫状体相连,其与角巩膜缘所夹成的角叫前房角
基质
为含大量色素细胞和血管的输送结缔组织,在其前表面,扁平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较多,形成不连续的前缘层。
基质中的色素细胞呈星形或圆形,胞质中有大量的色素颗粒,但在不同人种,甚至不同个体的色素颗粒形状,密度和分布均有一定差异
上皮
由两层色素上皮细胞组成,为视网膜盲部的一部分
前层色素上皮细胞已特化为肌上皮细胞,具有收缩功能
近瞳孔缘端的细胞呈环形排列,叫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
瞳孔括约肌外侧的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叫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使瞳孔开大
后层色素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内含较大的黑素颗粒,细胞间由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细胞基底部有薄层基膜附着,并可见质膜内褶。细胞顶部与前层色素上皮细胞相贴,两者之间间隙很小,有微绒毛突出
睫状体
位于虹膜与脉络膜之间,其前层较厚并伸出放射状的睫状突,后部较平坦,终止于锯齿状
睫状肌
为平滑肌,密集分布于睫状体的外2/3区域
外纵
纵行纤维紧靠巩膜走行,前端附着于巩膜距,后端附着于脉络膜
中斜
斜行纤维的前端附着在巩膜距,后端则呈放射状伸入睫状体内
内环
环形纤维位于最内侧,环绕睫状体
基质
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主要位于睫状体内侧和睫状突内,在睫状肌纤维也有少量分布
上皮
由外层的色素上皮细胞和内层的非色素上皮细胞组成,与虹膜上皮同属于视网膜盲部,后端在锯齿缘与视网膜视部相延续
两种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则分别面向后房和睫状体基质,均附着各自的基膜上,有丰富的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的侧面可见缝隙连接和桥粒
睫状突的上皮具有产生房水的功能,其成分以水为主,还有氨基酸,葡萄糖,钠离子,氯离子和抗坏血酸等物质
钠离子氯离子等由上皮细胞主动转运到后房
水和其他成分由基质中的有孔毛细血管渗入后房
色素上皮细胞为立方形,内含粗大的色素颗粒
非色素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矮柱状,有较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睫状通道
这里两种细胞的游离面彼此相对紧靠在一起,之间有狭小的缝隙出现,称为睫状通道
睫状小带
睫状突与晶状体通过丝状睫状小带相连
由许多直径11~12nm的管状微原纤维聚集集合时,可见9nm的周期横纹,松散时,横纹周期则不规则
化学成分为非胶原性酸性蛋白,可被弹性蛋白酶α胰凝乳蛋白酶消化
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松弛,反之,则紧张,使晶状体的位置和曲度发生改变对屈光起调节作用
脉络膜
填充物巩膜与视网膜视部之间,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疏松结缔组织
从内到外
玻璃膜
一层均质透明夹芯样薄膜,膜两侧分别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板,中间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层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有孔毛细血管网,为外层视网膜提供氧与营养
脉络膜固有层
主要有后睫状动脉的分支和涡静脉分布,周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植物性神经元和黑素细胞
视网膜
脑的外延部分,覆盖眼球壁内表面,以锯齿缘为界分为视部与盲部
衬贴在血管膜内侧,根据有无感光功能
视部
色素上皮
由胚胎时期视杯的外层演变而来
单层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细胞基部附在玻璃膜上,有发达的质膜内褶
细胞顶部与视细胞相接触,并有大量指状突起伸入视细胞外节之间,两者填充无定形细胞外基质,但无牢固的连接结构。视网膜剥离疾病常发生在这两层之间
色素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粗大的黑素颗粒和吞噬体
黑素颗粒具有保护视细胞免受强光损伤的作用
吞噬体常见视细胞的膜盘,表明其具有吞噬衰老磨盘功能
具有储存维生素A和参与视紫红质合成的功能
神经层
由胚胎时期的内层演变而来
薄层透明的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在HE染色,神经层呈层状结构,从外到内
视杆视锥层
外界膜
外核层
视细胞
具有光电信号转换功能的特殊感觉细胞,称为感光细胞
细胞呈长杆状,可分为胞体,外侧突和内侧突3部分,胞体稍膨大,位于外核区
外侧突呈圆柱或圆锥形,与色素上皮细胞紧贴
外节
视细胞的感光部位,内部充满平行排列的膜盘,由外节基部胞膜不断内陷形成,磨盘上镶嵌有感光色素
内节
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两者交界处狭小,具有连接纤毛的结构特征
内侧突延伸入外网层,末端膨大成小球或足状,与双极细胞树突和水平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视杆细胞12000万
胞体居外核层的内侧,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
外节呈杆状,叫视杆,内侧突末稍膨大成小球状,叫杆小球
其膜盘与表面细胞膜完全分离而独立存在,不与胞外相遇,顶端衰老破碎的膜盘脱落后被色素上皮所吞噬。膜盘上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能感受弱光刺激,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或缺乏,出现夜盲症
视锥细胞700万
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从中央凹边缘到视网膜周边,视杆细胞逐渐增多,视锥细胞逐渐减少
胞体分布在外核层外侧,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
外节为圆锥形,叫视锥,与视觉杆一起构成视杆视锥层
内侧突末稍膨大呈足状,叫锥小足
视锥的膜盘与胞膜不分离,顶部膜盘也不脱落,其感光色素为视紫蓝素,能感受强光和色觉,也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但视蛋白分子结构有差异
分别有感红,绿和蓝光的色素
缺少,色盲
外网区
是神经元突起之间形成区域(内网层一样)
内核层
中间神经元
双级细胞(主要)
为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的纵向联络神经元,其胞核位于内核层,树突、轴突分别与视细胞核节细胞形成突触
大多数双计细胞可与多个视细胞和节细胞连接,叫扁平双极细胞或杆状双极细胞
中央凹边缘的双极细胞与视锥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连接,称侏儒双极细胞
水平细胞
内核层的外侧缘,发出许多水平走向的突起伸入外网层,与视细胞,双极细胞及网间细胞形成突触,相邻水平细胞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
无长突细胞
胞体较大,呈烧瓶形,在内侧缘排成2~3行,其突起具有树突和轴突的结构特点,在内网层内与双极细胞的轴突、节细胞树突及网状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网间细胞
数量较少,胞体位于无长突细胞之间,突起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广泛伸展,与无长突细胞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内网区
节细胞层
节细胞
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也是视网膜内唯一的传入神经元
多排列单层其胞体较大,直径10~30um,树突伸入内网层,与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形成突触
轴突构成视神经纤维层,并向眼球后汇聚形成视神经
侏儒节细胞
胞体较小,只能接受单一双极细胞和视锥喜欢的信息,这种一对一的通路能精确地传导视觉信息
弥散节细胞
视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
以放射性胶质细胞为主,还有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前者是视网膜特有的一种胶质细胞
细长不规则形状,几乎贯穿整个视网膜神经部,其胞体位于内核部的中部,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较深
细胞的外侧端穿插在感光细胞之间,并与内节形成连接复合体,构成视网膜的外界膜
细胞的内侧突末端常膨大分叉,在神经纤维层内表面相互连接成内界膜
黄斑和视盘
黄斑
为视网膜后极部一浅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为中央凹
中央凹视网膜最薄,此处除色素上皮外,只有视锥细胞,与之相连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斜向中央凹周边排列,使光可直接落在视锥细胞上,且由于该视锥细胞与双级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传导通路,故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
视盘
视神经穿行眼球壁的部位,称为视盘也称视觉乳头,直径1.5mm,位于黄斑的鼻侧,由于此处缺乏视细胞核,故无感光能力,为生理性盲点
盲部
眼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均无色透明,与角膜一起组成屈光介质
晶状体
一个具有弹性大双凸透明体,主要由纤维状的上皮细胞构成。晶状体外包一均质的薄膜,叫晶状体囊,由增厚的基膜及胶原原纤维组成
晶状体的前表面至赤道部覆盖一层立方形的晶状体上皮,其中赤道部的上皮细胞仍保持分裂能力,并向晶状体中央移行,分化演变为长柱状晶状体纤维
晶状体浅层纤维构成晶状体的皮质,纤维与表面平行,有的纤维仍可见细胞核,晶状体中心纤维构成晶状体核,纤维充满均质状的晶体蛋白,细胞核消失
玻璃体
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中央有一个从晶状体后极至视盘的玻璃体管,是胚胎时期胚胎体动脉的遗迹
透明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其中水分99%,含有空泡和颗粒
玻璃体流失后不能再生,由房水填充
房水
充盈于眼房内,为含少量蛋白质的透明液体
房水是由睫状体血管内的血液渗透及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而成
房水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继而沿前房角经小梁网间隙流失入巩膜静脉窦最终从静脉导出
房水的产生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使眼压维持正常,并有营养晶状体和角膜等作用。若房水回流受阻,眼球内压增强,则导致青光眼
眼辅助装置
眼睑
覆盖于眼球前房,有保护作用
皮肤
薄而柔软,在睑缘部有2~3列睫毛,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称睑缘腺,睑缘处还有一种腺腔较大的汗腺,称睫腺,开口于睫毛毛囊或睑缘
皮下组织
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肌层
主要为骨骼肌,包括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在上睑板上部还有由平滑肌组成的睑肌
睑板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质如软骨,是眼睑的支架。睑板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分支管泡状皮脂腺,称睑板腺,其导管开口于眼睑,分泌物有润滑睑缘和保护角膜的作用
睑结膜
为薄层黏膜,表面被覆盖杯状细胞的复层柱状上皮,上皮下为薄层结缔组织。睑结膜反折覆盖于巩膜表面的球结膜
泪腺
浆液性复管状腔,被结缔组织分割成小叶
腺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腺上皮外有基膜和肌上皮细胞。泪腺分泌的泪液经过导管排至结膜上穹隆部,有润滑和清洁角膜作用
耳
耳是听觉和位觉器官
前两者起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外耳
耳廓
表面薄层皮肤,中有弹性软骨及软骨膜
在耳廓的皮下结缔组织中可见动静脉吻合,与耳廓的体温维持有关
耳廓的软骨组织血液供应不够丰富,伤后不易愈合,常发生坏死,愈合后常留有畸形
外耳道
外耳道分外侧的软骨部和深部的骨部
软骨部皮肤较厚,内有耳毛,皮脂腺和顶级汗腺(耵聍腺),分泌黏稠的液体,有组织异物侵入外耳道的作用
骨部皮肤较薄,仅0.1mm,耳毛和耵聍腺较少,顶部有少量皮脂腺,外耳道皮肤的皮下组织很少,紧贴软骨膜与与骨膜,且外耳道上皮内游离神经末梢较丰富,因此外耳道上皮内游离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因此外耳道的发炎肿胀可引起剧烈疼痛
鼓膜
半透明的薄膜,周围略厚。
外层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外耳道表皮想延续
中层为薄层固有层
内层为黏膜层,与中耳黏膜层延续,为单层扁平上皮
中耳
鼓室
为一不规则含有空气的小室,表面有粘膜皱襞,听小骨,肌肉,韧带,神经和血管随粘膜皱襞突入鼓室
鼓室的黏膜由上皮和较薄的固有层组成,与深部鼓膜连接紧密
外侧壁和内侧壁为单层扁平上皮,后壁为单层立方或单层纤毛低柱状上皮
前壁和下壁则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并有杯状细胞
中耳炎时,杯状细胞增多,产生的黏液积存在鼓室内,可使听力受损
固有层为细胞结缔组织,内含神经纤维血管和淋巴管
咽鼓管
前2/3为软骨部,后1/3为骨部,前者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朝咽部摆动,后者覆盖单层柱状
内耳
接受声波刺激和感知头部及身体位置的功能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深部,又称迷路,因其形状不规则和结构复杂而得名
外淋巴间隙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间隙称为外淋巴间隙,内充满外淋巴,而膜迷路内所含的液体叫内淋巴
外淋巴和内淋巴互不相通
外淋巴主要从骨膜内毛细血管过滤产生,经由蜗小管入蛛网下隙
内淋巴由蜗管外侧的血管纹产生,通过内淋巴管及其末端膨大的内淋巴囊导入硬脑膜下隙
骨迷路
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膜迷路
悬吊在骨迷路中,由一些相互连通的膜性管道和囊腔组成
膜迷路的腔面有黏液覆盖,大部分黏膜很薄,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局部黏膜增厚,上皮为立方或柱状
膜半规管
椭圆囊
球囊及蜗管
半规管和壶腹嵴
半规管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管道组成,位于前庭的后上方
每个半规管弯曲成2/3,其一端膨大,称壶腹
膜半规管悬吊在骨半规管内,直径只有骨半规管的1/4,其一端也有相应的膨大,一侧局部黏膜呈鞍状增厚并凸向腔内,形成一横行隆起,称壶腹嵴
壶腹嵴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坐落在基膜上,细胞呈高柱状,游离面有微绒毛,顶部可见分泌颗粒
分泌物在壶腹嵴表面形成一圆锥形帽状结构,叫壶腹帽,主要成分为含酸性黏多糖的胶状物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呈烧瓶状或圆柱形,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较长的动纤毛,均伸入壶腹帽
静纤毛为特殊分化的微绒毛,中轴内有纵行排列的微丝
与纤毛结构相同,动纤毛内有纵形规则排列的微管,即中央为2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成对的二联微管
毛细胞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部分毛细胞基部还与传出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可能与调控毛细胞的功能有关
壶腹嵴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开始与终末时的刺激
当头部进行各方向的旋转时,膜半规管的内淋巴由惯性作用而发生流动,使壶腹帽倾斜,引起静纤毛向动纤毛侧弯曲,使毛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经前庭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前庭与位觉斑
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椭圆形膨大骨腔,前方与耳蜗想通,后方与3个半规管相连,外侧壁是鼓室内壁的一部分,壁上有卵黑窗和圆窗
前庭内的膜迷路包括椭圆囊与球囊,两者之间由Y形小管相连,延伸出来的小管为内淋巴管,管的末端膨大形成内淋巴囊
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黏膜增厚,构成位觉斑,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两者呈互相垂直的关系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上皮也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上覆有胶质状的位砂膜,膜的表面有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晶体颗粒,称位砂或耳石
由于位砂比重比内淋巴大,当头部直线加速运动开始或终止时,内淋巴发生的惯性流动对毛细胞纤毛的刺激,以及静止时地心引力对毛细胞作用均能引起毛细胞兴奋,经前庭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耳蜗和螺旋器
耳蜗
中央的蜗轴
蜗底至蜗顶之间的骨组织,内有血管,神经和神经节等
围绕蜗盘旋约为两周半的蜗螺旋管
被横贯其中的蜗骨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为前庭结和鼓室阶,腔内均覆有单层扁平细胞,腔内充满外淋巴
蜗管是耳蜗的膜迷路部分,为三角形的膜性管道,有上中外3个壁
上壁
为从内下到外上分隔蜗管与前庭阶的薄膜,叫前庭膜,膜两面均为被覆单层扁平细胞,中间为薄层结缔组织
外壁
紧贴骨螺旋管外壁,表面为复层上皮,因内有连续型毛细血管分布,故叫血管纹,具有分泌内淋巴的功能,上皮深部为增厚骨膜,叫骨韧性带
下壁
由内侧的骨螺旋板和外侧的膜螺旋板组成,分隔蜗管和骨室阶
骨螺旋板
骨轴伸出一螺旋形薄骨切片,其表面骨膜增厚,形成螺旋缘
从螺旋缘表面向蜗管伸出一舌状胶质盖膜,覆盖在螺旋器上方
盖膜由螺旋缘表面立方形上皮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和细纤维
膜螺旋管
为连接骨螺旋管和螺旋韧带之间的膜性材料了,中间有薄的纤维层,又叫基底膜,膜的两面均有被覆上皮
基底膜的纤维为胶原样细丝束,又叫听弦,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从蜗底至蜗顶,听弦逐渐延长,因此蜗底的共振频率高,而蜗顶的共振频率低
螺旋器
为基底膜表面上皮细胞增厚所形成的能接受声波刺激的装置。与位觉感受器类似,螺旋器也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
支持细胞
种类较多,以柱细胞和指细胞为主。
柱细胞
外柱细胞
内柱细胞
柱细胞呈中间细长,两端宽阔的工字形状,细胞的基底部和顶部均紧贴一起,中间分开形成一底部朝下的三角形管道,称为内隧道
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内有丰富的张力内原纤维起支持作用
指细胞
外指细胞
3~5列
内指细胞
仅含1列(突起)
坐落于基膜上,因为 细胞顶部有一承托毛细胞的指状突起而得名
毛细胞
内毛细胞
3500
外毛细胞
12000
被指细胞指状突起所包绕
呈柱状,核近基部,细胞顶部有许多排列成V形或W形静纤毛,称听毛
毛细胞的基部与双级神经圆周围突形成突触,其中枢突传出蜗轴形成蜗神经
外耳道收集的声波通过鼓膜及其相连的听小骨,传送至卵圆窗,使前庭阶中的外淋巴振动
随之,前庭阶外淋巴振动通过前庭膜引起蜗管内淋巴振动,还可经过蜗孔传至鼓室阶的外淋巴,使基底膜中与声波频率相对应的听弦发生共振
由于基底膜的振动,毛细血管因听毛与盖帽的接触而收到刺激,将声波的机械刺激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蜗神经传至听觉中枢
能感光的节细胞层
黑视蛋白
根据环境中的光亮程度,给大脑传递信息,与昼夜生理节律等非视觉成像功能有关,参与睡眠,激素分泌,体温和血压等调节
黑视蛋白发现与分布
表达黑视细胞的树突和近段轴突呈串珠状,与邻近细胞岛树突广泛交织成网状
黑视细胞基因及结构
Opn4基因编码,含10外显子
人类黑视细胞位于10q22位点,有534氨基酸残基,包括7次跨膜结构域的G蛋白偶联受体
光刺激可以使黑视蛋白分子上辅基视黄醛分子构象发生改变,由11-顺型视黄醛转变为11-反型视黄醛,这一转变促使黑视蛋白与G蛋白阿尔法亚基结合,从而启动光信号的传递
黑视蛋白节细胞的感光特征及与视锥视杆细胞的关系
可以直接感光,并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等通路,将光刺激信号传递到昼夜节律调控中心视交叉上核SCN,从而调节视交叉上核的活动
明适应(持续光照,敏感性降低)和暗适应(黑暗状况,敏感性恢复正常)
敏感性远低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传出中枢(视锥视杆细胞传出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
慢速去极化(视锥视杆细胞快速超极化)
与色素上皮没有明显关系(视锥视杆细胞感光色素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