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来世不读医-消化腺
消化腺知识点总结,详细的总结了。大消化腺,胆囊和胆管,肝细胞再生的调控。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哦!
编辑于2023-02-10 10:18:39 福建省消化腺
消化管内许多小分泌腺
口腔黏膜小唾液腺
有唇腺,颊腺,腭腺等,腺体小,位于口腔黏膜的固有层,黏膜下层或肌层
胃腺
肠腺
大消化腺
位于消化管之外,形成独立的器官,外包以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腺体分隔为若干叶和小叶,血管,和淋巴管和神经也随同进入腺内
实质
腺细胞组成的腺泡以及腺的导管为实质
间质
被膜和叶间与小叶间结缔组织为间质
大唾液腺
唾液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的许多外分泌腺的总称
腮腺
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前下方,口腔颊部有其导管开口
腮腺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较短,腺间质内有较多脂肪细胞
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
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
促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内皮生长刺激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集落刺激因子
内环境稳定因子
肾素
激肽释放酶
生长抑素
胰岛素
高血糖素样物质
消化酶
淀粉酶
酸性磷酸酶
核糖核酸酶
细胞内调节因子
酯肽酶
位于下颌骨下缘内侧,导管开口于舌下
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浆液性腺泡多,黏液性腺泡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
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较少,黏液较多
舌下腺
较小,位于腭舌骨肌上方,总导管单独或与下颌下腺的总导管汇合后开口于舌系带根部两侧
舌下腺为混合性腺,但以黏液性和混合性腺泡为主,浆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大唾液腺均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被膜伸入结缔组织将腺实质分隔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叶,分支的导管,伴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也随同进入腺小叶
腺泡
腺泡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为腺的分泌部
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以及部分导管上皮与基膜之间,有扁平多突起的肌上皮细胞,其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丝
肌上皮细胞具有收缩能力,其收缩有利于腺泡分泌物的排出
浆液性腺泡
由浆液细胞组成
在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染色较深
顶部胞质内,含有嗜酸性较强的分泌颗粒,称为酶原颗粒,基部胞质呈强的嗜碱性
电镜下可见胞质核上区含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蛋白质的分泌,核下区富含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浆液性腺泡分泌物较薄,含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具有消化食物和抵御细菌入侵的作用
黏液性腺泡
黏液细胞组成
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现,核扁圆形,居于细胞底部
电镜下则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黏原颗粒和高尔基复合体,基部和胞质两侧有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
黏液性腺泡分泌物较黏稠,主要含糖蛋白与水结合形成的黏液
混合性腺泡
由黏液细胞和浆液细胞共同组成。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泡细胞组成,几个浆液细胞排列成半月形帽状结构,附在腺泡底部或末端,故称为浆半月
黏液细胞间隙局部扩大,浆半月的分泌物可经分泌小管释放入腺泡腔内
导管
导管反复分支,末端与腺泡相连,管壁由单层或复层上皮组成,是腺体输送分泌物的管道
闰管
导管的起始部,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
纹状管(分泌管)
位于小叶内,与闰管相连接,管径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核圆位于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
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此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在醛固酮的调节下,纹状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分泌物中的钠离子,将钾离子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调节唾液中的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
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行走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
小叶导管较粗,初为单层柱状上皮,以后管径变大,移行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最后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导管近口腔开口处渐变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连续
唾液
大小唾液分泌的混合液组成,95%以上来自3对大唾液腺。
唾液中的水分(99%)和黏液起润滑口腔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毒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还有少量溶菌酶,其杀菌作用
唾液腺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后者分泌的IgA与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胰腺
表面覆盖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
新生儿胰腺较多,占胰腺总体积30%
胰腺主要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较大的导管行走在小叶间的结缔组织
外分泌部
腺的大部分,是重要的消化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在食物消化中起重要作用
纯浆液性复管泡沫腺,但腺泡无肌上皮细胞,导管部无分泌部。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走行有导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胰腺的腺泡细胞数量最多,占82%
成人每24h分泌胰液1500~2000ml
腺泡
是外分泌部的分泌单位,由一层锥体形的腺泡细胞组成
细胞分布在15~40um厚的基膜上,基膜外包以少量纤细的网状纤维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细胞分泌前腺泡腔较小,细胞分泌后腺泡腔较大
腺泡细胞
细胞底部位于基膜上,顶部接腺泡腔
细胞呈锥体形,细胞核较大,圆形,大多位于细胞的基部,有1~2个核仁,有的腺细胞有双核
新鲜胰腺细胞,其顶部胞质内有很多折光性强的颗粒,称酶原颗粒
有些小叶的腺泡细胞含有丰富的酶原颗粒,且有很强的摄取氨基酸能力,有的腺泡细胞酶原颗粒很少或无
当细胞顶部充满酶原颗粒时,高尔基体移至线粒体旁侧
酶原颗粒是包有界膜分,密度高而均质的圆形颗粒,平均直径0.6um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法证明还有很多酶
胰蛋白酶原
胰凝乳酶原
羧肽酶
RNA酶
释放到腺泡腔,而且始终不与胞质接触
急性胰腺炎,由于腺泡腔变窄,分泌物有可能通过腺泡之间及腺泡周围的间隙逆流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而破坏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炎
内质网丰富,呈板层状排列
线粒体丰富,分布于粗面内质网之间或分散在细胞质内,并有中心粒,溶酶体和多泡体等细胞器
腺泡细胞分泌物通过泡心细胞之间的间隙流到腺泡腔
泡心细胞
位于腺泡腔内的闰盘起始部的上皮细胞,体积小于腺泡细胞,扁平或立方形,细胞质染色淡,核圆形或卵圆形
电镜下可见泡心细胞与腺泡细胞相邻的质膜较平直,近腔面处有闭锁小带,在其深部偶见桥粒,腔面的质膜形成少量微绒毛
泡心细胞胞质较少,细胞器很少,线粒体小而稀少,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都不发达,少量的核糖体常成群散步在胞质内
导管
闰管
腔小,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结构与泡心细胞相同,其基膜与泡心细胞基膜连接
小叶内导管
单层立方上皮,与闰管上皮相同超微结构
上皮游离面有少量纤毛,基部胞膜有许多吞饮小泡
小叶间导管
单层柱状上皮
覆盖一层黏液,可保护深层组织免受胰蛋白酶的消化
主导管
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胰管黏膜屏障PDMB
保护胰组织免受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损伤的功能
每天分泌的胰液对胰管进入冲洗,保护PDMB作用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
腺泡细胞酶原颗粒形成和释放
进食后颗粒减少,饥饿时颗粒增多,同时细胞基部的嗜碱性物质减少
在合成蛋白质时,粗面内质网扩大成池,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复合体的形成面并与其膜融合,前体物质进入高尔基囊泡内
前体物质在囊泡内被浓缩后电子密度增高,这种浓缩可能是膜上离子泵的作用,使阳离子进入及水分渗出的结果
含高密度物质的囊泡脱离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面形成大泡,并融合较大的分泌颗粒。
成熟的酶原颗粒聚集于腺泡细胞的顶部。在腺泡细胞分泌时,酶原颗粒移至细胞表面,颗粒的界膜与腔面的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将其中的酶蛋白释放入腺泡腔
胰液
胰分泌部每天分泌1500~2000ml胰液,为弱碱性液体,ph值为8.2~8.5,含水分约97.5%,有机物约1.8%,无机物约0.6%
有机物主要为多种消化酶,在分解食物中起重要作用
蛋白分解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
脂肪分解酶
脂酶
胆固醇酯酶
磷脂酶A2
糖分解酶
淀粉酶
核酸分解酶
核糖核酸酶
去氧核糖核酸酶
胰液中的水和电解质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包括泡心细胞)分泌,以碳酸氢盐含量最高,能够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以保持小肠黏膜的正常生理活动
胰蛋白酶原在小肠内被肠激酶激活,成为活化的胰蛋白酶
腺细胞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若这种内在机制失调或某些致病因素使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可致使胰腺组织分解破坏,导致急性胰腺炎
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随血管进入胰腺,其末梢分布于腺泡。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交感神经兴奋使分泌减少
体液调节
消化管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激素也能参与对胰腺分泌的调节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胰液量增多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可促进腺泡细胞分泌大量消化酶,但胰液量不针对
胃泌素也有促进胰酶分泌作用
内分泌部
胰岛,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或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
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小叶内,HE染色浅淡
估计人胰有17~200万个胰岛,约占胰腺的1%左右,胰尾部的胰岛较多。胰岛大小不一,直径75~500um,小的仅由10多个细胞组成,大的由数百个细胞组成,也可见单个胰岛细胞散在于腺泡或导管的上皮细胞之间
胰岛与腺泡质间有少量网状纤维分隔。
胰岛细胞呈团索状分布,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胰岛细胞朝向血管的一侧有基膜,它与毛细血管的基膜相贴近,其间仅有极少的网状纤维和间充质细胞,有利于激素的通过
特殊染色区分
A
20%,胰体和胰尾部的胰岛内较多
成人A细胞体积较大,常呈多边形,分布在胰岛周边部
A细胞的分泌颗粒数量多,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致密核芯常偏于一侧,颗粒被膜与核芯之间亮晕窄,常呈半月形
线粒体较少,细长形,粗面内质网常扩大成池,游离的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高血糖素
29个氨基酸的多肽
糖原和脂肪分解
对肝细胞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增多,而促进糖原的分解,阻止糖原的合成,使血糖升高
低血糖,氨基酸能刺激高血糖素的分泌,而高血糖,脂肪酸则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
B
贝塔细胞,为胰岛的主要细胞,约占胰岛细胞75%,主要位于胰岛的中间部
电镜子下可见B细胞岛分泌颗粒大小不等,内含杆形或不规则形致密核芯,颗粒被膜与核芯之间有宽而明显的低电子密度亮晕
线粒体较小,散在分布,圆形或细长状,粗面内质网多呈短管或小泡状,均匀分布在胞质内
分泌胰岛素
5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调节糖的代谢,能促进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于肝和肌肉中,作为细胞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
同时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于脂肪组织
D
δ细胞,数量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5%,散在A,B细胞间
D细胞与A,B细胞紧密相贴,细胞紧密相贴,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内分泌颗粒较大,圆形或软圆形,内容物呈低密度呈均质状,无明显的致密核芯。
生长抑素
血液循环
旁分泌
缝隙连接而抵达A,B,PP等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颗粒
PP
数量很少,除存在于胰岛内,在外分泌部中小导管上皮内及腺泡细胞之间也有所发现
分泌颗粒较小,内含胰多肽
抑制性激素,对消化系活动主要起抑制作用
抑制胰液的分泌,特别是碳酸氢盐和胰蛋白酶的分泌,减弱胆囊的收缩和加强总胆管的紧张度,以及抑制小肠的运动
在炎症,肿瘤或糖尿病等胰腺实质性疾病时,PP细胞数量可有不同程度增多,胰多肽含量也增高
D1
2~5%,主要分布在胰岛的周边部,少数分布在胰外分泌部和血管的周围
形态不规则,光镜下不易辨认,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细小分泌颗粒
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
促进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抑制胃酶的分泌,刺激胰岛素和高血糖素的分泌
C
少量不含分泌颗粒
未分化细胞,可分化为A,B,D等细胞
G
分泌胃泌素
胃肠胰内分泌系统GEP
胰岛细胞除了B细胞外,其他几种细胞也见于胃肠黏膜内,它们的形态相似,在接受刺激,产生肽类和胺类激素及癌变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胰腺的神经调节和内外分泌部的关系
内脏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交感和迷走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在腺泡周围和胰岛周围形成腺泡周围丛和胰岛周围丛,并分别深入腺细胞之间和胰岛细胞之间
交感神经兴奋,使胰液分泌减少,并促进A细胞分泌,使血糖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酶分泌,并使B细胞分泌,导致血糖降低
腺泡细胞与胰岛细胞之间没有明显的结缔组织被膜分隔,表面两者的组织液或代谢产物可互相沟通
胰岛素能促进胰腺腺泡细胞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越多,腺泡细胞越多
胰岛素也可影响胰蛋白酶和胰脂肪酶的合成,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腺泡细胞岛内质网弯曲和扩大,高尔基复合体变化不明显,但是酶原颗粒增大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剧增,表达胰岛素有促进腺泡细胞分泌作用
肝
最大器官,成人肝约占体重2%。
主要特点
肝细胞的排列特殊,不形成类似胰腺和唾液腺的腺泡
肝内有丰富的血窦,肝动脉血以及由胃肠胰脾的静脉汇合而成的门静脉血,均汇入肝血窦内
肝细胞既产生胆汁排入胆管,又合成多种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
由胃,肠吸收的物质除脂质外,全经门静脉进入肝内,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
胚胎时期肝有造血功能,成人肝具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外,还有造血调节
有大量巨噬细胞,它能氢除从胃肠进入机体的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肝表面除了裸区外,大部分有浆膜覆盖,其下方为一层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在肝门处,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静脉和肝管的分支深入肝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
肝小叶
多角棱柱体,高2mm,宽1mm。
成人肝约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
小叶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分隔。有的动物的肝小叶分界明显,而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连成一片,分界不清
肝小叶中央有一个沿着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肝细胞
占肝小叶体积80%,占肝内所有细胞群90%
体积较大,呈多边形
肝板孔附近的细胞体积较小
肝板相互连接处的体积较大
功能面
血窦面
有发达的微绒毛
细胞连接面
紧密链接,缝隙连接和桥粒
肝小管面
有发达的微绒毛
细胞核大而圆,居中,常染色质丰富,染色浅,核膜清楚,核仁一至多个,胞质嗜酸性,当蛋白质合成旺盛时,胞质出现散在的嗜碱性物质。胞质还含有较多的糖原颗粒和少量脂质
电镜
线粒体
每个肝细胞2000个左右
内质网
多种蛋白质的合成,糖基化和分泌
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胆固醇,固醇类及胆酸的合成和代谢,糖代谢,毒物和药物代谢
粗面内质网RER
成群分布于核周,近血窦面及线粒体附近,并有密集的核糖体,构成光镜下散在的嗜碱性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还能将多余的氨基酸转变为另一种较少的氨基酸
内质网膜蛋白,其细胞较大的蛋白,多种血浆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均在粗面内质网合成
在机体感染或创伤,还分泌阿尔法和贝塔球蛋白等急性反应物质
合成的蛋白质经内质网池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组织形成运输小泡或直接经胞质的基质,从血窦面排出
滑面内质网SER
多种酶系规律分布
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
转移酶
合成酶
肝细胞摄取的各种有机质可在SER进行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
肝细胞的胆汁合成,脂类物质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和由肠道吸收的有机异物(药物腐败产物)的生物转化等都在SER上进行
高尔基复合体
约有50个
主要分布在胆小管周围及核附近
近胆小管处的高尔基复合体尤为发达,与胆小管面质膜的更新及胆汁的排出有关
其形成面朝向核和内质网,与SER相连,在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之间常见许多运输小泡,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经运输小泡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面经高尔基过滤网形成许多分泌小泡和大泡,泡内富含脂蛋白,还有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蛋白,一部分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储存加工,再经分泌小泡内血窦面排出
溶酶体
1%~2%,溶酶体功能活跃,不断与吞饮小泡融合,消化异物,并自噬细胞内退化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和某些过剩的物质,因此溶酶体结构多样,内部呈均质状,颗粒状或含有色素及退化的细胞器等
溶酶体在肝细胞结构更新及正常功能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还参与胆色素的代谢转运和铁的储存过程
过氧化物酶体(微体)
肝细胞的微体发达,其数量和体积较其他细胞大
圆形小体,大小不一,内含多种消化酶,其中以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为主,两者占过氧化物酶体总蛋白的40%。
还有D-氨基酸氧化酶,L-氨基酸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
过氧化物酶体内的氧化酶可以利用氧分子直接氧化底物,产生过氧化氢,后者受过氧化氢内的作用形成氧和水,可以消除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细胞岛毒性
肝是酒精带谢的重要器官,酒精大部分被肝细胞基质内的乙醇脱氢酶分解,5%~25%的酒精受过氧化物酶体内酶的氧化作用转变成醛缩醇
过氧化物酶体内还有黄嘌呤氧化物酶等,他能将核酸的代谢产物嘌呤氧化为尿酸
有保护肝细胞作用
内涵物
糖原,色素,脂滴
进食时糖原增多,饥饿时糖原减少
正常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肝病时脂滴多
肝细胞色素有铁血黄素,脂褐素,它们也可以贮存在溶酶体内,脂褐素的含量随机体年龄增长而增多
肝血窦
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汇入中央静脉
学斗皮壁由内皮细胞构成,窦内可见肝巨噬细胞和肝大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
肝细胞与血窦壁之间有一狭小的间隙,称为肝周隙
肝血窦内皮细胞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构成肝血窦壁的主要成分,细胞扁而薄,含核大部分凸向窦腔,腔面可见少量微绒毛和小凹陷
细胞间连接松散,常有0.1~0.5um宽的间隙
胞质内细胞器较少,但吞饮小泡较多,表面肝血窦内皮细胞具有较强的物质摄取能力
明显特征是在细胞不含核大扁薄部分有许多窗孔,孔上无隔膜
内皮上无基膜,仅见少量散在的网状纤维
肝血窦通透性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之间物质交换,血液中除乳糜微粒外,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自由通过血窦壁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定居于组织内巨噬细胞中最大的细胞群体,约占巨噬细胞总数的50%以上
细胞形态不规则,从胞体伸出许多板状或丝状伪足附在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窗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
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并有较厚的糖衣
细胞核较大,胞质内溶酶体发达,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其他细胞器较少
具有识别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及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肝大颗粒淋巴细胞
肝特有的NK细胞,位于肝血窦内,直接与血液相接触,并牢固地附着在内皮细胞或肝巨噬细胞上
细胞表面有伪足样突起,突起穿过内皮进入窦周隙,与肝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相接触
胞质除了含有少量线粒体中,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性粒,多泡体,微丝及微管外,还有较多的致密颗粒
能够溶解和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肝板
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性排列成板状结构
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
肝索
在切片中,肝板的断面呈索状
肝血窦
肝板的空隙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形成网状管道
胆小管
相互肝细胞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称胆小管,它以盲端起始于中央静脉附近,其主干在肝板内呈放射状走向肝小叶周边,并环绕每个肝细胞,在肝板内构成网格状细管。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胆汁不会从胆小管溢出窦周隙
胆小管被破坏,胆汁溢出窦周隙,进入血窦,出现黄痘
在HE染色不易看到,用银染法或ATP酶组化染色法可以清楚显示
胆小管腔面有肝细胞形成的微绒毛突入管腔,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桥粒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
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窦周隙
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因此窦周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贮脂细胞(伊藤细胞)(肝星状细胞)
位于窦周隙和肝细胞间陷窝内
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附于内皮细胞外表面及肝细胞表面,相邻的细胞突起相互接触,形成网架结构
HE染色不易辨认贮脂细胞,用氯化金浸染或免疫细胞化学法可显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较发达
在肝内维生素A的摄取,贮存和释放方面其重要作用
当给动物大量维生素A后,贮脂细胞数及其脂滴显著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脂滴内贮有维生素A
产生胶原的功能
肝纤维化病变中,贮脂细胞增多,结构类似于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网状纤维
病理条件下,贮脂细胞增多并转换为成纤维细胞
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的三角形或不规则的结缔组织内,可见到3种主要管道分支,即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称为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
门静脉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壁薄,内皮外仅有少量散在的平滑肌
小叶间动脉
肝动脉的分支,管径较细,腔较小,管壁相对较厚,内皮外有几层环形平滑肌
小叶间胆管
管腔狭小,管壁由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构成
肝内血液循环
血供
功能性血管
门静脉
主要收集器胃肠静脉和脾静脉的血管,将胃肠道吸收的营养和某些有毒物质输入肝内进行代谢和加工处理
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右两叶,继而在肝小叶间反复分支,形成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分出小支,称终末门微静脉,行走于相邻两个肝小叶之间。终末门微静脉的分支与血窦相连,将门静脉血输入肝小叶
营养性血管
肝动脉
为肝提供氧及其他器官的代谢产物
肝动脉分支与门静脉分支伴行,依次分为小叶间动脉和终末肝微动脉,最后也汇入血窦
小叶间动脉还分出小支供应被膜,间质和胆管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边刘翔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若干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单独行走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进而汇合成2~3支肝静脉,处肝后汇入下腔静脉
肝大胆汁的形成和排出途径
肝细胞吸收血浆中的胆红素后,经画面内质网内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转化为水溶性结合胆红素,释放入胆小管,与胆盐和胆固醇等共同组成胆汁
成人每天可分泌胆汁600~1000ml
路径
肝小叶中央流向周边
小叶边缘处进入闰管或Hering管
闰管较细,上皮由立方细胞组成,细胞着色浅,胞质内的细胞器少
小叶间胆管
左右胆管
胆总管
胆囊或十二指肠
肝的神经
肝动脉和肝静脉周围有着丰富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丛,来自内脏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些分支和一些膈神经分支
刺激交感神经或给予肾上腺能药物,肝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升高
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给予胆碱能药物,肝血管也有收缩和扩张变化,但对门静脉血管影响较小
在多数动物包括灵长类,肝实质内有单胺类神经分布于肝细胞上,而胆碱能神经仅限于门管区,肝小叶内尚未发现
肝的淋巴
分布于被膜内和小叶间管道周围,形成淋巴管丛,肝小叶内无淋巴管
肝产生大量的淋巴,胸导管内淋巴有25%~50%来自肝。肝淋巴主要来自窦周隙的血浆。肝周隙的血浆从中央流向周边,在小叶边缘沿血管周围间隙流至小叶间结缔组织,继而被吸入小叶间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肝硬化患者,血窦增厚,窦壁通透性下降,肝淋巴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
阻塞性黄痘患者,肝淋巴的胆色素含量增多,部分是血清中与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部分是肝细胞分泌后从胆小管溢出的胆红素
门管小叶和肝腺泡
门管小叶
以门管区为中轴的小叶结构
三角形柱体,其长轴中心为小叶间胆管及伴行血管,周围以3个相邻经典肝小叶的中央静脉连线为界
胆汁从周围流向中央的小叶间胆管。强调了肝的外分泌功能
肝腺泡
肝腺泡体积较小,立体形态似橄榄,纵切面呈卵圆形
它以门管区血管发出终末门微静脉和终末肝微动脉及胆管分支为中轴,两端以相邻的中央静脉为界
由相邻两个经典肝小叶各占1/6部分组成,其体积只相当于经典肝小叶的1/3,肝腺泡是肝最小微循环结构单位
肝腺泡血流是从中轴单向性流向两端的中央静脉
近中轴血管的部分是I带,肝细胞优先获得富含氧和营养成分的血供,细胞代谢群活跃,再生能力强
I侧外侧是II带
III带
血供最差,肝细胞对有害物质较为敏感,易发生病理损伤,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弱。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细胞的损伤呈现带状差异,III肝细胞首先病变
肝的再生
长寿面细胞,极少见分裂相,肝受损伤后,在残余肝不发生炎症和纤维增生的情况下,肝细胞迅速出现快速活跃的分裂,并能精准调控自身体积大小
软圆细胞
圆形小细胞目前认为是肝内肝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未分化细胞,参与形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
胆囊和胆管
胆囊
底
体
颈
连着胆囊管
胆囊壁
黏膜
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突入腔内。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扩张时,皱襞减少变矮
单层柱状
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位于基部,核上区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黏原颗粒
上皮有一定分泌作用,但以吸收能力为主
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
肌层
厚薄不一,胆囊底部较厚,颈部较薄,平滑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大致有环形,斜行,纵行,肌束间弹性纤维较多
外层
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贮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上皮细胞主动吸收胆汁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和重碳酸盐
胆囊的收缩可使胆汁的排出,并调节胆管的压力
从肝排出的胆汁,由于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状态,胆汁流入舒张的胆囊内贮存浓缩
进食后,胆囊持续收缩30~60min,胆总管括约肌松弛,将胆汁排入肠腔
胆囊的分泌,收缩和吸收功能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胆囊吸收水,并使胆囊肌松弛
迷走神经兴奋使胆囊肌收缩排出胆汁
胃切除患者,迷走神经损伤,胆囊肌松弛,容易发生胆石症
胆囊收缩排空也受激素的调节
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
胆管
管壁较厚
黏膜
单层柱状,有杯状细胞,固有层有黏液腺
肌层
平滑肌呈斜行和纵行肌层,较分散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
Boyden肌
胆总管的下端与胰管汇合之前,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发达的胆总管括约肌
Vater壶腹
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入十二指肠壁,局部扩大形成肝胰壶腹
Oddi括约肌
此处的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壶腹括约肌
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括约肌收缩,胆总管内压升高
刺激迷走神经,可使括约肌松弛,括约肌内压低于总胆管内压,胆汁排入肠腔
肝细胞再生的调控
肝再生的效应细胞
肝实质细胞
占70%~80%
肝的最主要功能细胞,也是肝再生的效应细胞
非实质细胞
如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及星状细胞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精确调控肝再生进程
肝干细胞(HSC)
肝细胞增殖复制被阻断或延误时,肝组织就会启动肝细胞增殖分化
在肝细胞因子等趋化因子作用,骨髓间充质肝细胞通过Hering管迁移到肝小叶,在Kupffer细胞和贮脂等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分化成肝软圆细胞
Kupffer细胞分泌产生的受肿瘤坏死因子TNF具有促进肝软圆细胞增殖的功能
TGF-阿尔法,HGF等来源于肝星状细胞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肝卵原细胞生长的功能,并能通过TCF-贝塔调节肝卵原细胞凋亡,从而使肝软圆细胞介导的肝脏再生终止
肝再生进程的调控
启动阶段G0~G1
受TNF和白介素IL-6家族因子调控
细胞启动后便开始复制,但这阶段容易被逆转,其到细胞分裂的过程取决于一些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转移生长因子阿尔法(TGF-阿尔法)的持续刺激
增殖阶段(G1~S)
由HGF,TGF-阿尔法等生长因子调控下,促进一些基因表达,使肝细胞不可逆进入S期进而增殖
延迟早期基因
细胞周期基因(GCG)
细胞周期素cyclin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酶GDK
终止阶段G1~G0
Fas/FasL在再生终止阶段启动细胞凋亡,终止肝再生
TGF-贝塔,激活素ACT和1kB可抑制肝细胞增殖,参与终止肝再生的调控
辅助性因子对肝细胞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