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来世不读医消化管
消化管知识点总结,消化管壁,口腔与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管的淋巴组织,肠粘膜屏障。适用于医学的小伙伴复习和备考!
编辑于2023-02-10 10:19:04 福建省消化管
是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管道,依次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消化管壁
由内向外
黏膜
上皮
类型因部位而异
消化道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作用为主
余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上皮与管壁内的腺体相连续,上皮细胞间隙由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尤其在小肠上皮内多见
固有层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较多,纤维较细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胃固有层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无排出和血液运行,有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
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腺的黏膜下层内分别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腺
黏膜下层还有黏膜下神经丛,由多极神经元与无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在食管,胃,小肠等部分,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肌层
除了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
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有肌间神经丛,结构与黏膜下神经丛相似,调节肌层平滑肌的运动
在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简直卡哈尔细胞,呈多突起状,核椭圆状,胞质较少,需要用特殊染色进行鉴定,可能是胃肠自主节律的起搏细胞
外膜
薄层结缔组织的构成者称纤维膜,主要分布与食管和大肠末端,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建者称为浆膜,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口腔与咽
口腔黏膜的一般结构
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黏膜肌层
上皮为复层扁层,仅仅在硬颚部发生角化
固有层结缔组织突向上皮而形成乳头,其内富有毛细血管,故黏膜呈红色。乳头及上皮内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
在口腔底部的上皮菲薄,通透性高,有利于某些化学物质的吸收,如治疗心绞痛的硝化甘油
固有层中存有小唾液腺。固有层下连骨骼肌(于唇,颊等处)或骨膜(于硬腭)
舌
舌由表面的黏膜和深部的舌肌组成
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向的骨骼肌纤维束胶质构成
黏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黏膜处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
舌背部黏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为舌乳头
味蕾
卵圆形小体,成人约有3000个,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少数位于软腭,会厌咽等部上皮内
其表面有味孔,内部有大量长梭形的味细胞并列簇集成团
味细胞是感觉性上皮细胞
其游离面有微绒毛(味毛)伸入味孔,胞质基底部含有突触小泡样颗粒,而基底面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味蕾深部还有锥体的基细胞,属未分化细胞,可分化为味细胞,味蕾是味觉感受器
丝状乳头
分布最多,遍布于舌背,乳头呈圆锥状,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外观白色,称舌苔
菌状乳头
数量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内有味蕾。固有层富含毛细血管,使乳头外观呈现红色
轮廓乳头
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部平坦,乳头周围的黏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的味蕾
固有层中有浆液性的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
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新的物质刺激
牙
牙冠
露在外膜
牙根
埋在牙槽骨内
牙中央有牙髓腔,开口于牙根底部的牙根孔
牙颈
两者交界部
三种钙化的硬组织
牙本质
构成牙的主体,包绕者牙髓腔。主要由牙本质小管和间质构成
牙本质小管从牙髓腔面向四周放射形走行,越向周边越细,且有分支吻合。牙本质的内表面有一层成牙本质细胞,其突出伸入牙本质小管
牙本质小管之间为间质,由胶原原纤维与钙化的基质构成,其化学成分与骨质相似,但无机成分约占80%,较骨质坚硬,有机成分由成牙本质细胞产生
釉质
包在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其中无机物约占96%,有机物很少,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
由釉柱和极少量的间质构成。釉柱呈棱柱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釉柱从与牙本质交界处向牙冠表面呈放射状紧密排列
牙骨质
包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其组成及结构与骨组织相似,近牙颈部的牙骨质较薄,无骨细胞
牙髓软组织
感受神经末梢包绕成牙本质细胞,并有极少量进入牙本质小管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自牙根孔进入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对牙本质的釉质具有营养作用
牙周组织
牙周膜
是处于牙根与牙槽骨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胶原纤维束,其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将二者紧密联系
牙槽骨骨膜
牙龈
由复层扁平上皮及固有层组成的黏膜。牙龈包绕着牙颈。老年人牙龈常萎缩,牙颈外露
咽
由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组成
黏膜
有固有层和上皮组成。口咽表面覆以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鼻咽和喉咽主要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及粘液性腺和混合性腺,深部有一层弹性纤维
肌层
内纵行与外斜或环形的骨骼肌组成,其间可有黏液性腺
外膜
为富有血管及神经纤维的结缔组织(纤维膜)
食管
有纵行皱襞,食物通过时皱襞消失
黏膜
上皮为复层扁平,其表面细胞不断脱落,由基底层细胞增值补充。食管下端的复层扁平上皮与胃贲门部的单层柱状上皮骤然相接,是食管癌的易发地区
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并形成乳头突向上皮。在食管上端和下端的固有层可见少量性腺
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组成
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多黏液性的食管腺,其导管穿向黏膜开口于食管腔。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甚至淋巴小结
肌层
肌层分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上1/3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兼有。食管两端的内环形肌较厚,分别形成食管上下括约肌
外膜
纤维膜
胃
食物入胃后,与胃液混合为食糜。胃可以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醇类
黏膜
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黏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的胃小区。黏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形小孔,称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相连
上皮
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该细胞椭圆形的核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至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此细胞分泌含高溶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表面,有重要保护作用
表面黏液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3~5天更新一次
正常胃上皮没有如肠道中的杯状细胞,如出现这种细胞,病理学称此现象为胃的肠上皮化生,可为胃癌的前期表现
固有层
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根据所在部位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腺之间及胃小凹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细胞成分除了成纤维细胞外,还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散在平滑肌细胞
胃底腺(泌酸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约有1500万条,是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胃底腺呈分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越接近贲门部的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而越毗邻幽门部的腺中壁细胞越多
主细胞(胃酶细胞)
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形,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酶原颗粒,但在普通固定染色的标本,颗粒多溶失,使该部位呈色浅淡。此细胞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岛超微颗粒
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
在腺上半部较多
该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嗜酸性
电镜下,胞质中有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管壁和细胞顶面质膜相连,并都富有微绒毛
有大量的质子泵(钠离子,钾离子-ATP酶)和氯离子通道),能分别把壁细胞内形成氢离子和从血液摄取的氯离子输入小管,二者结合成盐酸进入腺腔
线粒体为这耗能反应提供大量ATP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其活性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以对食物蛋白质的初步分解
盐酸也有杀菌作用
分泌小管周围有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为微管泡,其膜结构与分泌小管相同
在静止期,分泌小管多不与腺腔相通,微绒毛短而稀疏,微绒毛却极发达
在分泌期,分泌小管开放,微绒毛增多增长,而微管泡数量锐减
表面微管泡实为分泌小管膜的储备形式,壁细胞还有极丰富的线粒体
人的壁细胞分泌内因子,这种糖蛋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使其在肠道内不被酶分解,并能促进回肠对其的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萎缩性胃炎发展过程中,由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出现恶性贫血
颈黏液细胞
较少,位于胃底腺顶部,呈楔形夹在其他细胞之间
核扁平,居细胞基底,核上方有很多黏原颗粒,HE浅淡
其分泌物为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干细胞
存在于从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胞体较小,呈低柱状
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成其他胃底腺细胞
主细胞和壁细胞寿命200天,颈黏液细胞为一周
内分泌系统
ECL细胞
分泌的组织胺主要作用于邻近的壁细胞,强烈促进其泌酸能力
D细胞
生长抑素既可以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又可以通过抑制ECL细胞而间接作用于壁细胞
贲门腺
分布近贲门处1~3cm区域,为黏液性腺
幽门腺
分布于幽门部宽4~5cm的区域,此区胃小凹很深
幽门腺为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性腺,可有少量壁细胞
有很多G细胞,产生胃泌酸,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能促进胃肠黏膜细胞增殖
三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统称胃液。成人每人分泌1.5L~2.5L,ph为0.9~1.5,除了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外,还有大量水,氯化钠,氯化钾等
黏膜肌层
由内环行与外纵行构成
胃粘膜不受腐蚀破坏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自我保护机制
胃上皮表面覆盖的黏液层厚0.25~0.5mm,主要由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有大量碳酸氢根
黏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碳酸氢根使局部ph为7
碳酸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乙醇,阿司匹林类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黏液产生减少,屏障收到破坏,引发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炎或胃溃疡
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可见成群脂肪细胞
肌层和外膜
肌层
较厚,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3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分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外膜
浆膜
小肠
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黏膜
小肠腔面的皱襞可为环形,半环形或螺旋状走行,从距幽门5cm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端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变短,至回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
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为发达
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宽大的叶状,于空肠如长指状,于回肠则为短的锥形
皱襞和微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约30倍
绒毛根部的上皮和下方固有层的小肠腺上皮相连续
小肠腺,Lieberkuhn隐窝,呈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
上皮
单层柱状,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Paneth细胞核干细胞
吸收细胞
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
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
每个吸收细胞有2000~3000根微绒毛,使细胞游离面面积扩大约20倍
微绒毛表面尚有一层厚0.1~0.5um的细胞衣,主要由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其中有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此外还有吸附分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故细胞衣是消化的重要部位
胞质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可将细胞吸收的脂类物质形成乳糜微粒,然后在细胞侧面释出
相邻细胞顶部有完善的紧密连接,可以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小肠的吸收细胞可将摄入的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吸收
除消化吸收作用外,吸收细胞也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过程
十二指肠和空腔上段的吸收细胞还向肠腔分泌肠激酶,可以激活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杯状细胞
散在吸收细胞间,分泌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帕内特细胞
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常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
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的分泌颗粒,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岛超微结构特征
分泌防御素或称隐窝素和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灭杀作用
内分泌细胞
细胞名称
胃
肠
分泌物
主要作用
D
大部
小肠,结肠
生长抑素
抑制其他内分泌细胞和壁细胞
EC
大部
小肠,结肠
5-羟色胺,P物质
促进胃肠运动胃液分泌
ECL
胃底腺
组胺
促进胃酸分泌
G
幽门部
十二指肠
胃泌素
促进胃酸分泌,黏膜细胞增殖
I
十二指肠,空肠
缩胆囊素-促胰酶素
促进胰酶分泌,胆囊收缩
促进碱性的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为胰酶的消化作用提供碱性环境
K
空肠,回肠
抑胃肽
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分泌
M0
空肠,回肠
胃动素
参与控制胃肠的收缩节律
N
回肠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运动
PP
大部
小肠,结肠
胰多肽
抑制胰酶分泌,松弛胆囊
S
十二指肠,空肠
促胰液素
促进胰导管分泌水和碳酸氢根,导致胰液分泌量剧增
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胞体较小,呈柱状
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补充在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也可以分化出帕内特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绒毛上皮细胞更新周期为3~6天
固有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除了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有淋巴小结。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尤指下段)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可以穿过黏膜肌层抵达黏膜下层
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
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
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颗粒入中央糜乳管后输出
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
绒毛内有少量平滑肌细胞,其收缩使绒毛变短,有利于淋巴和血液的运行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较致密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多血管和淋巴管。
有大量十二指肠腺,为黏液性腺,其导管插入黏膜肌层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此腺分泌黏稠的碱性黏液(ph8.2~9.3),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
小肠上皮及腺体分泌物统称小肠液,成人分泌量1~3L,ph7.6还有大量水氯化钠氯化钾等
肌层和外层
外层除部分十二指肠壁是纤维膜,余都是浆膜
大肠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盲肠,结肠与直肠
黏膜
表面光滑,无绒毛
在结肠袋之间的横沟处有半月形皱襞,在直肠下段有3个横行的皱襞(横行皱襞)
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大肠吸收细胞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及大肠内细菌产生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固有层内有稠密的大肠腺,呈单管状,含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帕内特细胞
分泌黏液保护黏膜是大肠腺重要功能。
固有层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黏膜下层
在结缔组织内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可有成群脂肪细胞
肌层
内环行肌段性局部增厚,形成结肠袋
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带间纵行肌菲薄,甚至缺如
外膜
在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为浆膜
在升结肠与降结肠前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
直肠1/3大部、中1/3段前壁为浆膜,余下为纤维膜
外膜结缔组织中常有脂肪细胞聚集构成的肠脂垂
阑尾
官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
固有层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大量淋巴小结可以连续成层,并突入黏膜下层,致使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
肛管
在齿状线以上的肛管黏膜结构和直肠相似,仅在肛管上段有纵行皱襞(肛柱)
在齿状线处,单层柱状上皮变为轻度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大肠腺和黏膜腺消失,再往下为何皮肤相同的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含很多黑色素
固有层中出现了环肛腺(大汗腺)和丰富的皮脂腺
肛管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密集的静脉丛,如静脉瘀血扩张形成痔
肌层由两层平滑肌构成,其内环行肌增厚形成肛门括约肌
近肛门处,外纵行肌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肌门外括约肌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
主要包括黏膜淋巴小结(尤以咽,回肠和阑尾处发达),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间质树突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
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局部黏膜向肠腔呈圆顶状隆起,无绒毛和小肠腺
此部位上皮内有散在的微皱褶细胞M细胞,因其游离面有皱褶而得名
M细胞基底膜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隆状凹腔,内含多个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
M细胞光镜下难以分辨,只能根据其基底部是否包含淋巴细胞推断
电镜上有丰富的囊泡
M细胞可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巨噬细胞,后者将抗原处理后提呈给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进入黏膜淋巴小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分化成幼浆细胞,然后经淋巴细胞再循环,大部分返回消化管黏膜,转变成浆细胞
浆细胞除产生少量免疫球蛋白G(IgG)进入血液循环外,主要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
IgA能和斯巴鲁细胞基底膜和侧面膜的受体相结合,形成分泌性IgA是(sIgA)
sIgA被吸收细胞内吞后释入肠腔。sIgA可特异性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或灭杀细菌,中和病毒,防止抗原黏附和穿入上皮
部分幼浆细胞还随血液进入唾液腺,呼吸道黏膜,女性生殖道黏膜和乳腺等部位,产生sIgA,发挥类似免疫作用,使消化道免疫成为全身免疫的一部分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段为多
大多单个夹于其他上皮细胞之间,呈不规则的锥形
基底膜附于基膜,并可有基底侧突与邻近细胞相接触
底部胞质有大量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大小,形状与电子密度依细胞种类而异
绝大多数种类多细胞具有面向管腔的游离面,称为开放型,游离面上有微绒毛,对官腔内食物和ph等化学信息有较强感受性,从而引起内分泌活动的变化
少数细胞(主要是D细胞)被相邻细胞覆盖而未露出腔面,称封闭型,主要受胃肠运动的机械刺激会其他激素的调节而改变其内分泌状态
分泌颗粒含肽和胺类激素,躲在细胞基底膜释出,经血循环运送并作用于靶细胞,少数激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以旁分泌方式调节靶细胞的生理功能
肠黏膜屏障
机械屏障(最重要)
黏液凝胶层
由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糖蛋白被覆在肠黏膜表面形成
发挥润滑作用,避免肠内容物摩擦损伤上皮
阻止消化酶对上皮细胞的损害
黏附和包裹细菌
黏膜上皮细胞
吸收细胞(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
细胞间紧密连接
上皮细胞与结缔细胞之间的基膜
化学屏障
消化腺运输到肠道的分泌物(如胆汁,各种消化酶)及肠道自身的分泌物(胃酸,溶菌酶,黏液等)
胆汁酸盐能与内毒素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
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并使毒素难以黏附于肠表面
黏液中含有的补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以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
生物屏障
菌膜屏障
深层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专性厌氧菌通过黏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合
免疫屏障
肠黏膜屏障评估
肠通透性检测
血液指标检测
肠黏膜屏障障碍与疾病
有发障碍因素
营养障碍
肠道菌群失衡
损伤与感染
化学治疗
疾病
内毒素血症
细菌移位,大分子蛋白质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炎症性肠病,肠源性感染和食物过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