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知识思维导图,包括:1.政治经济学;⒉微观经济学;3.宏观经济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3-02-12 10:57:55 广东经济常识
1. 政 治 经 济 学
1.1 政 治 经 济 学 原 理
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 (政治经济 学研究的出 发点) 与三种基本 经济形式
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过程的三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
创造物质材料
决定性环节
经济活动的基础;处于首要地位
分配
确认所有权:从实物→分配工资
交换
让渡所有权
消费
使用、消耗
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人类社会三种 基本经济形式
自然 经济
自身需要
自给自足
没有商品交换
商品 经济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
包括
商品生产
商品流通
产生和 存在条件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
产品 经济
集中、统一分配
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二十通过直接的产品减缓来体现
商 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价值
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反映自然属性;价值反映社会属性;对立排斥;任何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使用价值&价值
判断
凡是有价格的东西都有价值
×
土地有价格没有价值,因为它没有劳动
商品价值量 及其有关的概念
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 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含义:生产效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分 类
个别劳动 生产率
社会劳动 生产率
劳动 生产率
部门劳动 生产率
同类生产者平均 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 生产率
个别劳动者的 劳动成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
定义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本质)的特殊商品
起源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偶然物物交换--扩大地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金属货币与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交子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无价值
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发行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沟通中的货币量=代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标价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现实货币
基本职能
支付手段
赊账
贮藏手段
足值的货币,作为财富被保存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表现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效率提高
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2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剩余价值的 本质和来源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类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尽可能追逐 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相对剩余价值
提高效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时间不变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在生产环节产生,在流通环节实现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根据在剩余价值 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C(除工资)
生产过程中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V(工资)
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增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化生产+普遍化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资源、工具)
矛盾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表现形式
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矛盾
后果:导致并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表现:生产过剩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周期性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2. 微 观 经 济 学
经纪人假设; 自身利益最大化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2.1 市场主体
含义
企业是市场存在与发展的最主要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市场主体
市场体系
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主体分类
家庭
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的重要主体
企业
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
中介机构
事业单位
政府
特殊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公共服务者和最大的产品购买者
政府通过税收给付各种支出
2.2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指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反映生产消费的状况和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
供求体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构成市场机制的主体
市场需求
形成条件
消费者有此需求
消费者有购买能力
如何增大市场需求
降低商品价格
刺激富人消费
寻找新市场、新人群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价格
偏好
收入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
互补品
预期 (社会群体预期not个人预期)
预期效应可能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因为人民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广告宣传、消费信贷、利率等
需求价格弹性
缺乏弹性
必需品
富有弹性
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
弹性为正
幅度大
奢侈品
幅度小
必需品
弹性为负
劣等品
市场供给
决定因素
产品成本
商品价格(最主要)
生产技术变化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
互补品
政府的租税或补贴政策
市场竞争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差别
价格控制
进出难易程度
举例
完全竞争
很多
完全无差别
无
很容易
农产品(刚需)
垄断竞争
很多
有差别
有一些
比较容易
轻工产品、零售业
寡头垄断
几个
有差别/无差别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重工业、石油、通讯
完全垄断
唯一
唯一产品
很大程度,但常受管制
很困难
公用事业:水、电等
3. 宏 观 经 济 学
凯 恩 斯 : 看 得 见 的 手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最主要
增加就业
失业: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工作+找不到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
流动过程中的失业(跳槽)
结构性失业
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技能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
经济大环境不好,经济危机
季节性失业
间歇性生产(淡旺季)
稳定物价
过高膨胀
过低紧缩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1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有指令性
计划与市场
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属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
市场经济
特征
平等性
竞争性
法制性
开放性
基本功能
利益刺激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优胜劣汰功能
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缺陷
自发性
唯利是图
盲目性
蜂拥而上伤害自己
滞后性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基本 特征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多种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展
国有 经济
国有经济 (全民所有制)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体现在控制力上)
集体经济(部分成员所有)
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分配制度
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宏观调控
集中力量办大事
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基 本 框 架
三 个 制 度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公司制为核心
包括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特征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
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
公司法人代表
监事会
常设监察机构
经理机构
经营管理者(经理人员)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形式:股份合作制(资本+劳动力结合)→股份制(资本合作)
改革目标
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十四大转变,计划→市场)
现代企业制度
收 入 分 配 制 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动力机制)
按劳 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按劳分配前提
公务员工资属于(津贴是福利,不是按劳),公司职员工资不属于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要素
个体户是按劳动成果分配
工资、津贴、奖金
外企、私企职员工资
技术、信息要素
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资本要素
股息、利息、债券、股票交易收入
土地要素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土地租赁
管理要素
管理人才
社会保障制度 安全阀&稳定器
内 容
社会保险 核心内容 基本纲领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福利 最高纲领
例:公共教育
社会救济 最低纲领
最低层次
社会优抚与安置 特殊纲领
法定 对象
现役军人
军属
退伍、复员、转业、残废军人、军烈属等
社会互助 补充纲领
慈善与公益事业
方 针
全覆盖
保基本
多层次
可持续
三个体系
市场体系(前提)
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器)
法律体系(重要内容&组成部分)
3.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社会总供给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
通货膨胀 与 通货紧缩
通货 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供应量大于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地现象
原因
纸币发行量过多
社会总量需求过大
实质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
结果
生活水平下降
通货 紧缩
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
失业率上升
3.3 宏 观 调 控
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比例进行调节
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
经济手段
最主要(间接)
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价格
税收
信贷
工资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主要
行政手段
强制性命令、指示、规定等
辅助
计划指导
道德手段
宏 观 调 控 政 策
财 政 政 策
政府
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总需求、总产出施加影响,优化宏观经济运行
财政收入
税
我国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拉弗曲线:税率过高则会无法承担(向下的半圆)
利
债
费
财政 政策 工具
税收
通货膨胀增加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无偿支出)
国债
大多数借来花掉去投资
通货膨胀时少发行建设性国债
少部分借来不花
通货膨胀时只发这种
运 用
逆经济 风向行事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企业倒闭 →失业(通货紧缩)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 信贷规模扩展→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
货 币 政 策
央 行
央行运用政策工具调解或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银行
政策性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商业银行
中农工建(邮)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
货币 政策 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卖出有价证券
通货紧缩
买入有价证券
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提高
再贴现率
通货膨胀提高
利率
存款利率
通货膨胀提高
贷款利率
通货膨胀提高
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
三个降低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
一个买进
有价证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个提高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
一个出售
有价证券
第四节 经济学术语与名词
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 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核算:最终产品、生产(not销售)、市场价值(not自给自足)、正当经济活动(not非法交易)
外国人在中国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中国人在外国算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
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5%严重通货膨胀
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
CPI>3%通货膨胀
基尼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0-1
0.4为警戒线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表示生活水平高低
恩格尔系数=视频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60%以上贫穷;50%-60%温饱;40%-50%小康;30%-40%相对富裕;20%-30%富足;20%以下极其富裕
赤字率
衡量财政风险
赤字率不超过3%
负债率(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计算
财政赤字/GDP*100%
弥补方法
动用理念介于、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公债(优)
效应
边际效应
外部效应
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基于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也称经济外部性、外部成本或溢出效应
羊群效应
示范效应
消费者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蝴蝶效应
鲇鱼效应
实质是负激励
破窗理论
二八定律
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
沉没成本
不能收回,决策已产生
第五节 国际经济
国际贸易 相关概念
贸易差额
顺差
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逆差
贸易平衡
汇 率
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汇率与进出口
本币汇率下降
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热钱撤离
本币汇率上升
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热钱涌入
汇率与物价
汇率 下降
进口商品在 国内价格上涨
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程度取决于进口商品和 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汇率 上升
进口商品价格可能降低
抑制物价总水平
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日运作
前身:关贸总协定
中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1945在华盛顿成立
联合国专门机构,经营上有其独立性
职责: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世界银行 WB
1945在华盛顿成立,1946年营业
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经济发展 三大支柱
20国集团G20
成员
八国集团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
十一个重要 新兴工业国家
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及欧盟
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
博鳌亚洲论坛BFA
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2001年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成立
性质: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开放性的国际会议组织
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
宗旨:平等、互惠、合作、共赢
上海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
成员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
观察员国
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国
金砖国家
性质:南北对话与合作的桥梁
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
亚太经济合作APEC
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资源
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变开发机构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宗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
总部:北京
第六节 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分类
侠义狭义
种植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广义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等大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
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作用:农民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现状
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耕地少、人口多
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措施
政策
科技
投入
发展产业化经营(基本要求)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权分置
所有权(集体)
承包权(农户
经营权(土地经营权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工业分类
按产品在社会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重工业
轻工业
劳动对象分
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
地位&作用
地位:国民经济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提供消费品
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发展状况&发展途径
发展状况
存在差距、工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高
发展途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服务业
分类
流通部门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中国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
地位&作用
地位: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一二产业,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现状: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