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基础知识与能力(上)知识框架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分享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学生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知识,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2-15 12:11:53 广东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
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定义:广义上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和影响人的活动(扩写)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活动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即教育者作用于被教育者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课程、书本等
教育的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等
社会教育:开放性、多元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
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作用的全面性等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
2、有意识地传授社会经验
3、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
社会属性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时代性
阶级性
生产性: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
民族性:每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其特点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规律
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
即对人和社会起的影响和作用
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使人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第一个)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
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全部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
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
1、原因
2、条件
3、特征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学校的产生
2、特征
近代社会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学
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对象,研究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以服务教育实践。
教育学萌芽阶段
中国的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世界第一个)、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 教学内容:六经六艺、退役社会生产和忽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
《学记》
教育的个体功能、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辈(循序渐进)、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末期)
其他
孟子: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闻见知行四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墨子:兼爱非攻、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亲知、闻知、说知,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准则——三表法
老子、庄子:道法自然
朱熹:朱子读书法
韩愈:《师说》
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提倡男女教育平等,寓教于乐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教育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儿童心理发展,最早提出自由教育和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他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最先发现了儿童,自然后果法《爱弥儿》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重视实证科学,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五步探究教学法,新中心论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为基础研究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教学目标的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适应
赞可夫: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五条教学原则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人口增长率
自然结构:人口的年龄、性别等 社会结构:人口的阶级、文化 教育结构: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职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
教育的人口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
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和最终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管理体制,制约教育目的和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和保护、传播和交流、选择和提升、更新和创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12~18岁,第二个高峰期
子主题1
人的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与人的个性化形成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理论/价值取向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当前学制
义务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历史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叙事研究法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
类型
理论流派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目标
实施状况
中学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
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意义
任务
教学过程
概念
本质观
本质
基本规律
基本阶段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起始环节、先决条件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三个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最直接体现和关键
类型:1、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单一课、综合课 3、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批改方式、批改要求
课外辅导:必要补充
内容、要求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检查和评定方法:考查、考试
教学原则
概念:根据目的和规律的认识,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中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直观性原则——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两类方法
常用
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布鲁纳)
改革与发展
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范例教学法:瓦根舍因 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
选择与运用
教学模式
概念: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
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
自学-辅导式 引导-发现式 情境-陶冶式 示范-模仿式
国外
程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抛瞄式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教师与学生的组合形式
常见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卡斯特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制、特朗普制
新型
小班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慕课
教学策略
概念:特定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
以教师为主:直接教学、接受学习
以学生为主: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个别化学习: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教学评价
概念和功能
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导向与激励功能、鉴定与选拔功能、诊断与改进功能、反馈与调节功能、管理与教育功能
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
教师教学质量 课程的评价
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主要方法
测验评价
1、标准化成就检测和教室自编测验
2、客观性测验和主观性测验
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非测验评价
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量表评价、观察法、调查表、自我评价法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我国当前主要观点
改革任务
改革主题:素质教育 基本策略: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改革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基本趋势
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
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 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取向
中学学生心理
认知过程
感觉:直接反映、起点、基础、必要条件
特性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绝对与差别
感觉适应
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
种类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错觉
一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礼节性、恒常性
注意
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记忆
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遗忘
遗忘的规律:艾宾诺斯遗忘曲线
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思维
主要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问题解决
问题:给定信息、目标、障碍
问题解决
概念: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判断性问题解决
基本特征: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策略:算法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爬山法、类比思维法)
影响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知识经验与迁移、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表象与想象
概念
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概念和构成
功能
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分类
理论
激发与培养
学习迁移
概念
分类
理论
主要影响因素
有效促进措施
学习策略
概念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中学生发展心理
概述
认知的发展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人格的发展
能力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辅导
压力与挫折
中学德育
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德育
概念
内容
过程
原则
途径
方法
新主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节选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课堂管理
班主任工作
课外活动
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