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思维导图,本图整理了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的考点重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2-15 20:00:11 广东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最大的标准
内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人们希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或结果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地位
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
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
层次结构
同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相同,不同国家教育目的不同
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中国所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
中国学校和美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一样
一个国家对它各级各类学校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湖师和理工的培养目标不一样
湖师和有色一中的培养目标不一样
某一级或某一个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
语、数、外各有目标
某一学科,各学科课程标准不一样
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一样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意义
1.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的最高理想
3.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4.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
5.检验工作的标准或者试金石
易混淆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一般、普通)
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总的要求
只有一个
培养目标(个别、特殊)
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
多种多样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2.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及需要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遵从人的本性、人的需要
中国
孟轲
自然教育
亚里士多德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进步主义
帕克
存在主义
奈勒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中国
孔子、荀子、梁启超
赫尔巴特、巴格莱、凯兴斯泰纳、涂尔干、纳托普
教育无目的论的辩证统一论
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
教育的目的就是它本身
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
1.良好的道德品质
2.正确的政治方向
3.正确的价值观
4.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5.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方向、灵魂、统帅,为各育提供方向性的保证
智育
传授给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基本任务
1.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根本任务:发展智力
前提、支撑,为各育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基本任务
1.指导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
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
组织形式
最基本的形式:体育课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
为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子主题4
##
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最早提出美育
世界
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美育书简》
提高审美意识水平可恢复完整无缺的性格
我国
蔡元培
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一部分提出来
主要任务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地位
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
理解美和鉴赏美
创造美(美育最高层次任务)
功能
直接功能:“育美”
间接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超美育”功能:超越性功能
基本原则
1.抓住灵魂,准确把握美育改革发展方向
2.抓好统筹,推动省域内美育发展协调发展
3.抓好关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4.抓好布局,提升专业艺术院校办学水平
5.抓好整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6.抓好评价,促进学校美育科学发展
为各育提供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
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内容
劳动教育
技术教育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1.育人导向(首要、最核心)
2.德育创新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德育突破传统模式描绘了境界、提出了新追求
3.课程创新
4.综合素质
综合其它四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