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方剂
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方剂,详细的总结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帮助小伙伴快速掌握中医治疗方剂,慢性喉炎的内容考点。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谏太宗十思疏》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25201-2010,内容有值班、巡查、检测、维修、保养、建档,快来看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慢性喉炎的中医治疗方剂
特点
喉喑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特点
发生于小儿症状多较严重,甚至可发展成急喉风
西医学的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诊断
病史
多有感冒或过度用声史,或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临床症状
以声音嘶哑为主
轻者,仅声音不扬;重者,声音嘶哑,甚至完全失音
可伴有咽喉不适
检查
喉黏膜及声带鲜红肿胀
或声带淡红、暗红、肥厚、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
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
或声带活动受限、固定
或声带松弛无力
鉴别诊断
喉癌:凡是原因不明的声哑或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不减,尤其中年以上患者,因密切观察
临床伴有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严重者会出现喉部疼痛,头痛耳痛,呼吸困难等,体检可发现颈部肿
块,从下颌角开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有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减低
借助X线、CT、喉镜检查、喉病灶局部细胞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结合实际检査,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寒、风热或痰热犯肺,喉窍壅闭
病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或血瘀痰凝,喉窍失养
治疗原则
实证初期宜祛邪疏风清肺为主,根据病因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宣肺、解毒、散结开音等法
虚证或久病要兼顾肺肾、肺脾,根据病因分别采用滋阴润喉、益气活血、化痰开音等法
风寒袭肺
主症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喉黏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
疏风散寒,利喉开音
方药
三拗汤
常用麻黄、杏仁、生甘草
可加荆芥、防风、生姜以助三拗汤疏风散寒之力
风热犯肺
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
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
检查见喉窍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疏风清热汤
常用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
牛蒡子、桔梗、甘草
可配蝉蜕、罗汉果清肺利喉开音
若痰黏难出者,可酌加瓜蒌皮、竹茹等
痰热壅肺
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黄,壮热口渴,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检查见喉窍黏膜及室带、声带充血,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泻热涤痰,利喉开音
清咽利膈汤
常用荆芥、防风、薄荷、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桔梗、甘草、牛蒡子、
玄参、生大黄、玄明粉
可酌加黄芩、竹沥、瓜蒌皮等清热化痰,或配木蝴蝶、蝉蜕利喉开音
肺肾阴虚
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
可兼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
检查见喉窍黏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窍和声带黏膜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滋阴降火,利喉开音
百合固金汤
常用百合、生地黄、熟地、麦冬、玄参、当归、白芍、桔梗、甘草、贝母
可配凤凰衣、西藏青果生津润喉
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者,可酌加黄柏、知母、龟板、鳖甲等
肺脾气虚
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
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检查见喉黏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补益肺脾,盎气开音
补中益气汤
常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可配诃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助开音
若湿重痰多,声带肿胀甚者,可酌加石菖蒲、半夏、薏苡仁、白扁豆等
血瘀痰凝
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
舌质暗滞或有瘀点,苔薄白或簿黄,脉细涩
检查见喉窍黏膜及室带、声带、杓间暗红肥厚,或声带边缘有小结及息肉状组织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
活血化痰,利喉开音
会厌逐瘀汤加减
常用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黄、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玄参、贝母、瓜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