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笔记,包括个人构建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3-02-16 22:08:57 江西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核心观点:关注个体是如何构建某种认知(认知理解、思维技能)或情感(信念态度、自我概念)
激进构建主义(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继承和发展)
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构建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需要适应困难时,强调“生存力”),而非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不追求经验与客体的一致)
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经验的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认知建构中的作用
生成学习理论
生成学习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新知识(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注意和选择信息并生成信息的意义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认知灵活性理论
核心观点: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以便解决各种问题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原理(可以直接套公式解决的问题)
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时产生的知识(不能直接套公式,)
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
初级或入门知识的获得:掌握重要概念与事实,在测验中将所学知识原样呈现(练习反馈获得)
高级知识获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环境中解决问题
随机通达教学:事物有多面性,斯皮罗等人为使学生可以适应剧烈的情景变化而提出;随机通达教学——抽象地谈概念一般性运用→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并涵盖多种实例变式(显示概念不同方面的含义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的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内化过程
自下而上的知识:具体经验→概括化概念
自上而下的知识:公共文化知识→具有个体意义的经验
后系统发展为活动理论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学习理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被应用的活动、背景、文化的产物,学习应与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境性学习方法
支架式教学(维果茨基,详见下一页)
概念: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同学习者一起完成某项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参与该活动的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互动支架——教师示范、出声思维(学生讲出思路)、提出问题 非互动支架——改变教材、书面的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过程
支架式
抛锚式
认识学徒式:跟着老师做课题
分布式认知
概念:分布在个体内、个体间以及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间进行的认知
教学模式: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分类: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初期: 经验论(白板论)——知识来自后天感知经验 唯理论(天赋观念说)——认知的普遍性来自先天
发展: 先验认知论——感知所得的经验材料和先验自我所产生的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相结合,导致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即:后天经验+先天遗传=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再发展: 杜威——经验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论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情境性;事物——客观存在,知识——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与各种事物相对应
学习观
学习者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赋予信息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构建过程的特征——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教学观:教学非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处理的转换,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及其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人为本,关注精神、情绪
马斯洛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1、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自我实现的需要驱动人格形成、发展和成熟
自我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内在学习理论
与之相对的外在学习: 强化和条件作用+教师强制=灌输而非理解知识+所学知识缺少个人意义
概念: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感情方式+认识方式=情知合一行事
有意义学习与自由学习
有意义学习: 增长知识+对个人生存发展有价值
自由学习: 学生自己发现+同化=学习到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
学生为中心教学: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同理心
浮动主题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核心观点:关注个体是如何构建某种认知(认知理解、思维技能)或情感(信念态度、自我概念)
激进构建主义(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继承和发展)
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构建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需要适应困难时,强调“生存力”),而非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不追求经验与客体的一致)
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经验的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认知建构中的作用
生成学习理论
生成学习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新知识(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注意和选择信息并生成信息的意义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认知灵活性理论
核心观点: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以便解决各种问题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原理(可以直接套公式解决的问题)
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时产生的知识(不能直接套公式,)
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
初级或入门知识的获得:掌握重要概念与事实,在测验中将所学知识原样呈现(练习反馈获得)
高级知识获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环境中解决问题
随机通达教学:事物有多面性,斯皮罗等人为使学生可以适应剧烈的情景变化而提出;随机通达教学——抽象地谈概念一般性运用→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并涵盖多种实例变式(显示概念不同方面的含义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的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内化过程
自下而上的知识:具体经验→概括化概念
自上而下的知识:公共文化知识→具有个体意义的经验
后系统发展为活动理论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学习理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被应用的活动、背景、文化的产物,学习应与情境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境性学习方法
支架式教学(维果茨基,详见下一页)
概念: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同学习者一起完成某项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参与该活动的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互动支架——教师示范、出声思维(学生讲出思路)、提出问题 非互动支架——改变教材、书面的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过程
支架式
抛锚式
认识学徒式:跟着老师做课题
分布式认知
概念:分布在个体内、个体间以及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间进行的认知
教学模式: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分类: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初期: 经验论(白板论)——知识来自后天感知经验 唯理论(天赋观念说)——认知的普遍性来自先天
发展: 先验认知论——感知所得的经验材料和先验自我所产生的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相结合,导致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即:后天经验+先天遗传=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再发展: 杜威——经验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论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情境性;事物——客观存在,知识——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与各种事物相对应
学习观
学习者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赋予信息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构建过程的特征——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教学观:教学非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处理的转换,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及其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人为本,关注精神、情绪
马斯洛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1、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自我实现的需要驱动人格形成、发展和成熟
自我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内在学习理论
与之相对的外在学习: 强化和条件作用+教师强制=灌输而非理解知识+所学知识缺少个人意义
概念: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感情方式+认识方式=情知合一行事
有意义学习与自由学习
有意义学习: 增长知识+对个人生存发展有价值
自由学习: 学生自己发现+同化=学习到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
学生为中心教学: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同理心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