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
教资思维导图,科目一加科目二,有口决帮助记忆,大家可以学起来,早日上岸!
编辑于2023-03-05 16:09:49 贵州教资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提素个性创两全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学习过人/四个转变
学生观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多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偏爱某个学生
两独一发+两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①顺序性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顺序性的。
②阶段性
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
较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少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
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持
某一时期,某一时期
③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④互补性
身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心理机能也存在互补性
身心互补
⑤个别差异性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因材施教
教育的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
教育机会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共同发展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发现,探索,动手,做人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研究问题,论文,课题等
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从学校到社区
建促放研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学习方法,价值观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前,中,后都要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你它我他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发展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概要不仅数书,还要育人;不仅教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培养思想道德,保证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同一条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内容,又要因材施教
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②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
主体性和示范性
①主体性
言传身教
②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高,下自成蹊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①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②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①长期性
②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实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
叶澜和白益民提出
自我更新取向的
①非关注阶段
废墟任我生
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之前的阶段
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一直迁延到教师正式执教阶段
成为师范生之前的中小学阶段
②虚拟关注阶段
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
主体身份是学生
开始对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
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
师范生期间
③生存关注阶段
由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角色转变
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
“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关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并注与同事,学生的关系”
新教师
④任务关注阶段
由关注自我→关注教学任务转变
由关注“我能行吗?”→关注“我怎样才能行?”转变
焦点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关注学生成绩,关注自己教的好不好,怎样才能教好
留任教师
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自我发展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老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道德素养
为人师表,以身作责,热爱学生,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专业知识素养
①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本体性知识(任教的学科知识)
③条件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④实践性知识(教学法)
能力素养
①设计教学的能力
②语言表达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⑤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⑥创新能力
心理素养
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抗正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在职培训主要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
教师的个人反思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十反思=成长
波斯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反思内容
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常用的反思工具
教学后记
教学日志
教学案例等
终身学习意识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1965年首次提出
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基础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受人民,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关爱学生
道德灵魂
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
严慈相济、良师益友
不体罚,不变相体罚,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
教书育人
天职、核心
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创造力,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以身作则一服装,言谈举止
尊重理解家长
与同事合作
拒绝全钱诱惑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
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
提升自身能力(专业素养十教学水平)
三爱两人一终身
未成年人保护法
总则
2020年10月17日修订,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法定年龄:未满18岁
遵循原则
①人格尊严
②未成年人规律和特点
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网络保护
政府保护
司法保护
教育
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由来《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定义
广义
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维观念的活动
包括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
口诀:人在教育在
②历史性
口诀:古今不同
③相对独立性
概念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
受其他社会形态的影响
一方面受社会制约,一方面反作用于社会,具有能动性
历史的继承性
口诀:古今相同
发展不平衡性
口诀:可前可后
④生产性
科学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⑤民族性
民族文化等
⑥长期性
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社会永历立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功能(本体)
培养人
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个性化
促进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派生)---推动和促进
社会变迁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生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人才在不同区域或社会层次,职业岗位间流动
按性质分
正向功能(好)
负向功能 (坏)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内)
隐性功能(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最古老的,中国代表人物朱熹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此观点错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论
提出教育起源的第一个正式学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活动的生存本能活动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美国的桑代克
口决:本能生利息
3.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心理仿梦露
错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口诀:米凯爱劳动
5.交往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
中国叶澜《教育原理》,华东师范终身教授
口诀:叶澜爱交往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
劳动
语言的形成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的特征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特点口诀:简单劳动无阶级
古代社会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中国)
夏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庠、序、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庠
商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西周
国学、乡学
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战国)
第一所高等学府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春秋)、私学繁荣(战国)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直接促进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奴隶社会(国外)
古埃及
宫庭学校
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学校
最初级的
培养新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灵活
崇文,强调理性
联想记忆:雅典娜-知性,智慧
斯巴达教育
培养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尚武、军事主义教育
封建社会(中国)
两汉
太学、郡国学
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的发展始于“文翁兴学”
P.S.文翁石室、成都
鸿都门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国子监,六学工馆
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
宋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口决:论中孟大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国学是程朱理学
清
废除科举制(1905年)
封建社会(国外)
中世纪的欧洲(14-17世纪)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也被称为三艺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学校产生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阶级性和等级性
道流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P.S.“君子忧道不忧贫”反应了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口决:劳教分离有阶级
近现代社会
近代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摆脱宗教)
重视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
20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如网络教学技术等)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口决:全民多现身
教育学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①教育现象、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任务
揭示规律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一个人:孔子
《论语》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及政治家
仁--品德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育内容
《等》《书》《礼》《易》《乐》《春秋》
一本书:《学记》
中国古代及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门论著,或文于战国未期,孟子弟子乐正克整理所著
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功能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表明了教育的关键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表明了教育要符合人身的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③启发式教学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④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与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一致
⑤学不躐等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致
⑥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日:教学相长也
2.西方
古希腊
师徒三人把思想散
苏格拉底
问答法(找茬式)
又称产婆术
西方最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
三步走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代表作《政治学》--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古罗马
一本书: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雄辩术原理》
独立及多样化阶段
培根首提出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夸美纽斯来实现
《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之父
班级授课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首次提出“班级”
泛智教育--普及初等教育
直观性教学原则--第一次进行了理论论证
口决:级智夸大独立
康德首开课
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
赫尔巴特来规范:1原则2基础3中心4阶段
《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
二基础: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旧三中心”和杜威的相对
四阶段: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
口决:小明联系小方
杜威去改变:1本书3中心4个即5步法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新三中心: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卢棱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接受顺其自然的教育,反对人的干预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被认为最早发现了儿童
口诀:卢棱爱自然儿童
洛克
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教育漫画》-和亲戚就教育住来的书信
口决: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瑞士:裴斯泰洛齐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慈爱的儿童之父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研究小学各科教学法,其研究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称为“教学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口决:裴斯心理重劳动
斯宾塞
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
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知识点补充:博比特《课程》 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 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 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教育论》,实证主义者,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
教育预备生活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口诀:斯宾塞准备知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一列宁老婆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人
用个人的力量影响集体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发展
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科结构
主张“无论我们选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 结构”
倡导发现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口诀:纳来发现结构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
新课标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姆有掌握目标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 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口决:高度赞发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口决:瓦根找范例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得教育学”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口决:全面和谐好斯基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口诀:巴班最优化
瑞士: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口诀:规(龟)速构防(方法)守(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口决: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
口决:体内(教育内容+管理体制)性质 两权(领导权+受教育权)一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能够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决;人鱼(舆论) 公主(民主)促政治
教资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提素个性创两全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学习过人/四个转变
学生观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多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偏爱某个学生
两独一发+两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①顺序性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违背身心发展顺序性的。
②阶段性
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
较强的具体性和形象性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少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
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持
某一时期,某一时期
③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④互补性
身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心理机能也存在互补性
身心互补
⑤个别差异性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因材施教
教育的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
教育机会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共同发展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发现,探索,动手,做人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研究问题,论文,课题等
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从学校到社区
建促放研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学习方法,价值观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前,中,后都要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你它我他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发展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概要不仅数书,还要育人;不仅教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培养思想道德,保证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同一条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内容,又要因材施教
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②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
主体性和示范性
①主体性
言传身教
②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高,下自成蹊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①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②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①长期性
②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通过学生的成就实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
叶澜和白益民提出
自我更新取向的
①非关注阶段
废墟任我生
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之前的阶段
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一直迁延到教师正式执教阶段
成为师范生之前的中小学阶段
②虚拟关注阶段
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
主体身份是学生
开始对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
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
师范生期间
③生存关注阶段
由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角色转变
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
“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关注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并注与同事,学生的关系”
新教师
④任务关注阶段
由关注自我→关注教学任务转变
由关注“我能行吗?”→关注“我怎样才能行?”转变
焦点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关注学生成绩,关注自己教的好不好,怎样才能教好
留任教师
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自我发展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老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道德素养
为人师表,以身作责,热爱学生,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专业知识素养
①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②本体性知识(任教的学科知识)
③条件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④实践性知识(教学法)
能力素养
①设计教学的能力
②语言表达能力
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⑤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⑥创新能力
心理素养
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抗正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在职培训主要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
教师的个人反思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十反思=成长
波斯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反思内容
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常用的反思工具
教学后记
教学日志
教学案例等
终身学习意识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1965年首次提出
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基础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受人民,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关爱学生
道德灵魂
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
严慈相济、良师益友
不体罚,不变相体罚,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
教书育人
天职、核心
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创造力,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以身作则一服装,言谈举止
尊重理解家长
与同事合作
拒绝全钱诱惑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
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
提升自身能力(专业素养十教学水平)
三爱两人一终身
未成年人保护法
总则
2020年10月17日修订,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法定年龄:未满18岁
遵循原则
①人格尊严
②未成年人规律和特点
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网络保护
政府保护
司法保护
教育
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由来《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定义
广义
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维观念的活动
包括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
口诀:人在教育在
②历史性
口诀:古今不同
③相对独立性
概念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
受其他社会形态的影响
一方面受社会制约,一方面反作用于社会,具有能动性
历史的继承性
口诀:古今相同
发展不平衡性
口诀:可前可后
④生产性
科学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⑤民族性
民族文化等
⑥长期性
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社会永历立
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对象分
个体功能(本体)
培养人
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个体个性化
促进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派生)---推动和促进
社会变迁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生态功能
社会流动功能
人才在不同区域或社会层次,职业岗位间流动
按性质分
正向功能(好)
负向功能 (坏)
按呈现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内)
隐性功能(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最古老的,中国代表人物朱熹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此观点错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论
提出教育起源的第一个正式学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活动的生存本能活动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美国的桑代克
口决:本能生利息
3.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心理仿梦露
错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口诀:米凯爱劳动
5.交往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代表人物
中国叶澜《教育原理》,华东师范终身教授
口诀:叶澜爱交往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
劳动
语言的形成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的特征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特点口诀:简单劳动无阶级
古代社会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中国)
夏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庠、序、校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庠
商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代
西周
国学、乡学
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战国)
第一所高等学府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春秋)、私学繁荣(战国)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直接促进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奴隶社会(国外)
古埃及
宫庭学校
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学校
最初级的
培养新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教育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灵活
崇文,强调理性
联想记忆:雅典娜-知性,智慧
斯巴达教育
培养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尚武、军事主义教育
封建社会(中国)
两汉
太学、郡国学
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的发展始于“文翁兴学”
P.S.文翁石室、成都
鸿都门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国子监,六学工馆
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
宋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口决:论中孟大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国学是程朱理学
清
废除科举制(1905年)
封建社会(国外)
中世纪的欧洲(14-17世纪)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也被称为三艺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学校产生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阶级性和等级性
道流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P.S.“君子忧道不忧贫”反应了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口决:劳教分离有阶级
近现代社会
近代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摆脱宗教)
重视立法,依法治教
现代
20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如网络教学技术等)
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口决:全民多现身
教育学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①教育现象、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任务
揭示规律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一个人:孔子
《论语》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及政治家
仁--品德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育内容
《等》《书》《礼》《易》《乐》《春秋》
一本书:《学记》
中国古代及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门论著,或文于战国未期,孟子弟子乐正克整理所著
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功能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表明了教育的关键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表明了教育要符合人身的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③启发式教学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④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与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一致
⑤学不躐等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致
⑥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日:教学相长也
2.西方
古希腊
师徒三人把思想散
苏格拉底
问答法(找茬式)
又称产婆术
西方最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
三步走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代表作《政治学》--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古罗马
一本书: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雄辩术原理》
独立及多样化阶段
培根首提出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夸美纽斯来实现
《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之父
班级授课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首次提出“班级”
泛智教育--普及初等教育
直观性教学原则--第一次进行了理论论证
口决:级智夸大独立
康德首开课
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
赫尔巴特来规范:1原则2基础3中心4阶段
《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
二基础: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旧三中心”和杜威的相对
四阶段: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
口决:小明联系小方
杜威去改变:1本书3中心4个即5步法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新三中心: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四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卢棱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接受顺其自然的教育,反对人的干预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被认为最早发现了儿童
口诀:卢棱爱自然儿童
洛克
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教育漫画》-和亲戚就教育住来的书信
口决: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瑞士:裴斯泰洛齐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慈爱的儿童之父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研究小学各科教学法,其研究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称为“教学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口决:裴斯心理重劳动
斯宾塞
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
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知识点补充:博比特《课程》 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 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 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教育论》,实证主义者,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
教育预备生活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口诀:斯宾塞准备知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一列宁老婆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人
用个人的力量影响集体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发展
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科结构
主张“无论我们选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 结构”
倡导发现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口诀:纳来发现结构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
新课标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姆有掌握目标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 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口决:高度赞发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口决:瓦根找范例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得教育学”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口决:全面和谐好斯基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口诀:巴班最优化
瑞士: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口诀:规(龟)速构防(方法)守(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口决: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
口决:体内(教育内容+管理体制)性质 两权(领导权+受教育权)一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能够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决;人鱼(舆论) 公主(民主)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