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诊断学——尿常规
实验诊断学——尿常规:检查内容、检测手段、标本采集与处理、尿量、外观(颜色、透明度)、一般症状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编辑于2023-03-07 16:37:36尿常规
一、 内容
一般性状:尿量、颜色、透明度、气味、比重、PH等
化学检查:尿蛋白、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隐血、白细胞、亚硝酸盐、维生素C
有形成分:(红、白、上皮)细胞、管型、结晶
二、 检测手段
化学检查:尿干化学分析仪
有形成分检查
显微镜法
将尿离心沉淀后,显微镜下观察
LP观察10~20个视野,报告:管型最低值~最高值/LPF
HP观察10~20个视野,报告:细胞的最低值~最高值/HPF
将沉渣滴在定量计数板中,放在显微镜下计数,报告有形成分
全自动有形成分分析仪
三、 标本采集与处理
注意事项
正常饮食,用药者应注明药物姓名。用量、用药时间,以排除用药干扰
留尿前应清洗外阴,留取中段尿,避免混入生殖道分泌物
容器清洗、干燥、大小合适
留尿后应立即送检,否则,可将尿液置于4℃冷藏保存4~8h,或加入适当防腐剂
标本类型
1||| 随机尿:适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用于常规筛查,但漏诊率、假阳性率高
2||| 晨尿:尿液为浓缩状态,检出率高,用于尿沉渣检查
3||| 24h尿:主要用于尿化学成分定量检测(蛋白、激素、肌酐、钾等)
4||| 12h尿:要求当晚水摄入量不多于200ml,主要用于尿有形成分定量检测(细胞、管型)
5||| 清洁中段尿、导尿和膀胱穿刺尿:用于尿细菌培养。其中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可靠。
四、 尿量
参考区间: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
临床意义
尿量增多
成人>2500ml/24h为多尿
分类
暂时性多尿(生理性):饮水、输液、应用利尿剂、精神紧张
持续性多尿(病理性)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尿崩症
肾脏疾病:肾小管浓缩功能收缩
例如: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多尿期、药物、毒物引起的肾小管损伤,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晚期白天尿量同时增多
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衰、高血压肾病
尿量减少
成人<400ml/L或<17ml/h
分类
肾前性少尿
肾血流量减少所致
如:呕吐、腹泻、烧伤引起的脱水、心功能不全
肾后性少尿
肾小球囊内压增高所致
如:结石、肿瘤引起的肾盂或输尿管梗阻,尿路瘀滞。 如果无以上病变,考虑肾病
肾性少尿
肾小球损伤,滤过率下降所致
如:急性肾炎、肾移植急性排异、急性肾衰少尿期(甚至无尿<100ml/24h)
五、 外观(颜色、透明度)
参考区间:正常人新鲜尿液:淡黄色、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无色:尿量增多,如大量饮水、输液过多或尿崩症、糖尿病
淡红色或红色:血尿,出血量多可成鲜红、暗红色
每升尿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可呈淡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但离心沉淀后,镜检红细胞≧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 隐血试验阳性。
原因
泌尿系统的病变
炎症: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泌尿系结石、肿瘤、外伤、结核
肾小球病变:无痛性血尿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凝药物应用过量
尿路临近器官肿瘤侵及尿路:直肠肿瘤、盆腔炎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鉴别肾性、非肾性血尿
变性红细胞>70%:肾小球原性血尿,见于肾小球病变
正常红细胞>7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小球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泌尿道出血
若变性红细胞达不到>70%:血尿来源很难确定
通过”尿三杯试验“,大概鉴别血尿的来源
酱油色、浓茶色:血红蛋白尿
当尿中血红蛋白>0.3mg/L,即可出现酱油色/浓茶色尿。隐血试验阳性。
见于: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血型不合输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血尿VS血红蛋白尿的鉴别
血尿中含大量红细胞,离心后上清液无色;而血红蛋白尿中含血红蛋白,离心后上清液仍为红色。
粉红色、暗褐色:肌红蛋白尿
肌肉损伤时常同时伴有红细胞的破坏,所以肌红蛋白尿常伴有血红蛋白尿,隐血试验阳性。
见于:心肌、骨骼肌损伤严重受损,如激烈运动、急性心梗、横纹肌溶解症、创伤等
深黄色:胆红素尿
震荡后出现泡沫,且泡沫也呈黄色,不易消失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囊炎、胆结石、胰头癌)
白色浑浊:脓尿
含有大量白细胞或炎性渗出物所致,可见脓丝状悬浮物,如加热加酸混浊不会消失。
见于: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淋病等
云雾状浑浊:菌尿
加热加酸后浑浊不消失,镜下可见大量细菌,要确诊菌尿,需中段尿培养。
见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所以,菌尿、脓尿同时存在。
乳白色稀牛奶状、乳糜尿
淋巴回流受阻或淋巴管破裂,淋巴管反流入血,从尿中排出,因为常混有血液,又称乳糜尿。
见于:丝虫病、腹腔结核、肿瘤等
脂肪尿
含有脂肪滴所致
加入乙醚后尿液变清亮,加入苏丹红染色,镜下可见橘红色脂肪滴。
见于:肾病综合征、脂肪组织挤压受损、骨折
灰白色或淡粉色浑浊
盐类结晶尿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盐类结晶,常见有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草酸盐结晶尿。
六、 一般症状检查
气味
参考区间:微弱芳香味。正常人尿液长时间放置,由于尿素被细菌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临床意义
氨臭味:提示膀胱炎、慢性尿潴留
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
鼠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尿比重
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溶质与水)的比例。尿比重可粗略反应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参考区间:1.015~1.025,晨尿最高>1.020,婴幼儿最低
临床意义
与尿量关系:成反比
高比重尿见于:尿量减少的病变、糖尿病、肾病综合征
低比重尿见于:尿量增多的病变,但糖尿病除外。
与尿中溶质有关:成正比,分子量越大,含量越多,比重越高
尿比重可以监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扩容治疗
随着输液,患者比重逐渐减低,血压恢复,提示有效
随着输液,患者比重依然较高>1.025,提示补液不足
随着输液,患者比重逐渐减低,保持在1.010,提示急性肾衰
酸碱度
参考区间:6.0~6.5,最大范围为4.6~8.0
临床意义
PH下降
有机酸中毒(如发热、通风、腹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口服氯化铵或Vc等酸性药物)
低血钾代谢型碱中毒
PH增高
碱中毒(大量服用碳酸氢钠、保钾利尿剂、呕吐)
泌尿系感染
肾小管酸中毒
七、 尿液化学检查
1. 尿蛋白(pro)
分类
大分子蛋白
分子量大,根本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包括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中分子蛋白
和肾小球滤过膜口径相当,也可偶尔通过,但部分蛋白带负电荷,而肾小球滤过膜也有负电屏障,所以排斥决定它不能被滤过。尿中也没有,包括白蛋白
低分子蛋白
在血中浓度不高,被滤过后在肾小管也几乎完全被吸收,所以尿中很少,如微球蛋白。
参考区间
正常人尿中蛋白极其微量,定量<80mg/L,定性为阴性
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
没有完全被肾小管吸收的血浆蛋白
临床意义
24h蛋白质排出超过150mg,称为蛋白尿
定性为阳性,定量>150mg/L
生理性蛋白尿
一过性,蛋白<+、无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紧张引起肾血管痉挛充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直立性蛋白尿:长期站立脊柱压迫肾脏所致,卧位后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持续性,见于肾脏疾病或肾外疾病
分类
肾前性
由于血中低分子蛋白增加,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出现蛋白尿,又称溢出性蛋白尿。
见于
本-周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时异常的浆细胞只产生轻链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分子量小,容易从尿中排出
血红蛋白尿:PNH、蚕豆病、血型不合输血
肌红蛋白尿:挤压综合征、心梗
注: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时,可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假性蛋白尿,检测时应先离心
肾性
蛋白尿持续不消退,多伴有血尿、浮肿、高血压等表现,也可表现为单纯蛋白尿
分类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血浆蛋白滤入原尿增多,并且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
特点:以白蛋白为主,蛋白定性为3~4+,蛋白定量>3g/24h
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尤其肾病综合征,表现为重度蛋白尿
注:若肾小球严重损伤,除白蛋白外,还出现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此时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
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而形成的蛋白尿
特点:以α1、β2微球蛋白为主,蛋白质定性为1~2+,蛋白定量1~2g/24h
见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重金属、有机物、抗生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同时损伤: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肾小管病变进一步发展而来,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后期
全身性疾病同时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糖尿病肾病、SLE肾病
注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只能对单次尿进行检查,易受时间、运动的干扰,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应进行24h蛋白尿测定,以准确判定尿蛋白含量
不同疾病、尿中蛋白种类不同,尿蛋白增多后,应进一步鉴别蛋白的性质以对疾病做出诊断。
肾后性肾脏以下泌尿道的炎症或出血,如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等
2. 尿葡萄糖检查(GLU)
【参考区间】定型为阴性,定量<2.0mmol/L或0.56~5.0mmol/24h尿
【临床意义】当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8.8mmol/L)时,尿葡萄糖定性为阳性,称为葡萄糖尿
分类
暂时性糖尿
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输入葡萄糖
新生儿糖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育不全
使用升高血糖药物: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
应激性病变(心脑血管意外性病变)
血糖升高性糖尿
降糖激素减少:真性糖尿病
升糖激素过多:内分泌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
糖代谢紊乱:肝病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
又叫肾性糖尿,肾小管重吸收糖能力下降
分类
后天获得性糖尿:肾小管损伤,如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药物中毒等
家族性肾性糖尿:先天性肾小管对糖尿病重吸收障碍
注意:尿中大量维生素C时,尿糖可成现假阴性;尿量减少可增强尿糖阳性,反之,阳性减弱。因此,结果应结合尿比重或尿肌酐情况
3. 尿酮体的检查(KET)
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来源】糖代谢不足,障碍时,脂肪氧化旺盛所致
【参考区间】定性为阴性;定量0.34~0.85mmol/24h尿
【临床意义】尿酮阳性见于
糖尿病出现酮血症或酮症酸中毒时
注:酮症酸中毒早期,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而干化学法检测不到β-羟丁酸,可导致试验假阴性
非糖尿病性酮尿
呕吐、腹泻、发热、长期饥饿、剧烈运动、过分节食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苯乙双胍等
4. 尿胆红素检查(BIL)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肝内外肝管阻塞: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肿瘤
肝细胞损害: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或中毒性肝炎等
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5. 尿胆原(URO)
【参考区间】弱阳性
【临床意义】
增多
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损伤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
减少
胆道梗阻: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
新生儿或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肠道细菌缺乏、尿胆原生成减少
6. 尿亚硝酸盐(NIT)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
NIT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的筛查:细菌可以将尿中存在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出现NIT阳性
葡萄球菌、淋球菌由于不产生硝酸盐还原酶,感染后NIT(-)。
此外大量维生素C干扰,细菌感染量少,会试硝酸盐稀释造成假阴性。所以,NIT阴性不能排除泌尿系感染
进食富含硝酸盐的食物(菠菜、卷心菜)后,或尿中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可出现NIT假阳性。因此,必须同时镜下观察白细胞,诊断尿路感染。
7. 尿血红蛋白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
8. 尿白细胞脂酶
通过检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脂酶的含量,间接推算出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参考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尿液中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本实验影响因素太多,相当不准确,因此,必须同时镜下观察白细胞
9. 尿维生素C测定
尿中维生素C会干扰其他区带的准确性
因此,维生素C的测定只是为了监控其他指标的准确性。
八、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沉渣
细胞
红细胞:破片法<3个/HP;定量<5个/ul
白细胞:破片法<5个/HPF;定量<10个/ul
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少量
移性上皮细胞少量
肾小管上皮细胞:无
管型
透明管型<1/LPF
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无
【临床意义】
细胞
红细胞: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结核、出血性疾病、盆腔炎等
白细胞: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
上皮细胞:整个泌尿系统,包括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每一段都附着有不同的上皮细胞
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
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近膀胱处:移形上皮细胞
附着在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近膀胱处
大圆上皮细胞
为表皮移形上皮脱落,胞体大,近似圆形,核小居中,主要来自膀胱
正常尿中偶见
增多:同时白细胞增多,见于膀胱炎
尾形上皮细胞
为中层移行上皮脱落,胞体为梨形,主要来自肾盂
正常尿中不见
增多:同时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
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立方上皮细胞)
略大于白细胞、胞核大、胞浆颗粒粗大
正常尿中:无
尿中出现提示:肾小管损伤
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成团出现)
肾移植一周内出现,随即逐渐消失;若一周后大量出现,提示出现排斥
肾病综合征:可增多并脂肪变性,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尿道: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尿道前段或阴道表层,又叫扁平上皮细胞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女性尿中常混有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更易见。
增多,伴白细胞增多:尿道炎、阴道炎
管型
尿液中蛋白质、细胞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圆柱体,在正常肾小管内,仅含有来自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由于其含量及其微量,所以不会再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管型
【形成原因】
当肾小管内白蛋白增多或T-H糖蛋白增多,进入远端肾小管时
由于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因而蛋白被浓缩(浓缩稀释功能)
由于肾小管的泌氢功能,肾小管内形成酸性环境(酸化功能)
有交替工作的肾单位,足够的停留时间,使蛋白才能浓缩、变性凝固,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当这部分肾小管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随尿排出时,已形成的管型随尿排出
其中,肾小管内蛋白增多,是形成管型最重要条件
肾小球通透性增强,白蛋白滤过增多
肾小管损伤
对蛋白重吸收减少
T-H蛋白分泌增加
肾小管内溢出性蛋白增多(血红蛋白等)
由此可见,管型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肾损伤,是诊断肾病的最有价值的指标
【管型类型】
透明管型
无色透明,见于肾损伤较轻微,肾小管内仅蛋白增多时
正常人浓缩尿中偶见
运动、麻醉、高热】心衰时可一过性增多
明显增多见于:各种肾实质损伤的早期。
细胞管型
若肾损伤略严重,肾小管可能还会出现某些细胞、蛋白凝固形成管型,会将细胞包裹入管型内,形成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肾小球损伤
常和肾小球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同时存在
白细胞管型
肾脏感染的标志,常和白细胞同时存在
可用于区别肾盂肾炎于下尿路感染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上皮细胞管型
增多:肾小管病变。见于慢性肾炎、肾小管坏死、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颗粒管型
若肾损伤时间略长,肾小管内的细胞(已进入管型的细胞),崩解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形成颗粒管型
正常人运动,发热后偶见细颗粒管型
在病情进展期,更易见粗颗粒管型
增多: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
肾衰竭管型
又称宽大管型,在集合管形成所致
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提示预后不良
急性肾衰病人多尿的早期此管型也可大量出现。随着肾功能的改善,可逐渐减少或消失
蜡样管型
肾损伤极为严重,肾小管严重瘀滞,在长期无尿或少尿情况下,已形成的颗粒管型在肾小管内长期滞留,管型内的颗粒溶解,管型外形也由于挤压而扭曲,形成蜡样管型
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呈均匀蜡质感,外形类似透明管型,为灰色或黄色,边缘常有切迹,易断。
脂肪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了脂肪变性,可见于大量脂肪滴形成。加入苏丹红,脂肪滴呈现红色。可见于肾病综合征。
其他管型: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管型;细菌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