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后国际关系史 方连庆
战后国际关系是第一阶段,1945年至1949年。介绍了冷战背景,苏美争霸,新中国成立以及其他力量。关于战后国际关系史分享给大家~
编辑于2023-03-14 22:24:40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阶段:1945-1949
冷战背景
冷战时期:1947-1991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和两大集团对峙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分化、美苏实力此消彼长
美苏争霸
美国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经互会
新中国成立
1949中国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其他力量
战后初期,东南亚和南亚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和一批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冲垮了亚洲殖民体系,国际关系中出现一支新兴力量
第一章 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第一节 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和两大集团对峙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分化、美苏实力此消彼长
从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到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妥协
盟国缔结对战败国的和约
第一类:德日,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敌国,发动二战的祸首,在战争末期被迫无条件投降
第二类:德日的前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是反法西斯联盟的次要前敌国
第一届伦敦外长会议
时间:1945.9.11,伦敦
参会人员:苏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务卿贝尔纳斯、英外交大臣贝文、法外长皮杜尔、中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
结果:失败
会议内容:1、召开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2、缔结五国和约的程序问题
意义: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议上的妥协,打破了伦敦外长会议失败后美苏关系面临的困难僵局,廓清了缔结五国和约进程上的一些障碍
第二届巴黎外长会议
时间:1946.4.25
参会人员:莫洛托夫、贝尔纳斯、贝文、皮杜尔
巴黎和会
时间:1946.7.29,卢森堡
结果:基本通过了对罗、保、匈、芬和约草案,在赔偿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但有关的利亚斯特法规和多瑙河航行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分歧
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与五国和约的缔结
时间:1946.11-12
参会人员:莫洛托夫、贝尔纳斯、贝文、法国副外长德姆维尔
主要任务:审议巴黎和会通过的各项建议,最后确定五国合约的正式文本
五国和约
主要内容
一、对意大利的和约
二、对罗马尼亚的和约
三、对保加利亚的和约
四、对匈牙利的和约
五、对芬兰的和约
分别包括序言及领土、政治、军事、经济和赔偿等条款。
地位及意义:五国和约的缔结是苏、美、英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变化。积极意义: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罗、保、匈等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合约中包含一些消极因素,有的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多瑙河会议
多瑙河航行问题
多瑙河是横贯欧洲大陆的黄金水道,对多瑙河航行的管理和控制权问题,历来是多瑙河沿岸国家同西方大国争论的焦点
《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
会议:1948.8.18多瑙河会议上通过
代表:苏、乌、罗、保、捷、匈、南
内容
1、多瑙河的航行关于入港税、通航税及商业航行的条件方面,“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各国国民、商船和货物自由开放”
2、由多瑙河沿岸国家派代表组成“多瑙河委员会”,负责监督公约各项规定的执行
3、任何非多瑙河国家的军舰“不应在多瑙河航行”;除非有关多瑙河国家预先协议,多瑙河国家的军舰在多瑙河的航行不得越出各该国国境
4、本公约所建立的制度,适用于多瑙河可航部分
地位及意义:新的多瑙河公约,是历史上关于多瑙河航行制度的第一个公正的公约,它打破了西方大国长期控制多瑙河管辖权的局面,维护了多瑙河沿岸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同时也照顾到其他使用多瑙河国家的利益。
消极影响:由于签约的多瑙河沿岸国家中苏联是唯一的大国,并控制着多瑙河的出海口,有可能使它在多瑙河流域中处于支配地位
第二节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盟国在对的政策上的分歧
雅尔塔会议期间:1945.2,由于有共同的敌人,战时三国团结较易,但战争结束后,不同的利害关系使盟国分裂,突出表现在对德政策上
波茨坦会议
《波兹坦协定》
背景:到1945.7,苏、美、英不再要求分割德国
处置德国的原则:“为使德国政治生活在民主基础上最终获得重新建立,并使得过最终能在国际生活中参与和平合作做好准备。”在占领时期,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
影响:波茨坦会议后,以苏联为一方,美、英、法为另一方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和明朗化
莫洛托夫声明
时间:1946.7.10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巴黎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发表声明指出,应该使德国变成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发达的工农业和对外贸易,但没有可能恢复成为一个侵略性的国家
贝尔纳斯演说
时间:1946.7.11
内容:声明美国政府认为德国经济复兴对欧洲复兴是必要的。后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发表演说,声言现在是德国人拥有自己的政府的时候了,美国愿意把德国的政权交还给德国人民
都提出要建立一个德国,但双方出发点、双方对将建立的德国的设想和要求迥然不同。美苏都想按自己的模式和意图来建立德国,而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德国的分裂已势所必然
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争夺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赔偿问题
《波茨坦协定》规定: “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
但在占领区划定后,美国鉴于当时本占领区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存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决心抛弃该条规定
1946.5,美突然宣布停止从美占区向苏联提供一切赔偿,并开始考虑合并占领区
1947.1.1 美、英双方代表在纽约签订的合并占领区的协定生效
合并占领区是美国按照自己意图来改造、扶植和控制德国的一个重大步骤。德国报刊将合并而成的双占区称作“准国家”,实际上已是未来联邦德国的雏形
双占区成立后,美、英两国积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扶植起一个由德国人掌握的政权。这完全是出于同苏联对抗的目的,是丘吉尔富尔顿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实际体现
第一次柏林危机
过程
美国
过程:伙同英国策划在西部占领区推行货币改革: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美、英两国一面放风说苏占区的莱比锡在印刷新货币,一面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在美国印刷新币德国马克,同时竭力诱说法国让法占区同双占区一起实行货币改革。1947年底,新币已经印刷完毕并秘密发送到了法兰克福。美英称这一货币改革计划为“捕鸟猎犬行动”。接着法国也同意与英、美共同行动,西部三个占领区发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20,新币德国马克取代旧币帝国马克。
结果
1.货币改革在一开始使西占区的德国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德国人受到很大打击,给他们带来很多困难,然而总的来说,它对西占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下废除了泛滥成灾、信誉扫地的帝国马克。随着货币的稳定,市场逐渐开始繁荣,西占区的整个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2.货币改革是西方三国背着苏联搞的,使德国出现了两种货币,给苏占区带来极大的混乱。
苏联
在西占区宣布货币改革的当天,苏联对德军事管制委员会向西占区的占领当局提出抗议。苏方发表“告民众书”,指责美、英、法三国推行肢解德国的政策,致力于削弱德国、好把德国经济隶属于它们。同时在苏占区内发行新的“D”记马克。
结果
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市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柏林的分裂成为德国分裂的先导。
货币改革使苏联和西方三国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触发了苏联封锁柏林的“柏林危机”,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5.4,苏、美、英、法四国达成取消柏林封锁和反封锁的协议。从,5.12起,柏林的交通恢复到1948.4.1前的状态。
影响:柏林的封锁和解除,对苏联来说毋宁是一种失着
1.苏联封锁西柏林给西柏林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通过直观来认识问题的老百姓,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激备至。封锁柏林是苏联的失人心之举。
2.苏联封锁柏林的目的是想以此对西方三大国施加压力,使它们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它们从柏林退出并阻止西方三国建立西德政府。然而苏联并未达到任何目的。除解除双方的封锁外,没有解决任何别的问题。
两个德国的建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8.2.23—3.6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伦敦会议;4.20—6.1再次召开会议,发表《伦敦议定书》,决定成立西德国家,并议定西德要接受《占领法规》,参加马歇尔计划,其鲁尔的煤、钢由与会国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进行分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三节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美国排斥盟国独占日本
背景: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要日本从属美国,使日本受美国控制并为其称霸世界政策服务
对日独占的方式
1.单独军事占领
1)垄断对日受降和军事占领的支配大权
在答复日本乞降照会时,美国以主导受降者自居,想自行任命代表盟国的驻日盟军最高统帅
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统帅,并授权其“对一切有关盟国为执行投降条款而派出的陆、海、空部队享有最高统帅的权威”。同时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
2)《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宣称美国“将欢迎并期待其他在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队伍来参加占领。一切占领部队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
结果:对日占领在表面上打着“盟国共同占领”的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美国单独军事占领,美国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2.控制对日管制机构
既有利于推行美国的对日政策,又能够掩饰其对日本的独占统治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
时间:1945.12
美英苏在日本问题上达成妥协,通过《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
内容
1.远东委员会:最后决定权依然操纵在美国手里
2.盟国对日委员会/盟国对日理事会:无实权,只是最高统帅的咨询机构
影响:虽然相继设立了两个对日管制机构,但由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并控制了实施对日占领政策的大权,致使这两个委员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还在对日管制问题上排斥盟国,从而实现了它对日本的独占统治。
民主改革的实施
为了控制日本,美国必须首先征服日本的统治阶级,然后按照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方式来改造日本
1945.9.22 《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
1.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将尊重他国的权利,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
2.“美国将尽一切努力与各盟国磋商,并组织适当的咨询机构”,“但各盟国之间如发生意见分歧,美国的政策应居主导地位”
3.“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自己的权力”
以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基调的改革措施
1.解散军队,逮捕战犯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2.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五大改革指令”:赋予妇女选举权,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鼓励工人的团结和工会组织;促进自由主义教育,废除具有压制性的各种制度;促进经济机构的民主化
3.整肃军国主义势力
盟军总部颁布政治整肃的两项指令
1.取缔所有支持日本军国主义、国家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
2.“解除公职令”
被美视为该换日本政治领导的重要手段
“公职资格甄别委员会”
4.制定新宪法
修宪焦点集中在天皇制,即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美占领当局主张保留天皇的同时大大削弱其权力,利用日本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精神支柱,把日本引向西方资阶民主的轨道
1946 天皇:《人间宣言》
修改宪法三原则
1.“天皇为国家元首”“天皇的职权要依据宪法行使,并从属于宪法规定的人民意志”
2.“放弃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力”
3.废除封建制度
意义: 新宪法确立了天皇象征制和国民主权原则,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的制度; 宣布放弃战争,规定“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尊重和保障国民的权利,宣布“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新宪法的制定,是政治改革的结晶,对日本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有着深远的意义。
5.解散财阀
第一步:指特定持股公司和财阀家族
第二步:分散股票所有权,消除财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
第三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6.农地改革
7.教育改革
意义:在美国占领日本的前期,以美国占领当局为主导、以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民主力量为动力而进行的这场重大改革,是具有较彻底的反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反法西斯军国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和最终完成。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扫除了妨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种种封建羁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背景
1947年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的变化。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提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苏联推行遏制政策,导致美苏关系全面恶化,开始进入东西方的冷战时期。1948年,以柏林危机事件为标志,冷战进一步加剧,使战后美苏的紧张关系达到第一个顶点
在亚洲,1947年秋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国民党政权溃败成必然,美国对华政策将彻底破产→乔治·凯南从美国的远东战略意义出发,把日本放到了主要的亚洲潜在盟国的地位
在日本国内,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大力推行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其部分结果开始走向美国所期望的反面。日共等进步力量不断扩大,各种工农群众运动此起彼伏,而日本统治阶级则连续遭受打击,元气大伤。如任其发展下去,将可能发生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从而直接动摇美国占领当局本身的地位和统治,危及美国的切身利益
罗亚尔演说
时间:1948.1
美国陆军部长肯尼斯•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说,认为现在美国对日政策的目的,“不仅使日本本土独立,而且要在本建立起能够应对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战争的威胁,能够充分完成其防御性任务的强大而稳定的民主政治”。这次讲演反映了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方,改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企图
意义:以罗亚尔演说为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多方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从而构成了占领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表现
政治上:释放大批战犯,陆续解除对右翼分子和政客的整肃,并默认他们重返政界,大力支持以吉田茂为首的保守政权,限制各种进步的群众运动,镇压工人罢工,禁止在日本成立共产支部组织,指示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等
经济上:缓和并放慢对解散财阀的要求
赔偿问题:开始背离《波茨坦公告》精神,把复兴日本经济作为其对日占领政策的主要内容
詹斯顿报告/德雷珀计划
时间:1948.3.20
美国陆军部次长德雷珀率领詹斯顿调查团抵日,5.18公布
内容
“要使日本经济自立,美国必须正视援助问题”,“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支付进口粮食和原料的贷款。日本必须增加目前出口额的8-9倍”,因此“除了日本有用的和平生产设备外,能够拆除的生产能力不是太大的”
报告主张进一步缩减赔偿范围,军工设备的拆赔数量也被减少了2/3,并表示日本工业生产能力可维持在1937年以后的水平
意义:詹斯顿报告是罗亚尔演说的具体化。根据此报告,远东委员会的美国代表于1949.5.12发表声明说:“今后继续从日本拆赔设备而产生的负担,将可能极大地损害稳定日本经济并使其经济自立的占领目的”,宣布停止执行临时拆赔计划
鲍莱、斯特赖克、詹斯顿三个报告对赔偿问题的态度一个比一个后退,它充分显示了1947-1948两年内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过程:由严厉到缓和继而转为援助,由赔偿调查变为复兴日本经济。美国对日政策的这一变化,其含义远不止减少或停止赔偿,它表明了美国开始把日本纳入其远东战略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