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学020血管介入技术
医学影像学020血管介入技术知识梳理,内容包括介入放射学概述、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等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3-15 12:05:42 广东020血管介入技术
介入放射学概述
1.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等,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者用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
2.介入放射学的导向设备:X线电视透视、DSA、CT、B超、MRI。
3.介入放射学技术
(1)成形术。
(2)栓塞术。
(3)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4)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
(5)经皮针刺活检术。
(6)消融术等。
4.介入放射学种类,按照介入治疗的途径可分为
(1)血管介入技术:在血管内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经导管栓塞术(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infusion)三大技术为基础。
(2)非血管介入技术:在血管以外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以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和经皮针刺活检术等为基础。
第一节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1.血管介人技术: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进行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2.Seldinger技术的主要步骤:穿刺血管、引入导丝、拔除穿刺针、沿导丝引入导管。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的定义: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栓塞剂,使靶血管闭塞,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技术。
一、栓塞剂
1.理想的栓塞剂应具备的条件:①无毒;②无抗原性;③有好的生物相容性;④易得、易消毒;⑤不透X线;⑥易经导管注人。
2.栓塞剂的种类
(1)按物理性状分固体性、液体性。
(2)按栓塞血管部位分为外围性(末梢栓塞剂)和中央性(近端栓塞剂)。
(3)按能否被机体吸收,分为可吸收性和不可吸收性。
(4)按栓塞血管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1个月)、中期(48小时至1个月)、短期(48小时以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栓塞物
二、栓塞剂运送导管
1.选择性造影导管(如脑动脉导管、冠状动脉导管、内脏动脉导管等)。
2.超选择性造影导管(如肝动脉导管、胃左动脉导管、Yashiro导管、微导管等)。
3.双腔阻塞球囊导管。
三、临床应用
1.控制出血:
(1)外伤性出血:肝、脾、肾外伤性出血,分别行相应出血动脉栓塞
①骨盆骨折致盆腔大出血,行髂内动脉的出血动脉栓塞;
②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鼻出血行颌内动脉栓塞;
③胸壁出血行内乳动脉栓塞;
④需行手术止血又处于休克者,可先用球囊导管暂时阻断靶器官的血流,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2)医源性出血:活检术术后,术中误伤血管,术后感染引起动脉炎或动脉瘤破裂出血。
(3)肿瘤出血:
①鼻咽部肿瘤行颈外动脉栓塞;
②肺癌伴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
③盆腔肿瘤行髂内动脉栓塞。
(4)溃疡出血:依出血部位,对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
(5)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来控制出血,疗效优于外科分流术和胃底静脉结扎术。
2.治疗血管性疾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动脉瘤。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性病变治疗价值更大。
3.治疗肿瘤
(1)手术前辅助性栓塞:适用于富血管肿瘤如脑膜瘤、鼻咽血管纤维瘤、富血管性肾癌和盆腔肿瘤等。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肿块完整切除及避免或减少术中转移。
(2)姑息性栓塞治疗:适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富血管肿瘤,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部分肿瘤行栓塞术后,病情改善,肿块缩小,再行二期手术切除。肝癌化疗性栓塞的临床效果可与手术切除效果媲美,且微创,适应证广。
下列情况不适合行栓塞治疗:
①恶病质;
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③伴肝动脉-肝门静脉瘘者;
④门脉主干癌栓完全阻断门脉血流或其阻塞程度大于60%;
⑤肿块体积占全肝70%以上。
(3)相对根治性栓塞治疗:适于少数良性富血管肿瘤如子宫肌瘤、鼻咽血管纤维瘤和极少数恶性肿瘤。
4.器官灭活
(1)内科性脾切除:指通过导管脾动脉栓塞术来消除脾功能。
1)适应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脾功能亢进,器官移植前后的免疫抑制者,继发于脾静脉血栓形成和肝硬化的曲张静脉出血。
2)优点:采用多次、部分性脾动脉分支栓塞,以维持脾脏的免疫功能,又可减少并发症。
(2)内科性肾切除:指通过导管肾动脉栓塞术来消除肾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适应证:用于不宜手术和血管成形术的肾动脉狭窄所致的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的晚期肾衰者,肾病所致严重蛋白尿,严重肾萎缩并肾性高血压。
四、栓塞治疗的反应与并发症
1.栓塞后综合征:指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恶心、呕吐、疼痛、发热、反射性肠淤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逐渐减轻、消失
2.栓塞并发症包括:误栓、血管损伤、感染、器官功能受损等。其发生与适应证的选择不当、栓塞剂的选择不当、过度栓塞、误栓、无菌操作不严、操作技术不熟、术后处理不当等密切相关。
第二节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定义: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指经皮穿刺置入导丝、球囊导管、支架等器械,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和再通的技术。可用于全身动脉、静脉、人造或移植血管,是临床治疗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
1.适应证: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为支架置入术的前期准备。
2.相对禁忌证
(1)肢体: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外周小血管病变。
(2)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或血管腔内有新鲜血栓(3个月以内),或溃疡性血管狭窄等。
3.操作技术:导丝通过狭窄段为其关键。完全性闭塞者:需先打通血管。所选球囊直径与狭窄段两端正常管径相当或稍大1~2mm,球囊长度应超过狭窄长度1~2cm。术前一天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经导管注人5000U肝素、术后持续用3~6个月的阿司匹林等。
4.基本原理:血管内、中层有限度地损伤和撕裂,管壁张力下降,管腔扩大。
5.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者的经验等。总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者同样有效。
6.并发症: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夹层或穿孔、异位栓塞等。
二、血管内支架
1.适应证:颈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冠状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四肢动脉、腔静脉等血管狭窄、闭塞、动静脉瘤;偏心性狭窄不适于做球囊扩张成形者;经球囊扩张成形后再狭窄、闭塞者。
2.相对禁忌证:广泛性血管狭窄;大动脉炎活动期;凝血机制异常。
3.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支架,根据支架的属性(自扩式、球囊扩张式、热记忆式)放置支架。术前、中、后采取抗凝措施。
4.基本原理:利用支架的支撑力将狭窄的血管撑开。覆药膜支架可防止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过度增生。
5.疗效:支架用途十分广泛,可治疗血管性和非血管性腔道的狭窄性病变。可提高血管开放率。如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从成形前的73%±15%下降到16%±12%,症状减轻或消失者达92%。
6.并发症:包括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出血;血管损伤。
7.支架类型
(1)自扩式支架:支架本身具有弹性,释放后在管腔内自行扩张。
(2)球囊扩张式支架:支架本身不具有弹性,但有可塑性,可根据临床要求用球囊调整支架直径。
(3)热记忆式支架,由镍钛合金制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操作简便。
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
定义:是一种非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新技术。它经颈静脉途径在肝静脉与肝内门静脉之间建立通道,并置入支架。
第三节 心脏疾病介入治疗
一、心脏瓣膜狭窄经球囊成形术
1.适应证: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狭窄或伴轻中度关闭不全。
2.禁忌证:瓣膜明显增厚、钙化;合并重度关闭不全;风湿活动;房室有新鲜血栓;并存心内复合畸形;不可控制的心律失常。
3.操作技术:二尖瓣、肺动脉瓣成形术采用股静脉途径,前者需行房间隔穿刺;主动脉瓣成形术采用股动脉途径。
4.疗效:技术成功率在95%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瓣口面积增大,跨瓣压差降低。
5.并发症:心脏穿孔,心包填塞,瓣膜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心律不齐,肺循环、体循环栓塞,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适应证:漏斗型或管型动脉导管未闭。
2.禁忌证:窗型动脉导管未闭或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右向左分流者。
3.操作技术:最常使用Amplatz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释放。
4.疗效:成功率在90%以上,无再通发生。
5.并发症:封堵器脱落引起栓塞,包括肺动脉和周围动脉栓塞。
三、射频导管消融术
1.适应证:预激综合征或房室结双径路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2.禁忌证: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腔内血栓形成。
3.操作技术:采用左侧旁道或右侧旁道或间隔旁道消融术。
4.疗效:成功率在90%以上。
5.并发症:气胸,血胸,心包填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四节 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
一、血管收缩治疗
1.适应证:适应于下列疾病引起的上、下消化道出血:
①出血性胃炎;
②食管贲门粘膜撕裂伤;
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④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⑤小肠和结肠大面积出血性炎症;
⑥窒室出血;
⑦血管造影检查无明显异常征象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2.禁忌证:冠心病,肾功能不全。
3.操作技术:超选择性插管至出血动脉,以0.2U/min的流量灌注血管加压素,20min后若出血未能控制,剂量增大至0.4U/min,连续20分钟,若仍未奏效,应选用其他方法。
4.疗效:总有效率80%以上。
5.并发症 痉挛性腹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肠缺血坏死,外周血管缺血。
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
1.适应证
①适应于动脉导管能抵达的实体肿瘤,如头颈部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盆腔肿瘤、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②术前辅助化疗。
③各种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预防性化疗。
2.禁忌证:只要患者能耐受,无绝对禁忌证。
3.操作技术: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插管,采用一次性冲击疗法或保留导管一周,连续性灌注,或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血供,再灌注化疗药,或采用植入式导管药盒系统灌注化疗。
4.疗效:动脉灌注可数十倍增加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并延长肿瘤细胞与高浓度药物的接触时间,减轻药物全身毒副反应,其治疗效果优于静脉内化疗。
5.并发症:除化疗药引起的副作用外,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三、动脉内溶栓治疗
1.适应证: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所致的动脉栓塞。
2.禁忌证:已知出血倾向者,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期,近期脑出血者,严重高血压,超过溶栓最佳时机,近期实施外科手术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3.操作技术:将导管直接插入靶器官闭塞动脉的血栓内注入高浓度溶栓药,如尿激酶、链激酶、蛇毒、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4.疗效:血管开通率在70%~90%,症状好转率可达100%。但取决于溶栓治疗的早晚。溶栓时机越早越好。脑动脉溶栓超过6小时,冠状动脉超过9小时,周围血管溶栓超过3个月,成功率明显降低。
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①给药剂量小,溶通时间短,再通率明显高于静脉内溶栓。
②溶栓时通过造影复查能及时了解血管是否再通和器官再灌注的程度。
③确定溶栓治疗无效时,可借溶栓通道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血栓抽吸术、血管内支架植入等。
5.并发症:继发性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痉挛,溶栓成功后再梗阻。
第五节 其他血管介入技术
一、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1.适应证:心血管内各种异物。
2.禁忌证:已发生心血管穿孔的异物。
3.操作技术:采用圈套法、内镜钳法或网篮导管法。
4.疗效:用非手术法取出心血管腔内异物成功率高,避免外科手术。
5.并发症:心血管损伤,血管痉挛,末梢血管栓塞。
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1.适应证:肢体深静脉、盆腔静脉、下腔静脉等血栓形成,有可能或已造成肺动脉栓塞者。
2.禁忌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下腔静脉、双侧股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闭塞。
3.操作技术:在双肾静脉开口水平以下,置放临时性或永久性滤器。
4.疗效:滤器植入后肺栓塞复发率仅为1%~3%,死亡率明显下降。
5.并发症:腔静脉闭塞或穿孔,滤器移位或误放。
三、第二肝门再建术
1.适应证:肝静脉阻塞所致布-加综合征。
2.禁忌证:多器官功能衰竭,不适于血管造影者,肝小静脉、肝静脉分支、主肝静脉广泛阻塞,又无良好的侧支循环形成者。
3.操作技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肝静脉中用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
4.疗效:残余狭窄<30%及静脉压明显下降为治疗成功的标志。其技术成功率和疗效优于外科治疗手段。
5.并发症:多与操作技术有关,血管破裂出血,心律失常,支架移位、阻塞。
四、腹主动脉瘤被膜支架植入术
1.适应证: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2.禁忌证:瘤上缘距肾动脉开口的下缘<1cm。
3.操作技术:植入用带膜支架。
4.疗效:创伤小,植入成功率高。
5.并发症:支架移位,瘤内瘘。
五、子宫肌瘤栓塞治疗
1.适应证: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的子宫肌瘤,如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直肠、膀胱压迫症状,不孕或流产。
2.禁忌证:月经期,急性盆腔炎,凝血机制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3.操作技术:将导管直接插入子宫肌瘤的供血动脉,注入栓寒材料。
4.疗效:可保留子宫,对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及受孕几无影响,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经期出血减少,盆腔压迫症状缓解。
5.并发症:继发性感染,疼痛。
六、血栓吸取
1.适应证:髂动脉及四肢动脉近端的栓子。
2.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
3.操作技术:将吸取栓子导管送至血栓部位。
4.疗效:取决于栓塞时间,与动脉内溶栓及PTA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5.并发症:术后出血,早期血栓再形成。
医学影像学 020 血管介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