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的源头,文学形态有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出现成熟的文学作品、还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欢迎交流。
编辑于2023-03-30 17:38:59 广东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形态
诗乐舞结合
文史哲不分
出现成熟的文学作品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作者流变
巫觋→史官→贵族→士
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巫)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上古神话
■神话
以故事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山海经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具有原始宗教性质,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资料,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内容
创世神话
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盘古开天
始祖神话
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女娲造人
洪水神话
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鲧(gǔn)禹治水
战争神话
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蚩尤
发明创造神话
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
仓颉造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话思维的象征性或隐喻性
▲神话历史化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精神实质
蕴含了民族精神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不屈的奋斗反抗精神
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情感、形象和想象三因素
■后世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题材源泉
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诗经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生民
农事诗
七月
燕飨诗
小雅·鹿鸣
怨刺诗
魏风·硕鼠
战争徭役诗
小雅·采薇
婚姻爱情诗
周南·关雎
卫风·氓(怨妇、弃妇诗)
★艺术特点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句式以四言为主
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风雅颂
风
音乐曲调
雅
朝廷正乐
颂
宗庙祭祀之乐
★赋比兴
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七月
比
以彼物比此物
魏风·硕鼠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周南·桃夭
■地位与影响
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影响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
▲四家诗
齐、鲁、韩
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先后亡佚
毛诗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笙诗
311篇中,实存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叙事散文
尚书
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文诰单独成篇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春秋笔法
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以一字寓褒贬等,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
叙事特征
时间顺序,兼有倒叙和预叙
大量戏剧性情节,充满故事性
以第三人称、旁观者立场叙事,视角广阔灵活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人物刻画
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主要通过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
很少集中描写人物,大多分散记录
记言文字特色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屈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文学成就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春秋三传
公羊、谷梁、左氏传
战国策
■战国策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文学成就
人物形象
鲜明生动
生动描写社会各阶层
运用夸张虚构的手法塑造人物
有机集中写人,开纪传体先例
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语言艺术
辩丽横肆
借喻生动贴切,循序渐进
长于铺张渲染,大量对偶排比
以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
国语
▲国语
一部国别史,是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料汇编
文学特征
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
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以记言为主,思维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后世影响
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其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后世小说艺术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已初具规模
表现出明显的褒贬倾向性,对寄寓作者思想具有先导作用
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说理散文
论语
一部典范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成就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语言风趣幽默,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
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
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场面和人物行为描写
孟子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文学特色
论辩技巧
缜密纯熟
长于论辩,灵活运用逻辑推理
长于譬喻,形象性而具有艺术感染力
文风
气势浩然
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文气磅礴
语言明白晓场,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荀子
散文特色
行文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思想深邃丰富,说理清晰,逻辑周密
理论系统严整,论证严谨周详
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用大量排比句法,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孟荀思想之不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
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
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庄子
▲三言
“以卮言为曼衍”,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传播
“以重言为真”,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以自重
“以寓言为广”,虚拟的寄寓与他人他物的言语;避免主观片面,藉外论文
★艺术特色
创作方法以寓言为主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诙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韩非子
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散文特色
冷峻观察,议论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大量寓言,构思精巧,语言幽默,耐人寻味
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
■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大量使用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
兼具形象性和抒情性,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
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范式
楚辞
★楚辞
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贵族集团源于中原,自觉学习中原文化,与中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信巫鬼,重淫祀”,楚国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楚国的政治形势
在战国后期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奸佞专权,排斥贤能
■文体特色
诗风
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体式
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语言
多用楚语楚声,“兮”字成为楚辞标志
▲风骚
国风代表诗经,离骚代表楚辞
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识,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
宋玉
九辩
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由此发端
艺术特色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
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
与离骚比
思想境界不及离骚,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
屈原
屈赋“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香草美人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
▲九章
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天问
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共172个问题,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九歌
■九歌
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艺术特色
对人神情感的摹写:“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歌乐舞合一
细腻深入的人物心理描写:“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
艺术表现
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清新幽渺的境界
离骚
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释义
史记“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遭忧”“离,犹遭也;骚,忧也”
王逸《楚辞章句》“别愁”“离,别也;骚,愁也”
游国恩《离骚纂义》,楚地的古乐曲名
★思想内容
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统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后世影响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艺术特色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比兴手法的拓展
结构特点
前半部分实写,后半部分虚写
形式
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语言特色
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与诗经比兴手法的异同
比兴中时有寄托
诗经中比兴较简单,独立存在;离骚中合比兴为一,开始情景交融
诗经中起兴往往是一个片段,或者全篇即是一个比喻;离骚中比兴不再同限于一事一物,而且还成为一个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