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二章
教综 教育学第二章,本图整理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知识,欢迎大家学习。
这是一个关于教综第八章的思维导图。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精髓,从班级组织、学生管理到家校沟通,全方位指导班主任高效开展工作。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综合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包含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教宗中教学部分是重要知识点,跟朋友们分享。如需其他部分,后续将再分享,欢迎点赞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理论
教育万能论
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教育决定成长;才智差别于环境和受到的教育
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
教育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独立
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经济增长源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使社会分配趋于平等
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
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
强调教育的信号本质,强调筛选作用为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
劳动力市场理论
皮奥里、多林格
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
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决定教育的体制
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动力作用)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影响教育技术
文化
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
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内容丰富、结构更新)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人口
人口数量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
人口质量
人口结构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表现
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人才和合格的公民为政治服务
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技功能
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
改造文化
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更新和创造文化
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有助人口迁移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水平流动,无阶层或地位变动
社会纵向流动功能:垂直流动,有阶层或地位变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
层面
生理
心理
社会
特点
未完成性
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内在因素决定人的发展
人物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塞尔:成熟机制
霍尔:复演说
外铄论
外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辐合论
施泰伦:发展=遗传+环境
吴伟士(武德沃斯):发展=遗传×环境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物质前提
内容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其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环境
提供多种可能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育(学校)
主导作用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开发个体才能
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可加速个体发展
条件
家庭环境影响和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自身的状况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原因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各种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内因动力
构成
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作用
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个性化
主体性发展
个体特征发展
人的价值实现
个体社会化
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行为社会化
培养职业意识和角色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
要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不同阶段不同特征
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内容方法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
应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
应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应因材施教
整体性
着眼学生的整体性,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