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宗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与制度,分享了教育的目的概述、我国教育的目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的知识,适合教招的考前复习。
编辑于2023-04-01 23:37:22 广东教育的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的目的概述
教育的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具内在一致性,都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内容更多;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的分类
根据作用的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身有所为)
所含要求的特点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
存在的方式
实然的教育目的
应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
核心、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主导地位、主题和灵魂、根本依据
作用
对教育工作导向作用
贯彻方针有激励作用
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结构
层次结构
三个层次的说法:
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个层次的说法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
规定人的身心素质(核心)
规定人的社会价值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要求)——客观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人)——客观
人们的教育理想(理论)——主观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
回归宗教教育,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信仰作为最高教育目标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并非主张真正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兰格
唤醒意识,使其追求理想价值,让文化有所创造,发展新的文化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我国教育的目的
基本精神(两坚持、培养、结合、提高)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性质)
坚持全面发展(质量标准)
培养独立个性(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德育(方向、动力、灵魂)
智育(认识基础)
体育(物质保证)
美育(具体运用和实施)
劳动技术教育(具体运用和实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全学生的基本素质
要义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主动发展
特点
全体性(最本质、最根本)
全面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合作性
未来性
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培养常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时代特征、核心、本质区别)
实施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借鉴于日本学制
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
第一个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借鉴日本学制
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
第一个颁布并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学制)
借鉴日本学制
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学校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
借鉴美国学制
第一次根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划分
使用时间最长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类型结构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概述
产生
最早的学校一般认为是在夏朝,考古正式是商朝
条件
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必要条件)
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文化基础)
国家机器的产生(政治基础)
学校文化
概念
构成
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核心)
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
缩影--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设施
精神文化(核心内容、最高层次):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教育制度的内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文化传统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英国
特点: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制
美国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
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苏联、中国
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标志
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