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代文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明代文学,朱元璋 文化思想严酷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笼络和高压手段。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洪武17—29,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嘉靖、万历两朝-明代刻书的极盛时代。
编辑于2023-04-08 12:01:15民国时期的大陆文学思维导图,丁帆版《中国新文学史》绪论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蒙古 游牧经济发展 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蒙古统治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元杂剧对于权豪势要的横行霸道和官府的贪暴腐朽的描绘,正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为加强思想统治,蒙古统治者在侵入长城后也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城市经济的繁荣,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出现“瓦肆”、“瓦子”,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是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继承唐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民国时期的大陆文学思维导图,丁帆版《中国新文学史》绪论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蒙古 游牧经济发展 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蒙古统治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元杂剧对于权豪势要的横行霸道和官府的贪暴腐朽的描绘,正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为加强思想统治,蒙古统治者在侵入长城后也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城市经济的繁荣,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出现“瓦肆”、“瓦子”,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是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继承唐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公元1368-1644年)
概说
朱元璋 文化思想严酷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笼络和高压手段。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洪武17—29,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致文人为免于惨祸,谨小慎微
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宗法杜甫而追求声调格律的茶陵诗派,李东阳
嘉靖、万历两朝-明代刻书的极盛时代
为当时小说、戏曲及其他通俗文学的广泛流传创造有利条件
戏曲 徐渭《四声猿》
传奇出现两派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小说
……
诗文
最早出现的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归有光等唐宋派
三袁的公安派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篇幅比讲史长,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
《三国演义》
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可能很早就产生,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
思想内容
描写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内容倾向
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做小说的中心人物。
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艺术成就
历史小说,既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又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大体是合乎实际的
创作方法基本是现实主义的,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估计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有的言行,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但由于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经过不断的加工创造,因此这些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能已经不同程度地超越了特定历史人物。作者又在这些传说上加以想象发挥,他们的性格也就更完整、更充实、更鲜明。
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
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既要照顾历史事实的基础,又要适应艺术情节的连贯,这在客观上增加不少困难,但作者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较少琐碎支离的情况。
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尤其善于了解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我国艺术宝库。
吸收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影响
作品中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为实现政治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并发生着重大作用。
“忠义”思想
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迈开一步,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
水浒传
一部描写宋代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思想内容
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黑暗势力压榨迫害人民 英雄们被逼上梁山 林冲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李逵 鲁智深
小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失败的内在原因
义军领导人宋江的思想、立场及其所推行的路线有直接关系;
和小说中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以及作家的世界观密切关联着的。
决定性意义:在革命斗争时是否具备坚定的阶级立场?
艺术成就
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人物塑造上,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的性格。 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两人性格同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却明显不同。
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如武松打虎
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
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情节成功原因
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在于它的生动性、曲折性
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钩连的。
语言成就极为突出,有口语化的特点。小说语言特色
在于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世界或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
在于它的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书中很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很高的成就。
影响
对明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农民起义有巨大鼓舞作用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大量而丰富的素材,而且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予后人很好的启示。
明前期诗文
代表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以《白燕诗》著称的袁凯“袁白燕”
“台阁体”
在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的以“三杨”为代表的 杨士奇、杨荣、杨溥
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
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写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中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
与台阁体流行的同时,(作品内容风格与其鲜明对照的)于谦
政治家,有爱国忧民的心怀
茶陵诗派
领袖李东阳
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比于谦约晚50年)
论诗的艺术观点多半是附和严羽 有标榜台阁体倾向,创作上也未脱台阁体气息。
明代的戏剧
元末南戏得到发展,出现《琵琶记》《拜月亭》等名作,并逐渐形成新的剧本形式——传奇。 明代前期剧坛“以时文为南曲”的倾向,继承前代戏曲优秀传统作品
明初到中叶的戏剧
比较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康海、王九思《中山狼》、李开先《宝剑记》等
戏曲唱腔
明中叶前后流行的戏曲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戈阳腔和昆腔。
戈阳腔
最初流行于赣北、皖南等腹地,粗旷而富有民间气息; 主要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有滚唱和帮腔,这是适应他在广场演出的需要的。流传的地区最广。
昆腔
创始于元末,产生于工商业高度发展地区苏州昆山。 元末明初的顾坚是对昆腔进行加工提高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是昆腔又一重要改革家。 经魏改革后的昆腔,集中表现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保存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调。 伴奏乐器兼用萧管和琵琶、月琴等弦乐,较戈阳、海盐等腔为丰富。
梁辰鱼《浣纱记》(首先用经过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 无名氏《鸣凤记》
共同缺点:人物繁杂,结构松散,语言骈俪化,影响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生动。
明中叶后由于戏曲创作的繁荣,出现不同的戏曲流派。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在汤显祖影响下形成的临川派。
吴江派
以沈璟为代表
沈璟《红蕖记》
共同特点
重视音律
表现在封建伦理的宣扬上
多依托神仙,这除了由神明判断或相关指点等惯用手法外,往往通过梦境来表达
明中叶后杂剧
成就更大些的:徐渭《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香梦》)
徐渭
杂剧 表现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
风格特征:透过喜剧、闹剧的气氛,表现悲愤的内容达到“嬉笑之骂怒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
汤显祖
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
汤显祖本人
少年时期,接受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百姓日用即道”,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在南京任官时,崇尚真性情而反对假道学。“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 推重有生气的奇士 肯定历史上的霸才 鄙薄当时的士大夫
政治上与早期东林党 批评朝政时有共同立场; 文艺上和徐渭及公安袁氏兄弟 提倡性灵而反对模拟
“临川四梦”:《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牡丹亭》
通过一次神灵感梦来展开故事情节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内容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人物形象
杜丽娘
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违反家教。杜宝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杜丽娘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母亲向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他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美丽 千金,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十分温顺的少女 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 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
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
艺术特色
最大的特色是浪漫主义,表现在
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婉转精丽的长处。
西游记
再创造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退居次要地位;而带有理想色彩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提到卷首来开宗明义。又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话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以整整七回“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始,突出全书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位置。 “大闹天宫”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等级森严的神权统治与镇压来维持秩序。 《西游记》里的多数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孙悟空的抗魔斗争也可以看作是对神佛的间接斗争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孙悟空(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进恶必除、除恶务尽;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上。
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化身(作者大力歌颂的中心人物)
唐僧
保留着历史人物玄奘虔诚苦行的一面。为追求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凶难定”,仍毅然束装前行。
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性地得到了统一。
肯定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批判唐僧向恶势力屈服的软弱态度
猪八戒(全书最重要的陪衬人物)
保存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优缺点都在粗鲁憨直的形态下暴露无遗。
好吃贪色、喜爱财礼,多次因此几误取经大事;能劳动,却极懒惰;总弄巧成拙 爱弄玄虚 猪八戒式聪明
艺术成就
所描想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
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表现在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性。
如孙悟空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化莫测候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集取经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创造;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法、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误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传统的取经故事,有些则是取经故事以外的民间传说
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美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语言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敌我交锋,经常用韵语各自表明身份;交手后,又以此渲染气氛的炽烈和紧张。
结构上,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明中叶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更加壮大。为广泛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通俗文学有趋繁荣。《西游记》后100年间,小说成就高但有相当地位。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一定程度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在小说创作上提供很多题材,积累不少经验,为清代长篇小说的近一步繁荣,准备了条件。
金瓶梅 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奇书”。
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内容
书中所叙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至南宋建炎年间,实际是借宋之名写明之时实。 作品反映明代中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堕落和社会道德极度败坏。 对晚明丑恶的社会本质和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做了比较全面的暴露。
全书以土豪恶霸西门庆发迹暴亡为中心,描绘了上自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所构成的一个鬼域世界。
作者态度及其体现
对黑暗现实描绘的态度是冷漠的。暴露这个社会的堕落和不可救药,人生的希望和理想无一点闪现。
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进行的罪恶活动缺乏明确的憎恶和批判。
艺术成就
比较成功塑造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西门庆(狠毒)、潘金莲(淫荡泼辣)、应伯爵
把庞杂的故事情节,组织的有条有理;语言酣畅明快,也都显示作者的艺术才能。
缺点:书中大量的淫秽描写,为后期的淫秽小说开不良的先例。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
明中叶后,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属历史小说范围)
历史演义主要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较好的是列国题材的小说
英雄传奇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影响较大的是《北宋志传》
封神演义和其他神魔小说
明代的拟话本
话本在明代,因群众的爱好,书商的大量看行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 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通称为拟话本。
现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
冯梦龙与三言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此后拟话本的专辑大量出现。
“三言”主要表现的内容
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谴责。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
《施润泽滩阙遇友》
与话本不同的特色
是文人创作,主要供案头阅读。
比起话本,篇幅大大加长,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比话本丰富
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上,也更趋于丰富、细腻。
小说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凌濛初“二拍”
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与书商的怂恿下,写成《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两个拟话本集子简称“二拍”。
刊于崇祯年间,全书包括小说78篇。作者写小说是为了迎合“肆中人”的需要,作品多半不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是在古今书籍中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同时寓有劝惩之意。
明代散曲和民歌(略)
明中叶后的诗文
为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出现
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王阳明的心学运动
在文学上出现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最著名。
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
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眼界,对打击“台阁体”“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
后七子(嘉靖、万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王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李贽
嘉靖、万历间,思想家,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并对晚明文学有较大影响。
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斗争性。李贽受王学左派和佛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猛烈抨击。他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
李贽思想中的叛逆性、战斗性因素是当时社会经济新因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应,他的思想不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出现的,代表市民的要求和观点。因此他被统治者和一切庸俗士大夫目为“异端”。
提出文学《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认为文学只有真假问题,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他甚至认为“六经语孟”,“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
大胆地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的热情评点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实为我国通俗文学最初的研究家和批评家。
公安派
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宏道最著名。
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各种不同的文学。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摹拟古人。
袁宏道从作家或文章的主观要求提出“性灵说”,他赞美袁中道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所谓“性灵”,就是袁中道所说“性情”,由于重视“性灵”或“性情”,袁宏道并不怎么强调“学问”、“意见”或“理”,而特别强调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
理论 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力量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散文。打破传统古文的常规定局,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是他们作品的特点。
竟陵派
以竟陵人鍾惺、谭元春为代表 也主张“性灵”,但更多的却是乞灵于古人。
他们以为古人之精神是“幽情单绪”,“孤行”,“孤诣”。他们把诗文创作引向一条更为狭窄的小路,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一种风格,形式主义倾向更为显明。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第七编 明代文学 (公元1368-1644年)
概说
朱元璋 文化思想严酷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笼络和高压手段。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洪武17—29,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致文人为免于惨祸,谨小慎微
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宗法杜甫而追求声调格律的茶陵诗派,李东阳
嘉靖、万历两朝-明代刻书的极盛时代
为当时小说、戏曲及其他通俗文学的广泛流传创造有利条件
戏曲 徐渭《四声猿》
传奇出现两派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小说
……
诗文
最早出现的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归有光等唐宋派
三袁的公安派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篇幅比讲史长,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更加成熟
《三国演义》
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可能很早就产生,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
思想内容
描写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内容倾向
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做小说的中心人物。
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艺术成就
历史小说,既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又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大体是合乎实际的
创作方法基本是现实主义的,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估计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有的言行,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但由于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经过不断的加工创造,因此这些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能已经不同程度地超越了特定历史人物。作者又在这些传说上加以想象发挥,他们的性格也就更完整、更充实、更鲜明。
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
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既要照顾历史事实的基础,又要适应艺术情节的连贯,这在客观上增加不少困难,但作者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较少琐碎支离的情况。
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尤其善于了解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我国艺术宝库。
吸收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影响
作品中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为实现政治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并发生着重大作用。
“忠义”思想
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迈开一步,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
水浒传
一部描写宋代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思想内容
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黑暗势力压榨迫害人民 英雄们被逼上梁山 林冲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李逵 鲁智深
小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失败的内在原因
义军领导人宋江的思想、立场及其所推行的路线有直接关系;
和小说中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以及作家的世界观密切关联着的。
决定性意义:在革命斗争时是否具备坚定的阶级立场?
艺术成就
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人物塑造上,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的性格。 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两人性格同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却明显不同。
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如武松打虎
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
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情节成功原因
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在于它的生动性、曲折性
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钩连的。
语言成就极为突出,有口语化的特点。小说语言特色
在于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世界或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
在于它的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书中很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很高的成就。
影响
对明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农民起义有巨大鼓舞作用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大量而丰富的素材,而且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予后人很好的启示。
明前期诗文
代表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以《白燕诗》著称的袁凯“袁白燕”
“台阁体”
在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的以“三杨”为代表的 杨士奇、杨荣、杨溥
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
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写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歌。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中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
与台阁体流行的同时,(作品内容风格与其鲜明对照的)于谦
政治家,有爱国忧民的心怀
茶陵诗派
领袖李东阳
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比于谦约晚50年)
论诗的艺术观点多半是附和严羽 有标榜台阁体倾向,创作上也未脱台阁体气息。
明代的戏剧
元末南戏得到发展,出现《琵琶记》《拜月亭》等名作,并逐渐形成新的剧本形式——传奇。 明代前期剧坛“以时文为南曲”的倾向,继承前代戏曲优秀传统作品
明初到中叶的戏剧
比较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康海、王九思《中山狼》、李开先《宝剑记》等
戏曲唱腔
明中叶前后流行的戏曲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戈阳腔和昆腔。
戈阳腔
最初流行于赣北、皖南等腹地,粗旷而富有民间气息; 主要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有滚唱和帮腔,这是适应他在广场演出的需要的。流传的地区最广。
昆腔
创始于元末,产生于工商业高度发展地区苏州昆山。 元末明初的顾坚是对昆腔进行加工提高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是昆腔又一重要改革家。 经魏改革后的昆腔,集中表现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保存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调。 伴奏乐器兼用萧管和琵琶、月琴等弦乐,较戈阳、海盐等腔为丰富。
梁辰鱼《浣纱记》(首先用经过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戏) 无名氏《鸣凤记》
共同缺点:人物繁杂,结构松散,语言骈俪化,影响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生动。
明中叶后由于戏曲创作的繁荣,出现不同的戏曲流派。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在汤显祖影响下形成的临川派。
吴江派
以沈璟为代表
沈璟《红蕖记》
共同特点
重视音律
表现在封建伦理的宣扬上
多依托神仙,这除了由神明判断或相关指点等惯用手法外,往往通过梦境来表达
明中叶后杂剧
成就更大些的:徐渭《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香梦》)
徐渭
杂剧 表现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
风格特征:透过喜剧、闹剧的气氛,表现悲愤的内容达到“嬉笑之骂怒于裂眦,长歌之哀甚于痛哭”的境界
汤显祖
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
汤显祖本人
少年时期,接受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百姓日用即道”,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在南京任官时,崇尚真性情而反对假道学。“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 推重有生气的奇士 肯定历史上的霸才 鄙薄当时的士大夫
政治上与早期东林党 批评朝政时有共同立场; 文艺上和徐渭及公安袁氏兄弟 提倡性灵而反对模拟
“临川四梦”:《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牡丹亭》
通过一次神灵感梦来展开故事情节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内容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人物形象
杜丽娘
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违反家教。杜宝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杜丽娘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丽娘的母亲向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他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美丽 千金,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十分温顺的少女 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 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
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
艺术特色
最大的特色是浪漫主义,表现在
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婉转精丽的长处。
西游记
再创造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退居次要地位;而带有理想色彩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提到卷首来开宗明义。又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有关取经故事的神话传说,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以整整七回“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始,突出全书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位置。 “大闹天宫”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等级森严的神权统治与镇压来维持秩序。 《西游记》里的多数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孙悟空的抗魔斗争也可以看作是对神佛的间接斗争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孙悟空(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进恶必除、除恶务尽;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上。
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化身(作者大力歌颂的中心人物)
唐僧
保留着历史人物玄奘虔诚苦行的一面。为追求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凶难定”,仍毅然束装前行。
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性地得到了统一。
肯定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批判唐僧向恶势力屈服的软弱态度
猪八戒(全书最重要的陪衬人物)
保存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优缺点都在粗鲁憨直的形态下暴露无遗。
好吃贪色、喜爱财礼,多次因此几误取经大事;能劳动,却极懒惰;总弄巧成拙 爱弄玄虚 猪八戒式聪明
艺术成就
所描想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
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表现在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性。
如孙悟空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化莫测候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集取经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创造;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法、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误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传统的取经故事,有些则是取经故事以外的民间传说
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美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语言有散文,有韵语,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敌我交锋,经常用韵语各自表明身份;交手后,又以此渲染气氛的炽烈和紧张。
结构上,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明中叶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更加壮大。为广泛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各种通俗文学有趋繁荣。《西游记》后100年间,小说成就高但有相当地位。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一定程度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在小说创作上提供很多题材,积累不少经验,为清代长篇小说的近一步繁荣,准备了条件。
金瓶梅 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奇书”。
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内容
书中所叙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至南宋建炎年间,实际是借宋之名写明之时实。 作品反映明代中后期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堕落和社会道德极度败坏。 对晚明丑恶的社会本质和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做了比较全面的暴露。
全书以土豪恶霸西门庆发迹暴亡为中心,描绘了上自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市井无赖所构成的一个鬼域世界。
作者态度及其体现
对黑暗现实描绘的态度是冷漠的。暴露这个社会的堕落和不可救药,人生的希望和理想无一点闪现。
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进行的罪恶活动缺乏明确的憎恶和批判。
艺术成就
比较成功塑造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西门庆(狠毒)、潘金莲(淫荡泼辣)、应伯爵
把庞杂的故事情节,组织的有条有理;语言酣畅明快,也都显示作者的艺术才能。
缺点:书中大量的淫秽描写,为后期的淫秽小说开不良的先例。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
明中叶后,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属历史小说范围)
历史演义主要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较好的是列国题材的小说
英雄传奇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影响较大的是《北宋志传》
封神演义和其他神魔小说
明代的拟话本
话本在明代,因群众的爱好,书商的大量看行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 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通称为拟话本。
现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
冯梦龙与三言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此后拟话本的专辑大量出现。
“三言”主要表现的内容
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谴责。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
《施润泽滩阙遇友》
与话本不同的特色
是文人创作,主要供案头阅读。
比起话本,篇幅大大加长,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更为曲折,尤其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上比话本丰富
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上,也更趋于丰富、细腻。
小说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凌濛初“二拍”
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与书商的怂恿下,写成《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两个拟话本集子简称“二拍”。
刊于崇祯年间,全书包括小说78篇。作者写小说是为了迎合“肆中人”的需要,作品多半不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是在古今书籍中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同时寓有劝惩之意。
明代散曲和民歌(略)
明中叶后的诗文
为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出现
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王阳明的心学运动
在文学上出现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最著名。
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
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眼界,对打击“台阁体”“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
后七子(嘉靖、万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王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李贽
嘉靖、万历间,思想家,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并对晚明文学有较大影响。
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斗争性。李贽受王学左派和佛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猛烈抨击。他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
李贽思想中的叛逆性、战斗性因素是当时社会经济新因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应,他的思想不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出现的,代表市民的要求和观点。因此他被统治者和一切庸俗士大夫目为“异端”。
提出文学《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认为文学只有真假问题,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他甚至认为“六经语孟”,“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
大胆地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的热情评点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实为我国通俗文学最初的研究家和批评家。
公安派
以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宏道最著名。
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各种不同的文学。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摹拟古人。
袁宏道从作家或文章的主观要求提出“性灵说”,他赞美袁中道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所谓“性灵”,就是袁中道所说“性情”,由于重视“性灵”或“性情”,袁宏道并不怎么强调“学问”、“意见”或“理”,而特别强调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
理论 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力量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散文。打破传统古文的常规定局,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是他们作品的特点。
竟陵派
以竟陵人鍾惺、谭元春为代表 也主张“性灵”,但更多的却是乞灵于古人。
他们以为古人之精神是“幽情单绪”,“孤行”,“孤诣”。他们把诗文创作引向一条更为狭窄的小路,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一种风格,形式主义倾向更为显明。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