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原子的位型
原子物理第一章,内容有卢瑟福模型的提出、卢瑟福散射公式、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实验验证,一起来看看。
原子物理第一章,内容有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的实验前提:α粒子轰击原子、卢瑟福模型的内容、卢瑟福模型与汤姆孙模型的主要区别,一起来看。
热学 第一章第7节分子间作用力势能与真实气体物态方程,内容有:范德瓦耳斯方程、昂内斯方程、分子直径、分子相互作用曲线,一起来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原子的位型:卢瑟福模型
背景知识
电子的发现
1881年,斯通尼提出用电子命名这些电荷最小单位
1897年汤姆孙,第一次从实验上真正确认电子的存在,同年考夫曼实验更精准但未公布
早在之前赫兹,休斯脱都做过类似实验但都得出错误结论
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电子是量子化的,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e是客体携带最小的电荷量
e/m(e)以及e数值得出电子的质量m(e)=9.11×10*-31kg
法拉第电解定律得出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比值m(p)/m(e)=1836.153
在原子范畴采用原子质量单位u即m(p)=1u
电荷并不随速度有丝毫变化
阿伏伽德罗常量
换算关系1g=Na u
从宏观测量的测定,得出微观量时的桥梁正是Na
原子的大小
原子的量级1×10*-10m
卢瑟福模型的提出
汤姆孙模型
内容
原子中正电荷均与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电子嵌入其中,电子有限的分布在同心圆环上
出现时间
1898年出现,1903,1907年被完善
可贵之处
汤姆孙模型在解释元素周期性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虽然为以后的实验所否定,但它包含的“同心环”概念,以及“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都是十分可贵的
卢瑟福模型的实验前提:α粒子轰击原子
在α粒子在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概率被反射回来
卢瑟福充分尊重实验的实验事实,经过严谨的理论推理之后,与1911年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模型的内容
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于原子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均匀分布在绕正电球旋转的圆环上。
卢瑟福模型与汤姆孙模型的主要区别
后者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体积内,前者认为正电荷集中在占原子大小万分之一的小范围内
卢瑟福散射公式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实验验证
盖革-马斯顿实验
1913年,盖革与马斯顿利用该图的仪器进行实验,验证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正确性。
推出关系
随角度的变化关系:同一α 粒子源,同一个靶,
随散射体厚度的变化关系:同一α粒子源,同一种材料的靶,在同一散射角,dN′∝t
随入射离子速度的变化关系:同一个靶子,在同一个散射角
随散射材料原子序数的变化:用同一个α粒子源,在同一个散射角,对同一nt值,dN′∝Z²。
原子核大小估计
关于小角处的卢瑟福公式
根据库仑散射公式,小角,相当于大的碰撞参数,那时 ,在一般实验的实验条件下,核外电子的作用可以忽略的假定就不再成立。在b达到原子大小时,由于原子呈中性,库仑散射根本就不会发生。因此,在小角时,不考虑核外电子屏蔽效应的卢瑟福公式不再正确
对大角散射,卢瑟福公式和实验结果相符合,但对小角散射,理论和实验不符合
行星模型的意义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