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青春期
本图整理的内容有青春期及其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认知的发展与学习、青春期的人际交往、青春期道德心理和性教育、青春期的品德发展,知识全面!可直接复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7~12岁),分为体能发展趋势、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本图知识全面!可直接复习~
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可以直接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及其生理发展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以第二性征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期。“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二次危机”“反抗时期”“心理断乳期”
阶段划分:(10——21岁,10——15岁发育迅猛)
青春初期:体格形态
女孩:10——12岁
男孩:11——13岁
青春中期:第二性征
女孩:13——16岁
男孩:14——17岁
青春后期:发育成熟
女孩:17——19岁
男孩:18——20岁
成长中的身体变化
身体外形:身高、体重、肩宽
体内器官功能:心脏压缩机能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大脑
性的发育:性激素增多、性器官发育、性机能发育
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
青春期的身体意象: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强调个人如何看待自己
生理引发的心理波动:
女孩月经初潮的心理适应
男孩遗精对心理的影响
神经性厌食症
精神性贪食症
青春期早熟对男孩:有利有弊,对女孩:弊大于利
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不平衡:心理落后于生理
动荡:偏激、情绪波动大、意志力不足、冲动、躁动
逐渐自主:心理断乳期
开始闭锁:渴望单独空间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身体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独立性与依赖性
自律性与冲动性
闭锁性与开放性
勇敢与懦弱
自尊与自卑
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
定义: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同于变态心理,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表现:
不喜欢他人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任务大多数规章是不合理的
父母再三叮嘱感到厌烦
赞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大人的批评感到反感愤怒
一旦决定,不听劝阻
主见强,与人对着干
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
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心理基础和可能
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对立心理,开始喜欢争论,用批判性眼光来审视
自我意识突然高涨
独立意识加强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度
家庭因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学校因素
简单的教育方式(教学乏味,产生反感)
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化程度低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分数至上
社会负面影响
自我中心(不能明确区分他人关注焦点与自己的不同)
假想的观众
独特的自我
认知的发展与学习
大脑发育:兴奋性强,可塑性大,易接受新事物,缺乏持久力,情绪不稳定好激动
认知发展特点(男女生认知差异)
思维: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理论型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具有更高程度建立假设验证假设能力
观察力: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持久性(初二是观察力转折点)
注意力
记忆力(有意性提高)
想象力(初二到初三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关键期)
逻辑思维力
学习及辅导
初一:适应新环境,处理好师生关系
初二:学习方法引导,防止偏科,情绪辅导正常宣泄
初三:学习方法及策略辅导,升学压力辅导
青春期的人际交往
亲子交往
亲子冲突
年龄特点:倒u发展趋势,初中阶段增长,初三是最严重阶段,高中有所缓和
冲突内容:日常生活安排、学业、家务
沟通现状
沟通频次:缺乏
沟通内容:最多是学习,其次是家庭琐事
零沟通原因:无话可说、没有机会、得不到理解
母子沟通情况与父子沟通情况出现差异
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
职责埋怨型
迁就讨好型
打岔啰嗦型
超理智型
亲子沟通技巧:(沟通不是说服,不是说清楚自己想说的事情;沟通时明白彼此想法,感受立场,了解减少误会)
积极聆听
我的讯息
使用开放式及选择式问题
亲子交往--代际冲突
10岁前:对父母崇拜期
20岁前:轻视期
30岁前:理解期
40岁前:深爱期
50岁前:认识了解父母期
初中生对父母的反抗
对不正确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对家长式作风,地位不平等反抗
对合理、正确的教育错误反抗
反抗表现为:
对父母惯常的行为、态度进行批判
坚持自我观点,抵制父母意见
反抗父母监督干预
争取独立行动权利
反对个人隐私侵犯
改变童年期的良好行为规范
同伴关系
同伴团体特点(初中是同伴团体的发展达到顶峰状态)
团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
团体使成员相互间产生高度忠诚感
团体形成了指导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同伴团体的影响
积极
提供安全感
加速对社会认可的行为的获得
消极
压抑个性
失去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团体的拒绝会损坏人的自我概念
团体舆论导向不正确会导致不良的团体和社会行为出现
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因素
空间距离
年龄
性别
个体品质和行为方式
初中是友谊特点
选择性:志趣相投,烦恼相近
性格相近,相互理解
亲密性
不稳定性
异性同伴关系发展(主要为同性友谊)
10——11岁,同性友谊
12——13岁,极端的社会隔离
14——15岁,异性交往
师生关系:不在言听计从,渴望得到老师尊重,对老师进行评价
青春期道德心理和性教育
异性交往“异性效应”
取长补短,丰富完善个性
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增进男女同学友谊
性意识发展
性意识觉醒
性意识: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
性意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性抵触期
第二阶段:敬慕长者期
第三阶段:向往异性期
第四阶段:恋爱期
性教育
性知识的传授
教——不教的争论
封闭保护——顺应教育
诱发——引导
科学的性教育
了解性生理知识
性心理的辅导
异性交往的辅导
性行为的相关知识
性道德的教育和法律教育
青春期的品德发展
初中生品德发展特点
道德动机发展(远大、抽象、符合社会规律发展)
道德认识发展(本质,全面、主次、一分为二)(初二明显分化)
道德情感发展(初三中期后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逐渐上升)(集体荣誉感强)
道德意识发展(矛盾)
道德习惯发展(初三之后有更大自主性,可塑性小)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探讨
逃学
偷窃
学生品行不良的原因
客观
家庭的不良教育
学校教育工作的缺点和失误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主观
缺乏正确道德观念,被强烈个人欲望驱使
意志薄弱
不良行为习惯作用
经常受到挫折,致使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
叛逆少年与主流教育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自身因素
不成熟的独立意识
不稳定的情绪体验
不够坚强的意志
自我认知偏差
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失误
学校教育忽视德育
社会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