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政初高中课程标准
思政初高中课程标准,结合初高中课标核心内容和思政前沿热点整理而成的背诵框架,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4-22 13:25:18 广东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施建议
★★★教学与评价建议
★★★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讲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应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坚持八个统一,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通过科学的学术理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理论性,更有说服力(以理服人)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运用正确的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讲授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接受与思考中感悟知识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对思想政治教学与评价的要求
目标+评价:具体教学目标制定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独特价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评价: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整体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要素相互关系
四要素独特价值
整体建议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
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
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
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具体教学方式的教学与评价建议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任务完成的表现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注重情境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展现价值
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对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
能够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题,必定是指向核心素养及其关键行为表现,实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三者有机融合的试题
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命题要求
恰当选择学科任务,任务指向要明确
创设评价情境,情境设置要结构化
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难度适宜
制定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试题评分标准
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做到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
教材编写建议
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加强党对课程实施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大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
根据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
结合实际,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862热点内容
德育一体化
德育一体化是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落实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专业横向配合,教育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一致性连贯体系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
坚持问题牵引,激发学习动机:思政课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任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实现资源融通,凝聚育人合力
加强机制协调,提升教育活力:理顺课堂教育、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三个机制具体内容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区别与联系
本质联系
目标与任务共同性
方向与功能一致性
内容与要求契合性
侧重不同
思政内容
课程地位
课程特点
思政优势
“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途径
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
思想政治主导性和知识丰富多样性的关系
如何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坚持“开门上课”: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善用“联合上课”:挖掘知识深度、扩宽知识广度、提升知识鲜度
推进“区域上课”: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流动
开扩“一体上课”:树立系统思维,自觉与相邻学段的思政课进行衔接协调,实现教学螺旋式上升
活动型学科课程
含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指学科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活动设计内容化
特征和价值
特征
导向性
主题性
参与性
现实性
价值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利于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行合一
利于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实施和评价
实施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课程实施
转变课程观,确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完善实施方式,增强活动体验
评价
多元评价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采用“差别式表现评价”的评价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优秀及丰富的理论资源(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以人为本)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沃土,是提升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途径)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精准挖掘:全面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思政课大纲设置的课程,有机整合、科学划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结合”。还要增强挖掘的精准度,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要素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政课内涵(挖掘契合的内容)→挖掘符合的内容
科学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讲好思政课的实践中进行诠释。既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又要丰富扩展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让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还要对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可行性做出理论分析和学理阐释(实践中结合)→实践中结合
巧妙运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引入思政课的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跳出思政教学惯性思维,不仅从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去探索,还要从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的内容、模式和实践方式入手,以一种符合中国人精神特质的文化诠释方式,促进青少年接受、理解、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创新运用)→实践创新运用
★★思想政治教师亲和力
基本含义
思想政治教师亲和力指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以其特有的素质,形成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用爱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与认同,这种认同包含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理念和价值观等的认同,从而使学生主动走进思政课学习
构成要素
深厚的知识素养
亲和态度与优雅形象
独特语言艺术
高超课堂传授能力
提升的重要性
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纠正学生学科认识偏差的必要前提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
提升的途径
发挥模范作用,提升人格魅力
加强自身修养
强调真情投入
提升专业素养,增强理论说服力
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
丰富相关知识储备
注重师生平等,体现教师亲和力
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善于倾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