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日军侵华和国共内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 937年 7 月 7 日, 日本进一步发动 全面侵华。 面对日本的侵略, 中 国共产党号召发起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 过一番努力, 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 并开启 了八年的艰苦抗战。 抗战胜利之后, 是解 放战争阶段。
编辑于2023-05-06 15:29:53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中国近代史·日军侵华和国共内战
一、 日军侵华
1. 侵华计划
第一步: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
第二步:攻占热河及冀东地区
第三步:华北五省
2. 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炮轰沈阳城,并于次日占领沈阳。至1932年2月,整个东北沦陷于日军之手。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的,为其实现独占东北并灭亡中国所采取的重要步骤。
【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建立的傀儡政权。1931年11月,日本将清逊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接到东北。1932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郑孝胥为国务总理。9月,与日本政府签订《日满协定书》。1934年3月更名为伪满洲帝国,溥仪称“皇帝”,年号改为“康德”。1945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覆灭。
【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动海军陆战队由虹口租界向闸北中国守军发动突袭,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率部驰援,中国军队在上海、吴淞地区浴血奋战月余后撤退,3月2日淞沪陷落。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陈谦平等学者认为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达到了抗击日军、迫使英美出面干预的目的,也为局部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上海停战协定》】又称《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中日间关于结束“一二八事变”的协定。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谋求对日妥协。3月4日,国联特别大会决议中日双方停战。3月24日,中日谈判在驻沪英领署举行,5月5日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中国无驻兵权,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还有三项谅解:一、中国取缔抗日运动;二、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三、中国同意不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驻扎军队。
3.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长城抗战】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的作战。1933年3月4日,日军向古北口及其以东长城各要隘和滦东等地进犯。中国军队由军委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指挥,在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和海阳镇等地抗击,被日军击败,后占领冀东20县,包围北平。何应钦于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停战协定。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后,大举进攻长城各口,直逼平津。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县、宝坻、宁河一线以西以南地区,并划上述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地区为非武装区域。至此,国民政府实际默认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区,便利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
【福建事变】1933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抗日反蒋事变。1932年5月,在上海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到福建进行反共内战。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该军将领要求北上抗日,遭蒋介石拒绝后决定抗日反蒋。10月26日,派代表与中共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后又联合李济深、冯玉祥及第三党等反蒋力量,于11月20日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深为主席。1934年1月,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在蒋介石15万军队的进攻下遭遇失败。
4. 华北事变
【张北事件】1935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一起侵略华北的事件。1935年6月5日,日本特务四人潜入察哈尔省张北县(今属河北),被张北驻军宋哲元部带往师司令部盘查,次日释放,日方以此为借口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并派日伪军侵扰察哈尔省境。国民政府屈从日方压力,免去宋哲元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职务,任命秦德纯为代主席。并于6月27日指派秦同日方代表土肥原贤二以换文方式签订《秦土协定》。这一协定使日本控制了冀、察两省。
【《何梅协定》】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的秘密协定。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控制华北,以种种借口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从东北调遣日军入关。6月9日,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觉书》,其主要内容为:国民政府取消在河北的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换日方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和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双方谈判后,答应日方的无理要求,通称《何梅协定》。
【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为侵略华北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从1935年起,日本在华北接连制造张北事件、河北事件、丰台事件等,以此为借口向国民政府提出控制华北的无理要求。国民政府屈从压力,于6—7月间先后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使中国在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大部丧失。后日本又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于10月在河北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等。国民政府再次妥协,于12月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满足日方“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冀察政务委员会】1935年底国民党政府为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在华北建立的政权组织。1935年10月,日本策划中国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为适应日本提出的“华北特殊化”要求,于11月26日撤销北平军分会,改设冀察绥靖公署。对此,日方并不满足。12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为委员长,并由日本推荐王揖唐、王克敏等亲日派为委员,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至此,冀、察两省实际上脱离了中国政府管辖而变相“自治”。
5. 七七事变及八一三事变
【卢沟桥抗战】亦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进攻后,中国军队予以还击的事件。当日夜间,驻北平(今北京)丰台日军诡称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向城西卢沟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击。11日,日本增兵进攻北平,调日本国内陆海军一部进攻天津。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应战。27日,日军陷廊坊、宝珠寺等地。30日,平、津沦陷。从此,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八一三淞沪抗战】亦称“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作战。1937年7月,日军侵占平、津后,以驻沪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武装挑衅被击毙为借口,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11月12日淞沪陷落。此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
【《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国民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公开表态。1937年8月14日,由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历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步步进逼,中国政府一忍再忍之事实。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
二、 抗日统一战线之形成
1. 中共
【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5年8月1日,根据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广泛的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10月1日正式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宣言指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号召全民总动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2月9日,北平市大中学生联合会组织爱国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妥协退让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受到各地民众的支持。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等13人,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行动,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会议确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 地方军阀
【两广事变】亦称“六一事变”。1936年国民党广东、广西实力派发动的抗日反蒋事变。1936年6月1日,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联名通电,宣称北上抗日,组成“抗日救国军”,出兵湖南,同南京政府对抗。7月,因陈济棠部下余汉谋等被蒋介石收买,陈济棠被迫出走香港。9月,蒋派人飞南宁调停,委任李宗仁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白崇禧为军委会常委,李、白乃通电服从中央,事变遂告平息。
【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东北军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在西安发动的兵变。1936年12月,蒋调集大军到西北,逼迫张、杨继续剿共,并亲临西安督剿,张、杨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在陕西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紧张活动。12月25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3. 知识界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1936年由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的抗日救国组织。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中国抗日民主运动进入高潮,上海、北平等地相继成立各界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各地代表在上海集会成立“救国会”,推选沈钧儒等15人为执委会常委,发表《成立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要求国民党立即释放政治犯,建立统一的抗战政权等。11月,国民政府逮捕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抗战胜利后,改称中国人民救国会,致力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9年12月解散。
4. 国民党
【五全大会】1935年底,国民党中央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五全大会,在党和政府的人选设置上,排除了许多汪精卫派系的、带有亲日色彩的人士,而蒋介石因对日本入侵持越来越强硬的态度,得到了国民党内多数人的认可和拥护,蒋介石的地位由此得到了空前巩固。五全大会的宣言提出:“和平未至完全绝望之时,绝不放弃和平,国家已至非牺牲不可之时,自必决然牺牲。”表达了抗战的决心。五全大会后,南京政府开始进入全面准备对日作战的阶段。
【庐山谈话】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决心应战。蒋介石7月17日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绝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代表着中国存亡的关头,号召“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国民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公开表态。1937年8月14日,由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历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步步进逼,中国政府一忍再忍之事实。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
三、 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
【八一三淞沪抗战】亦称“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作战。1937年7月,日军侵占平、津后,以驻沪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武装挑衅被击毙为借口,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11月12日淞沪陷落。此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
【《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国民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公开表态。1937年8月14日,由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历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步步进逼,中国政府一忍再忍之事实。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
【南京保卫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保卫南京的战斗。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后,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分5路向南京进犯。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率部保卫南京。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郊后发起总攻,中国守军英勇抵抗,日本海军沿长江对南京进逼,12日下午唐生智下令各部队分路突围,13日日军侵占南京。此后,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等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惨案。
【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本侵略军大规模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南京市民和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时间达六周之久。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太原会战(1937年9—11月)
【太原会战】1937年9—11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山西太原地区的作战。会战从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经平型关战斗、忻口会战、娘子关防御战和太原保卫战等激战,历时近2月。会战失利,但中国守军英勇抵抗,特别是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战斗】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东北部平型关伏击日军的战役。1937年9月,侵入山西北部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南下夺取太原。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对日进行伏击,予日军大量杀伤。八路军对日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忻口会战】1937年10月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役。忻口地势险要,为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1937年10月,日军突破长城防线后,向太原进逼。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前敌总司令卫立煌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与日军板垣师团在南怀化阵地展开激烈战斗,日军陆续攻占娘子关、阳泉、平定等,忻口守军被迫于11月撤出。此役消耗日军兵力2万余人,中国军队也有较大伤亡。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
【徐州会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以江苏徐州为中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日军侵占南京、济南后,企图打通津浦铁路,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分南、北两路进攻徐州。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调兵约60万防守徐州,日军第十师团攻陷滕县、峄县后进攻台儿庄,主力迂回包围徐州。4月15日起,鲁南、津浦路南段和北段的日军相继发起进攻。5月徐州陷落,中国军队向皖豫边界突围。
武汉会战(1938年7月—10月)
【武汉会战】亦称“武汉保卫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进犯武汉的作战。1938年7月,侵华日军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第二集团军约25万人(后不断补充兵员,总兵力达30万人左右),分五路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合击武汉,中国军队以第五、第九战区约100万人抗击。10月下旬,日军攻占鄂城、黄陂、应山等地,对武汉形成三面包围,守军被迫撤退;27日,武汉沦陷。从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华北敌后坚持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月25日,陕甘宁边区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〇、第一二九师等部,约4.6万人,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47年3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
【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在华中敌后地区坚持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10月,根据中共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在江西、福建等8省境内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1938年春,开赴大江南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宣布新四军为“叛军”;20日,中共中央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1946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根据地。原为陕甘苏区。1937年5月,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共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于9月6日成立边区政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及其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等率党中央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重点进攻,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被撤销。
战略相持阶段
局势图
会战
【南昌会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江西南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的作战。从1939年3月17日始,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4个师团分三路向南昌进攻,中国第九战区的军队在薛岳指挥下顽强抵抗。5月9日,中国军队停止反击,双方仍保持原态势对峙。
【随枣会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湖北随县、枣阳地区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1939年3月,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3个师团、1个骑兵旅团,,向随县及枣阳地区发动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桐柏山至襄河两岸组织防御。5月5日随枣战役打响, 15日日军开始总退却,第五战区各部发起反攻,19日收复枣阳,23日收复随县,恢复战前态势。
【长沙会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作战。战役主要有三次
(1)1939年9月中旬至10月上句,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10万余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面向长沙进攻,中国军队在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下御敌。由于中国军队节节阻击,加上交通运输线不断遭到中国军队的袭击,日军粮、弹困难,无力组织新的军事进攻。
(2)1941年9月由新任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12万余人,发动第二次进攻。双方在新墙河畔展开激烈战斗,由于不断受中国军队侧击威胁,10月1日日军撤退。
(3)1941年12月,在阿南惟畿指挥7万余人,分八路强渡新墙河,发动第三次进攻。1942年1月,日军进攻长沙,被部署于长沙外围的中国军队反包围,日军被迫撤退。
【枣宜会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湖北枣阳、宜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1940年侵华日军为防守武汉,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出动5个师团,于5月初发动枣宜会战,企图歼灭中国第五战区部队,李宗仁指挥6个集团军进行阻击。日军先后攻占明港、桐柏、唐河、枣阳等地,6月12日攻占宜昌,17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分别到达江陵、宜昌以北一线,与日军对峙。此役日军伤亡2.5万人。
【中条山会战】亦称“晋南会战”。1941年中国军队在中条山地区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1941年5月,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筱琢义男指挥10万余人,向驻守山西南部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16个师兵力,抗击日军进攻。5月7日,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分三路发起进攻,守军被分割包围。至20日,中国军队大部突围至黄河南岸地区。6月27日,会战结束。是役,中国军队阵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是抗战正面战场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会战。
【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二〇师等部共105个团,发动百团大战。8月20日至9月10日为第一阶段,摧毁正太铁路;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重点攻击交通线两侧及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10月中旬至1941年1月为第三阶段,反击日伪军对太行山等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抗战后期
【浙赣会战】1942年4月,美国杜立特中校所率B25轰炸机机群,成功空袭日本本土,在浙江机场返航降落,日本受到极大震动。为摧毁浙江的丽水、玉山、衢州等机场,同时打通浙赣铁路,日军从5月份起开始沿浙赣线西进,国军在衢州等地与日军血战。浙赣会战持续百余日,到9月,日军攻占了衢州、温州、上饶、鹰潭等地,成功打通了浙赣路,并破坏了当地的机场,但途中不断遭受第三战区国军的侧击,日方自己记录死伤师团长以下官兵1万7千人,中国军队则伤亡7万余人。
【常德会战】1943年春夏,我军在湖北西部长江沿岸,以石牌要塞为中心,虽损失惨重,但成功抗击了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粉碎了日军沿长江进兵四川的企图,称为鄂西大捷。1943年11月,日军又发起进攻湘西常德的战役,很快包围常德,增兵至2万以上,使用毒气、燃烧弹等手段向常德城猛攻,城内守军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在常德郊区和城内与敌血战16昼夜,几乎全军覆没。外围国军在向常德增援的过程中被日军阻隔,常德一度陷敌。
【豫湘桂战役】1944年春,侵华日军动员51万余兵力,为打通中国大陆南北的交通线,支援南方的日军,同时摧毁沿线的中美空军基地,发起 “一号作战”,被称为豫湘桂战役。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从1944年4月到6月为豫中会战,日军在河南攻陷了洛阳、许昌等30余座城镇,打通了平汉路。从1944年5月到8月为在湖南境内进行的长衡会战,日军攻破长沙,在衡阳遇到方先觉率领的第10军的顽强抵抗,衡阳坚守47天之久,因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从1944年8月到12月为广西境内的进行的桂柳会战,日军攻陷桂林和柳州,抵达桂南,完成了其打通与南方军路上交通的任务。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在此役中丧师失地,政权遭到灾难性打击,抗战局面重又陷入困难。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日军的作战。1942年1月,日军4个师团侵入缅甸;2月,中国政府应驻缅英军请求,以3个军组成远征军入缅,在东吁、仁安羌等地作战;5月,远征军大部退回云南,另一部撤至印度,后扩编为驻印军。1943年4月,在云南重建远征军。次年5月,强渡怒江向滇西、缅北进攻。1945年1月,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打通中印公路。3月,与英军全歼滇西、缅北日军,结束入缅作战。
【史迪威事件】抗战后期因史迪威同蒋介石发生矛盾冲突而被召回国的事件。1942年,美国政府派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来华后,主张国民政府和军队须改组,动员一切力量抗日,引起与蒋介石的矛盾。后史迪威又抨击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要求将胡宗南部调往前线抗战,主张把美援物资分配给八路军在内所有抗日部队。1944年,美国政府希望由史迪威统一指挥中国抗日军队,蒋介石不但拒绝,而且借口“难于领导”,要求美国更换他人。10月,美国政府出于战后格局考虑,被迫妥协,召回史迪威。
四、 国共敌伪的政权建设或殖民统治
国民政府的政权建设
【五五宪草】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宪法草案。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发布于1936年5月5日而得名。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等,对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则均加以“依法律”限制的条件。其实质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37年5月18日,经修正后仍为草案。
【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举行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中央调查统计局;结束国防参政院,设立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咨询机构;选举蒋介石为总裁;表示“抗战之目的,在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以救国家民族于垂亡”。大会表明了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政治纲领,体现了国民党的工作重心向反侵略战争的转移。同时反映了国民党坚持的片面抗战路线。
【《抗战建国纲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基本政治纲领。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纲领提出“抗战建国”的总口号,规定以三民主义为抗日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以蒋介石为全国抗战力量的领袖。并规定了有关抗战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政策,规定加紧军队的政治训练,设立国民参政会,推行战时税收,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保障,但同时又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
【国民参政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咨询机关。前身是1937年8月成立的国防参议会。参政员从各方有声望的人士中遴选,由国民党中执委决定。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6—15日在武汉召开。该会成立初期,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集思广益,推动全面抗战起了一定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1948年3月28日宣布结束。
【南岳军事会议】1938年11月25—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衡山召开的军事会议。蒋介石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会议检讨了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岳阳沦陷时的第一期抗战的得失,制定了此后第二期抗战的方针,要求发动有限度之攻势反击,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对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提出了整军建军方案,要求一年内完成分批轮训全国军队的计划;决定重划战区,调整指挥系统。
【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1月21—30日在重庆举行。蒋介石在会上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的报告。会议据此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通过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决定设立党政军一元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由蒋介石任委员长。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党政策重点由抗日转向反共。会后国民党发布了一系列反共秘密文件,严密限制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言行,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
【皖南事变】1941年蒋介石蓄意制造的破坏国共团结抗战的重大反共事件。1941年1月,新四军9000余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部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包围,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为“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资源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垄断工矿企业的主要组织机构。成立于1932年,原名国防设计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网罗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从事经济、军事等项调研作专题报告。1934年改组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委会,主要任务转至重工业建设,推行国营方针。1938年改隶经济部,主要任务是负责工业内迁。1946年改隶国民政府行政院,除重工业外,接管制糖与造纸业,并兼理接收敌伪事业、赔款等。
【工业内迁】抗战初期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工业面临被日军占领的危险,国民政府为保存抗战实力,以及在爱国资本家的呼吁下,积极组织大规模的工厂内迁。第一波内迁工业以上海居多,武汉危急时又出现第二波工业内迁,迁往的地点多为四川,其次是云南、贵州、广西、湘西等地。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西南大后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田赋征实】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抗战爆发后粮价爆涨,为调剂军粮民食,国民政府于1941年7月公布《战时各省田赋征收实物暂行通则》等法案,后又于1944年9月17日公布《田赋征实条例》,规定“全国田赋,一律改征实物;确立征收标准,并规定应征实物,由纳税人向征收处交纳,不得包收包办。”征实制度实施之初,对稳定粮价、抑制粮荒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征购征借继起,农民不堪其扰。
【军统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南京国民政府最大的特务组织。1938年成立,贺耀祖任局长,前身为力行社的特务处。1940年后戴笠升任局长,在各地广泛设立特工组织,渗透进国民政府的军队、警察、行政等部门。以破坏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为首要任务,从事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活动,抗战时期也诛杀了一批汉奸。设有重庆“中美合作所”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集中营,囚禁共产党人和各界进步人士。1946年7月改组,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1949年迁往台湾。
【中统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1938年3月成立,由国民党中组部党务调查科演变而来,在国民党省、市党部内普遍设立调查统计室或统计股,县、区党部内设调查干事;在学校、工厂、社会团体和保甲中广泛建立国民党党员调查网,进行特务活动。1947年4月,改组为国民党中执委党员通讯局。1949年2月,划归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改称内政部调查局,同年迁往台湾。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成立的青年反动组织。1938年4月6—8日,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上决定取消预备党员制,成立三青团。在武昌成立中央团部,下设支团部、区团部等各级机构,并建立“青年服务队”等外围组织,后将总部迁至重庆。主要同共产党争夺青年。1947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在国民党中执委下设青年部,由蒋经国主管。
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减租减息】简称“双减”。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为团结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由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地租,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利息,一般减到不超过社会经济借贷关系所许可的程度(一般为一分、半分利息)。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得到部分经济利益,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时期,新解放区在土地改革以前也曾实行这一政策。
【三三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时所采取的政策。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分别代表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按此政策进行改选。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有利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亦有利于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
【精兵简政政策】抗战时期中共为战胜日本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而采取的重要政策。最初由陕甘宁边区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这一政策,整顿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各抗日根据地积极执行该政策,对于加强部队战斗力,减轻人民负担,增加生产,克服当时的物质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在经济上日益困难。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展开。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王震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部队生产的一面红旗。大生产运动为根据地渡过难关、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并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
【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运动。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6月,开始全党整风运动。194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1945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作出了正确的结论,整风运动全面结束。该运动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重要思想基础。
【审干运动】亦称“抢救失足者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持组织的巩固和队伍的纯洁而开展的运动。整风运动期间,保安机关破获一些特务案件。为纯洁干部队伍,中央各部门开展审干工作。在审干中,康生作了《抢救失足者》的报告,开展了所谓“抢救运动”,将一些来自白区的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通过“逼、供、信”,诬为“叛徒”、“特务”、“内奸”,进行审查,造成大批冤假错案。1943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重申审干的9条方针,使反特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及时得到纠正。
【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中央宣传部1942年5月2—23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是当时中共开展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针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以来文艺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和如何服务、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改造世界观、革命文艺工作与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对于1949年以后的文艺方针、政策、路线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
伪政权的基本情况
【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抗战时期日本在内蒙古占领区建立的傀儡政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地区先后出现“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等伪政权。10月,日本关东军在张家口建立“政府主席为德穆楚克,挂蒙古旗、用成吉蒙疆联合自治委员会”管理上述三个伪政权。1939年9月1日,改称“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思汗年号,辖区包括察哈尔、绥远全部和晋北地区。1940年3月,名义上归属于汪伪南京政府领导。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解散。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1937年12月14日在北平成立,以王克敏为行委员会委员长,下辖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与北平、天津两市。该政权为日军提供大量粮食和资源。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前夕,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汪伪中央,实际上由日本华北驻屯军操纵。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解散。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在华中组织的傀儡政权。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日军唆使汉奸梁鸿志组织伪治安维持会。1938年3月,取消“维持会”,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名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下辖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上海、南京2个特别市。1940年3月并入汪伪南京国民政府。
【汪伪国民政府】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扶植的傀儡政权。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集团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兼行政院长,陈公博、周佛海等为主要成员。汪伪政权成立后,协助日军在沦陷区内建立殖民秩序,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同日本签订《中日基本关系条约》、《中日满共同宣言》等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追随日本对英、美宣战。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陈公博接任主席。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体。
沦陷区
日本通过扶植大量傀儡政权来实现自己的殖民政策。沦陷区的一切运作完全服从于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经济上对资源进行疯狂掠夺,思想上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来安定统治。
(一)“治安整肃”
日本为维持其在沦陷区的统治,多次发起大规模的“治安整肃”、“治安强化”类军事行动,打击占领区内的抗日力量。
在伪满洲国,侵华日军持续对东北抗联进行打击,1940年后,抗联实力被大为削弱,出击活动明显减少。
1942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侵略军实行“治安肃正作战计划”,在华北重点进行“剿共”,敌后根据地的范围被不断缩小。
从1941年中到1945年夏,侵华日军在汪伪政权的配合下在江、浙、皖等省展开“军事清乡、政治清乡、经济清乡和思想清乡”,对新四军根据地展开“扫荡”。
(二)掠夺经济
在工业上,日本通过以满铁、满业为代表的特殊公司制度,辅以各种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和收买的方式,垄断了沦陷区的工业经济。对采矿、钢铁等重工业进行片面发展,将所生产出的钢铁、煤炭、石油、汽车、飞机等战略源源不断地向日本国内输送。沦陷区的矿产、交通、电力、通信、盐业、水产等重要行业,都被日本改造,以更好地服务侵略战争。
在金融上,日本在蒙疆、华北、华中等地成立了许多金融机构,对抗战地区金融进行扰乱,大量滥发货币,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搜刮沦陷区民众。
对农业,日本则采取土地征用、农产品强制收购、劳力奴役等方式进行掠夺。其对中国劳动力掠夺的规模和野蛮程度,世所罕见。还向中国武装移民,开荒拓垦。
(三)推行奴化文教
日本在沦陷区大力推行亲日奴化教育,试图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培植“顺民”和亡国奴。
在舆论工具上,日本创办了大量为侵略服务的报纸,如《华北日报》、《新申报》、《中华日报》,大肆制造侵略舆论和奴化舆论,并对新闻、出版、电影等文化事业进行统制。
还建立起各种亲日组织团体,如东北的协和会和华北的中华民国新民会,开展亲日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奴化训练和殖民思想灌输。
日本在沦陷区强制推广日语教育,日语被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社会上也广设日语学校。中国原有的学校大多被置于日本人的严密监控之下,禁止宣传爱国思想,要求教育“日华一体”、“同文同种”、“王道乐土”等奴化思想。
通过打击抗日力量,日本保持了沦陷区政权的稳定和对区域的有效控制;通过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保证了日军作战的持续;奴化文教政策的推行,旨在将沦陷区全面日本化。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异常野蛮,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五、 国共内战
1. 战后基本政治局势
国民党:一党训政
不承认中共的地位,要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 以国民党为核心制宪
背后支持力量:美国
共产党:联合政府
根据实力,共享政权
背后支持力量:苏联
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
美式政治民主+苏氏经济民主
2.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的和平谈判。1945年抗战胜利后,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共于8月28日派毛泽东、周恩来等从延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蒋介石承认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同意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等问题上未达成一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公布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议,向解放区进攻,挑起内战。
【《双十协定》】1945年10月国共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国是。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故称《双十协定》。主要内容: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党派平等合法;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取消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等。但双方在解放区军队和政权问题上,未达成一致。
【马歇尔调停】1946年美国政府为调和国共冲突,任命马歇尔为特使赴华进行的协商活动。1946年春,在马歇尔参与下,国共两党及民主党派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等,并建立由马歇尔、张群、周恩来参加的三人军事小组以及军事调处执行部。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8月10日,马歇尔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声明,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返美。
【军事三人小组】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调解国共军事冲突而成立的领导机构。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马歇尔以驻华特使身份“调解国共军事冲突”。1946年1月,国共双方代表张群、周恩来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军事三人小组,讨论停止内战、恢复交通及有关问题。国共双方曾签署《国共停战协定》,但6月份爆发全面内战。8月,马歇尔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声明,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该小组。次日,国民政府随即解散军事三人小组。
3. 政治协商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党派之一。前身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并发表宣言,呼吁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成员主要是文教界知识分子。1945年10月,提出立即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等政治主张,选举张澜为主席。1946年11月,拒绝参加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而一手包办的制宪国民大会,否认《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10月,国民政府宣布其为非法团体,民盟被迫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重建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为参政党之一。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由多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问题协调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政府组织案》、《军事问题案》等五项决议,会议主要为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做努力。这些协议,不同程度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和发动内战的政策,是于人民有利的。但后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议。
4. 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
政治
【制宪国大】194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制定宪法,故又称“制宪国大”。12月25日,正式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享民治之民主共和国”,实行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及地方自治等;规定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立法院负责;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副署;还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但国民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遭到了中共和民盟等团体的反对。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国民党控制的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文件。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生效。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有统率陆海空军、有发布紧急命令和处理重大变故等权;政府保持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的五院制,但实际上是总统独裁的执行机构。目的是为国民党继续发动全面内战制造法律依据。
【行宪国大】194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大会以“行宪”、“选举”总统、副总统为中心议题,故称“行宪国大”。1946年“制宪国大”决定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并决定1948年为“行宪年”。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主持会议,并于4月19日被选为总统。经过激烈竞选,李宗仁以微弱多数当选为副总统。至此,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由“训政”到“宪政”的交替,但宪政也导致了国民党内部领导阶层的分裂。
经济
【金圆券】1948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现纸币。为遏制法币恶性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由财政部长王云五主持。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用金圆券;同时限期收兑所有金、银及外币,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的外汇,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这次改革虽然使国民政府收回了大量金、银、外币,但未能挽救财政和货币危机。
外交
【中美新约】《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的简称。1943年1月11日,由国民政府代表魏道明与美国代表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主要内容:美国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终止《辛丑条约》给予美国政府的一切特权;放弃在华各地美租界和通商口岸、领水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政府承认和保护该租界内的一切合法权益,不得取消或以任何理由追究美国公民及公司或政府在华现有不动产权利等。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11月,中美双方在南京签订,亦称《中美商约》。条约具体内容多达数十条,包括了通商航海、文化、教育及宗教等各个方面,为中美两国的关系确定了全面性的框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二点,一是缔约双方国民在彼方领土内居住、旅行、经商、从事科学、教育、宗教、慈善活动、购置动产、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彼此享有国民待遇。二是缔约双方在进口关税、采矿、内河及沿海行船通商、购置不动产方面,彼此享有最惠国待遇。就条文本身的规定而言,是一个平等的条约,是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积极成果;但因中美国力悬殊,条约规定的权利基本上为美国所独享,因此仅具有形式上的平等。中美两国还签订并交换了其他一系列条约,美国在国统区具有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殊优势地位。
【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附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叙述从1844年美国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到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时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其中详述了抗战末期以来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及其失败过程。尤其对抗战末期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辩解,认为国民党的失败并非是美国不支持的结果,而是其腐败无能与领导错误所致,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进行了大量批评。白皮书发表后,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五篇评论文章,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阐明了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
5.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等地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集中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投诚;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从沈阳救援锦州之敌,最后解放沈阳和东北全境。此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华北地区准备了条件。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其他部队共约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内,同约80万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先后歼灭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国民党政权的长江防线和南京、上海地区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华北野战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1948年12月5日,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相继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后北平守军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渡江战役】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其战线东起江阴、西至湖口,23日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对全国的解放。
6. 土地改革与新政协
【五四指示】随着内战阴影的逼近,中共中央为动员广大农民支持战争,巩固统治基础,于1946年5月4日发出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农民们所欢迎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将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党的基本任务,规定在各解放区重新进行土地改革。方法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绝不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动富农土地,对于地主中的抗日军人干部家属、开明士绅和中小地主应予以适当照顾。在东北、华北各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进行的比较彻底,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的生产力,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参战热情。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改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公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0月10日公布后,中共在各解放区领导了一场全面的、轰轰烈烈的对农村土地结构进行彻底变革的土改运动,但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过火的现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新中国建国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少数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方面基本的方针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