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3版毛概,分享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
《古代汉语》王力版1、2册 古代汉语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按现代汉语的分章重新编排,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常识六大部分 部分结合了南京大学高小方版《古代汉语》
23版毛概,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论联合政府》进一步把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形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五三
阶级构成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三个阶级两个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是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提出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和大致设想,强调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端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需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改造他们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现实依据
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需求。
子主题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浮动主题